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萍 劉愛華
(1.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261061;2.中共中央黨校,中國 北京10009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①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客觀要求。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是實現“新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路徑,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也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展瓶頸。以投資和出口帶動中國發展明顯后勁不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升級,合理配置城鄉資源迫在眉睫。通過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協同發展來推動投資、消費、出口同步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新型”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型城鎮化是相對于傳統城鎮化而言的。傳統城鎮化以犧牲農村的利益為代價單線發展城市,新型城鎮化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傳統城鎮化只注重片面發在而忽略全面發展,新型城鎮化重視推動人口、自熱、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傳統城鎮化只注重社會的發展而忽略人的發展,新型城鎮化既重視社會的發展,更重視人的發展和人的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傳統城鎮化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新型城鎮化是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問題,而是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 新型農業現代化成為破除這一障礙的主要著力點。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新型農業現代化更是建立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現實基礎之上的結果。 新型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緊密聯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現代化關系到中國現代化能否最終實現,關系到整個中國經濟的轉型和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也是農民的現代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農村自身的發展,而是和城鎮協同發展,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新型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經濟發展,而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中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 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以信息化為鏈接,以現代農業科技為基本內容。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時期,二者有著更加緊密的“新”關系。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也對工業化和信息化產生影響。
面臨“新”時代條件。 在面臨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環境的同時,中國還存在著“三農”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②,這是促進農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 中國的文明發展之路步入嶄新的階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要求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發展,擺脫片面、單一、局部發展的困境。
產生“新”社會階層。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與科技要素的滲入,新的社會階層誕生。一部分走出農村的農民轉化為市民階層,面臨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 這一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既是新型城鎮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新型農業現代化面臨的課題。 不是所有到城市務工的農民都能夠實現市民化。 同時,留在農村的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最終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因此,新型城鎮化開始注重人的城鎮化或農民工市民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也要重視人的現代化。
遭遇“新”生態困境。 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面臨著新的生態困境。 自然資源、能源的耗損、氣候的惡化、環境的破壞、國土資源的流失、耕地面積的減少等都是當前生態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這些問題既是新型城鎮化要應對的難題,也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新型城鎮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必須探索一條可行的綠色發展道路。
傳統意義上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各自發展,單向運行,協調性差。發展不但互補性少,反而有沖突。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的固有矛盾促使城鄉發展極不均衡;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無序涌入城市,增大城市承載力;城鎮化發展的政策傾斜阻礙農村經濟發展;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城鄉差距拉大。 新時期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迎來“新”契機。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現代化能夠釋放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而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勞動力資源,同時,新型城鎮化則通過合理吸收農村剩余人口,用城市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有利于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新型城鎮化與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既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轉移剩余勞動力,也有利于推動城市健康、有序、持續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高效的城鎮化是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城城之間、城市內部優化配置,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實現城鎮化的集聚效應,這就要求城鄉協調發展;包容的城鎮化是讓全體人民公平參與發展、公平分享城鎮化的成果;可持續的城鎮化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形成綠色消費模式,增強綠色保障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面臨共同的生態困境,城市和農村要在各自的領域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共同進退、協同發展。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實現技術在農業上的大規模應用, 而實現這種發展的技術絕大多數來自城市;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業的信息化,這就要求加快農業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進程;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推動農業經營向產業化發展,實現農業經營的產業化與城市工業的產業化協同發展;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求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資源,不能單純的在城市或者農村,必須統籌發展。
國家政策是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宏觀路徑。一方面,科技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先進化、機械化、信息化發展,有利于農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從而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支撐。 因此,科技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財政政策的支持對農業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協調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時, 可以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增加農業財政支出,增加農民財政補貼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體系,擴大城鎮公共服務面,將農民工納入城鎮發展體系。此外,財政政策要向農村傾斜,給與農民自主創業的財政支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合理配置資源,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進程不可逾越的難題,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長期面臨的困境。 城鄉二元制度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就構成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制度障礙。因此,要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首要的就是克服制度缺失,從制度上入手。
加快推進相關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面臨著許多共同的制度困境。 2014 年出臺的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指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目標要在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因此,二者的協同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制度改革就能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解決的是符合條件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問題,此外,還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相關的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農村的土地占用問題。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有擴張土地的需求,但要基于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合理、有效的占用農村土地。土地問題一直是各方利益集中體現的焦點,城市擴張,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尤其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必然要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形成規模效應。 但是,土地征用、占用等問題常常出現,農民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要在保護耕地和節約土地資源的前提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妥善解決新型城鎮化發展所需的土地問題,通過租賃、拍賣、轉讓等方式,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或以入股的方式使農民充分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首要的問題就是能否享有和城市人員一樣的社會保障。 根據國家政策,鼓勵農民合同制工人參加養老保險。長期在城市工作的農民也應讓其參加城市養老保險。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一個人渴望享有的待遇。城鎮化進程中已經在城市落戶農民,應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要求盡快拓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圍。
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無論是新型城鎮化還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 人是主體要素,只有實現人的城鎮化和現代化,才能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因此,培育新型主體,既是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主體主要是指企業和個人。無論是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還是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二者之間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 只有實現人的城鎮化,才能推動整個國家的城鎮化進程;同樣,人的城鎮化有利于推進人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才能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只有通過人這一主體的自身發展,才能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硬件條件可以由國家和社會提供,軟件要素則必須依賴于人自身的發展。無論是轉移到城市的農民,還是留在農村的農民,都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農民。 到城市的農民面臨著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留在農村的農民面臨的則是自我素養提升的問題。農民在轉為市民的過程中,發生最大變化的是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觀念,而這些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社會環境的熏陶和影響。農民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無論是來到城市的,還是在留在農村的,因此,有必要針對他們的選擇,采取適當的措施。一方面,城市要提供適當的崗位,結合城鎮的綠化、環保、衛生、交通、便民服務等事業,形成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互動;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培訓的機會,整合教育資源,增強農民的就業技能與科技能力。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實質就是要實現城鄉良性互動,這就要建立二者協同發展互動機制。 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要實現與農村的良性互動,就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發展相關產業,如旅游、物流、加工等。當然,農業的發展也要配合城鎮的發展,從而加快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 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實現,必須找到二者良性互動的動力支撐,因此,要建立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動力平臺。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工業化進程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制造了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形成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力。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新型城鎮化與新型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工業化的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動力,用工業化發展的模式帶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品質;另一方面,工業產業升級為城鎮化良性發展提供動力,以產業升級拉動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Z]. 人民出版社,2013,11:11.
②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人民出版社,2012,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