林 旭
(許昌市人民檢察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司法鑒定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實施以來,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隊伍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但仍然存在著鑒定機構的設施不完善、鑒定人水平參差不齊、工作經驗不足等問題。作者試圖從司法鑒定的本質入手,探討在檢察機關工作的司法鑒定人,對司法鑒定審查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重點討論如何正確使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以保證審查后的司法鑒定更具有公正性、嚴肅性和科學性。
鑒定結論是法定證據的一種,在訴訟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不難理解,司法鑒定的本質是司法機關在依法辦案過程中,為了彌補辦案人員對于某一專門問題判斷能力的不足,指派或聘請某一專門領域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人,對這一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后,提出的書面報告而進行的一種特殊調查程序。這就要求司法鑒定人,特別是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鑒定機構、鑒定人只有不斷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積極實踐,積累豐富的鑒定經驗,真正成為本學科和領域的專家,才能夠真正履行“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這一檢察工作主題。
司法鑒定結論是獨立的訴訟證據,在訴訟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某一特定的案件中,將直接決定著犯罪嫌疑人的罪與非罪,罰輕與罰重。因此,在鑒定工作中,司法鑒定人要避免和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保證鑒定程序的合法性和鑒定結論的公正性。
從司法角度來看,把屬于某一學科或領域的專門問題交給這一學科或領域的專家來解答和判斷,標志著我們國家司法制度已經走向科學化。但作為鑒定結論這一特殊證據,一經司法機關采信,便對訴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鑒定結論對每一個訴訟環節都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約束力。正是由于這種無形的力量,使得某些司法人員要從上級領導或本部門甚至是本人的角度出發,希望司法鑒定人在鑒定的過程中能夠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局部利益和案件性質的需要評定傷情,并作出鑒定結論。如果是這樣,復核鑒定和重新鑒定就在所難免,一旦新的鑒定結論否定了原鑒定結論,并被司法機關所采納,就必然出現追究所涉及的鑒定人責任的情況。這個問題給司法鑒定人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情況不僅違背了司法鑒定的本質,也使得某些鑒定人為了滿足其的要求,對某一問題草率地作出不公正鑒定結論,或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對有些問題不敢直抒己見,作出一些是是而非的鑒定結論,從而形象司法鑒定的公證性和嚴肅性。
最常見的是對那些因鄰里或經濟糾紛所引起的故意或過失人身傷害案件,在傷情程度的鑒定上采取就輕不就重的原則,而在搶劫、涉黑等惡性案件中所造成的損傷程度鑒定,則采用就重不就輕的原則。由此就不可避免的出現相同的損傷會得出不同的鑒定結論。看起來這樣的鑒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努力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這新形勢的需要,然而,卻帶來了顯而易見的不良后果——人為的使案件復雜化,造成了多家鑒定,重復鑒定,簡單案情卻判決困難,致使司法機關面臨對案件“久拖不決、久判不決”這種尷尬局面。不僅造成了有限的鑒定資源浪費,更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影響了司法機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形成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司法法醫鑒定而言,所涉及的標準主要有 《人體重傷鑒定標準》、《人體輕傷鑒定標準(試行)》、《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等。在進行傷情和傷殘程度評定時,要充分理解和嚴格執行現行標準。對于標準中有明確規定的,應該參照相關條款作出明確的鑒定結論。而對于標準中無明確規定或相應條款時,絕對不能對標準中的條文進行隨意解釋,而不加分析,就簡單的比照有關條款作出鑒定結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鑒定結論的一致性和嚴肅性。例如在對胸部損傷的法醫鑒定中,是否伴有呼吸困難是區別損傷程度的關鍵。病歷記載中往往存在有“呼吸困難”的診斷,而沒有呼吸困難的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的記載,或是對救治措施的漏記,致使法醫鑒定人對病歷資料取舍兩難。常見的做法是看被鑒定人是否有呼吸困難的癥狀和體征,看病歷資料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呼吸困難的病理基礎,看臨床治療措施是否能且改善了被鑒定人機體的缺氧狀況,綜合分析后來判定被鑒定人“呼吸困難”是否發生、是否存在。不能簡單地因胸部損傷后存在諸如“胸腔積液或積氣”等呼吸困難的病理基礎,或采取了諸如“吸氧、胸腔穿刺術”等救治措施,就判定被鑒定人“呼吸困難”的存在。因為“吸氧、胸腔穿刺術可以改善呼吸困難”、“胸腔積液或積氣可以引起呼吸困難”只是一個大前提,是一般臨床經驗法則,由于個體差異等原因,它不能反映每一位被鑒定人的真實傷情。對于每一被鑒定人來說還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和診斷、影像學檢查和治療措施來綜合判斷。
從司法鑒定的本質來看,司法鑒定人僅僅是某一專門領域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人,所從事的鑒定活動是對某一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后,提出書面報告的過程。所以其活動同其它科學領域一樣,也要遵循科學研究和探索的一般規律。
詳細了解案情、仔細審查送檢材料,實際上是一個收集鑒定資料的過程。正確收集鑒定的資料,就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法。比如法醫鑒定人在對較輕的顱腦損傷進行傷情鑒定時,被鑒定人頭部損傷后有無短暫的意識障礙——逆行性健忘是判定傷情程度的關鍵。收集鑒定材料時,不僅要聽本人的敘述、看病歷的記載,而更要結合被鑒定人損傷后不久對事發經過的回憶情況、證人證言所反映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在收集鑒定資料的過程中除了需要熟練操作技能外,還需要熟悉和了解特殊檢測的方法和技術。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可靠的數據和科學的判斷。如視覺誘發電位是判斷客觀視力的常用方法,檢查結果可靠與否,不但依賴測試者的技術水平,更依賴于受試者的配合程度。尤其是對偽盲或詐盲者進行檢驗時,如果沒有他們必要的配合,檢查結果就可能不可靠。以此檢驗結果為鑒定依據就必然會導致錯誤的鑒定結論。此外,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客觀性和全面性,切忌主觀與片面,特別是對相互矛盾的材料,不能隨意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去完成,并在鑒定書中得到全面反映。原因在于:①在鑒定過程中收集來的所有鑒定資料,不但是分析論證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法庭審查鑒定結論有無證據力的主要依據;②是復核(重新)鑒定過程中審查原鑒定結論正確與否的主要依據;③能反映出司法鑒定人是否具有客觀公正的科學態度。
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加工過程。用理性的方法整理感性材料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建立概念的過程,再運用這些概念進行科學的判斷和推理,得出的結論才是科學的、客觀的。在司法鑒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運用已有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一種思維形式。從它的結構來看,它由前提和結論兩部分構成。如果前提不存在,其結論也就不可靠。例如對胸部損傷是否并發呼吸困難的傷情鑒定,鑒定人認為被鑒定人損傷后,由于胸腔積液和積氣而實施了胸腔穿刺術,不但存在發生呼吸困難的病理基礎,又有救治呼吸困難的治療措施,符合《人體重傷鑒定標準》第五十八條之規定,其傷情程度應評定為重傷。該鑒定的結論正確與否暫且不論,就其推理的過程來看就存在著明顯的錯誤。誠然,胸腔內積液和積氣是發生呼吸困難的病理基礎,但是,對某一特定的被鑒定人,究竟胸腔內的積液數量達到多少毫升、肺實質被壓縮多少就肯定要發生呼吸困難,而必須采取胸腔穿刺術,臨床醫學和法醫學并無定論。很顯然,胸腔內有積液和積氣就一定發生呼吸困難而必須采取胸腔穿刺術,這個大前提并不客觀、科學,其推理和結論也就談不上客觀性和科學性。
在分析論證過程中,還經常會遇到因果關系的判定問題。按照判斷因果關系的一般過程,要確定兩個事物之間有無因果關系,首要先確定兩者之間有無統計學聯系,當兩者之間無統計學聯系時則肯定不存在因果關系,當兩者之間存在統計學聯系時,則應進一步確定有無因果關系,是直接因果關系還是間接因果關系。比如,輸血可以引起肝炎。但是對于某一具體被鑒定人,輸血后所患肝炎是否一定與所輸血液有關,除了要調查所輸的血液和血液提供者是否帶有肝炎病毒外,還必須對血源和被鑒定人所攜帶的病毒進行分型,必要時還要作基因檢測等。只有這樣才能最后確定輸血與輸血后肝炎之間的因果關系。
實事求是是司法工作的靈魂,也是司法鑒定的靈魂。司法鑒定往往需要鑒定人對某一專門問題作出肯定與否定。但是,可能需要司法鑒定的很多問題有的還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研究者們對這些問題還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見解,因而要求司法鑒定人對這些問題作出“是”與“否”的明確回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在這種情況下,絕不能屈服于某種壓力,勉強地作出“有”或“無”因果關系的鑒定,而應科學、客觀地對可能存在的關系進行客觀的表述,同時應對于為什么不能作出明確的因果關系認定作出必要的說明。否則就會由于鑒定結論的錯誤導致冤、錯案的發生。
總之,鑒定結論作為訴訟證據,其鑒定過程必須具有公正性、嚴肅性和科學性,特別是在客觀、科學性方面還有待于司法鑒定人員的不斷研究和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