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 北京100070)
近年來我國整體經濟水平發展較快,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的城鄉居民處于生活貧困狀態。 貧困人口在各種公共服務方面具有較大需求,尤其是對于醫療健康保障存在較大需求。 由于生活環境、營養條件差導致貧困人口患病幾率高于非貧困者,又受制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常常無法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使得貧困與疾病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制約貧困人口的生存發展。
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對于貧困人口的覆蓋率較低,目前對貧困人口生活的主要保障制度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其中對于醫療保障并未明確涉及。 醫療救助作為獨立于醫療保險、低保制度之外的醫療保障制度, 成為針對貧困人口醫療健康保障的主要制度設計,對于保障貧困人口的健康權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于2004 年初步建立農村醫療救助體系,2005 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城市醫療救助試點,近十年來城鄉醫療救助不斷發展。 本文根據國家民政部、衛生部等部門的數據對于我國城鄉醫療救助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為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的研究奠定基礎。
2004 年以來全國醫療救助總人次大幅增長。 2004 年救助人次為640.7 萬人次,到2012 年8051.2 萬人次,增長了11.57 倍,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0.91%。 另外,歷年農村醫療救助人次都要遠高于城市救助人次,2012 年農村救助人次是城鄉救助人次的2.88 倍。城鄉救助人次總體保持增長趨勢,說明醫療救助制度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更多的貧困人口得到了醫療保障服務。
醫療救助支出方面也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2012 年全國醫療救助支出達到203.8 億元, 比2004 年增長超過45 倍, 年均增長率為67.42%。與全國醫療救助人次相比,醫療救助支出的增幅更大。農村醫療救助支出增長速度遠高于城市。與建立之初相比,到2012 年城市醫療救助支出增長了7.75%,農村醫療救助支出增幅達到29 倍。
城鄉醫療救助主要分為大病救助/直接救助與資助參保/合兩種形式。 城鄉貧困居民往往由于經濟原因無法參與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救助一方面通過資助城鄉貧困人口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或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另一方面,對于有大病治療或者其他特定醫療救助需要的城鄉貧困居民,則直接進行資金補助,幫助貧困人口及時解決醫療問題。 近年來城鄉直接救助與資助參保/合的人次總體保持上漲趨勢,其中資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次增長幅度最大,增速也最快。 城市大病救助/直接救助人次增長了55.52%,資助參保人次增幅達115.86%,; 而農村大病救助/直接救助人次增長了211.13%,資助參合人次增長616.76%。
人均救助額反映了城鄉醫療救助資助水平狀況。城鄉醫療救助人均支出額變化情況不一。 其中農村人均資助水平總體呈現上漲趨勢,2012 年相比2004 年增長了2.22 倍。而城市醫療救助人均支出情況則成“U”形趨勢,2006-2010 年基本呈現為逐年下降態勢,平均增速為-11.7%;2011 年開始又逐漸上升,到2012 年增長為341.4 元,年均增長15.16%。 農村醫療救助人均支出年均增長14.93%, 城市年均增長率為-2.75%,農村醫療救助水平增長速度快于城市。盡管如此,城市醫療救助水平明顯高于農村,但二者間的差距在逐年縮小。
不同的醫療救助形式方面, 城鄉大病救助/直接救助的人均支出遠遠高于資助參保/合支出, 且無論是大病救助/直接救助還是資助參保/合水平皆是城市高于農村。其中資助參保/合水平增長較為平緩,資助參合水平漲幅最大,2012 年相比2006 年增長了192%;資助參保水平增長幅度最小,2012 年相比2008 年增長了38.84%。 城鄉大病救助/直接救助水平變化幅度較大, 城市大病救助/直接救助水平基本保持增長態勢,2012 年相比2008 年增長了77.58;農村大病救助/直接救助支出2006 年以來時高時低,2008、2010、2011 年都相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2012 年較2006 年支出水平增幅達97.19%,年均增長18.31%。2008-2012 年城鄉大病救助/直接救助及資助參保/合水平總體還是保持增長趨勢,且基本保持平行增長,增長情況趨于一致。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可發現近年來我國城鄉醫療救助情況存在以下幾點特點:
從2004 年初步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2005 年開始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到2008 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醫療救助制度,我國醫療救助制度建立的時間并不長,但在近十年的時間里發展較快。 全國醫療救助人次快速上升,醫療救助支出持續增長,說明醫療救助制度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更多的貧困人口享受到了醫療保障服務。
在救助人次方面,農村醫療救助高于城市,但是城市救助人次增長速度比農村快很多。 在人均救助水平上,農村醫療救助水平低于城市,而且在醫療救助的不同形式方面,城市在大病救助/直接救助與資助參保/合水平上皆高于農村。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本就遠高于城市,農村貧困人口比重更是高于城市,由于經濟原因引起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更加嚴重,一旦患上較嚴重的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發生幾率就更高,因此對于醫療救助的需求更大。 目前財政對于農村醫療補助的支持力度較低,是城鄉二元體制下的表現之一,不利于農村貧困人口生存權利的保障,也不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雖然醫療救助人次城市增長快于農村, 但在醫療救助支出方面,農村醫療救助支出數額和增長速度都高于城市。 另外,城鄉人均醫療救助水平間的差距也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發展在加快,城鄉差距有所減小。
本文發現我國醫療救助制度存在總體發展迅速,城鄉醫療救助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城鄉差異有所縮小趨勢等情況。基于此,我國醫療救助制度要更加完善,應進一步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加大財政投入,提高醫療救助水平,尤其要注意縮小城鄉醫療救助水平差異,給予農村醫療救助更多的關注,著力提高農村醫療救助水平,縮小城鄉差異。
[1]于麗華.關于建立我國醫療救助體系的探討[J].中國醫院,2005,06:29-31.
[2]陳德欽.中國城鄉醫療救助差異問題研究[J].商界論壇,2012,17:158-159.
[3]陳塤吹,姚嵐.2005-2010 年我國醫療救助籌資與補助狀況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1,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