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多年來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從三聚氰胺到蘇丹紅,從三鹿奶粉到地溝油,從食品中藥物殘留超標到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消費者一次次被食品安全問題搞得心驚肉跳。最近國際知名企業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快餐連鎖店的供應商美國osi集團旗下的上海福喜肉類產品被曝出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違法行為,又在消費者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據7月20日東方衛視晚間新聞報道,記者臥底兩個多月發現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上海福喜通過過期食品回鍋重做、更改保質期標印等手段加工過期劣質肉類,再將生產的麥樂雞塊、牛排、漢堡肉等售給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快餐連鎖企業。在記者提出質疑后,其工作人員甚至侃言:“過期也吃不死人”。這樣的做法已經不僅僅是違背良心,而是徹頭徹尾的違法犯罪行為。
上海福喜食品安全丑聞,再次擊中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不僅小作坊食品令人生疑,就是國際大型快餐連鎖巨頭也不值得信任。
令人不解的是這次令人震驚的丑聞,又是媒體調查兩個月曝光之后的結果。我們不禁要問政府的監管部門到哪兒去了?我們在食品監管上存在怎樣的漏洞才使這樣的黑心企業長期違法始終不被發現!面對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表現出來的習以為常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但真正讓人擔憂和恐懼的,是一些職能部門對此表現出的不作為甚至軟弱。
就是這家國際大型企業入鄉隨俗,不僅學會了中國式的“開開門、過過場、拍拍手”應對檢查之道后,而且在嚴格管理的外表下,開始修改原料保質期,建立兩個帳本。質監部門不僅沒能第一時間發現,還為上海福喜一度打上了安全的標志。
據說,在美國,違犯食品安全僅懲罰性賠償和集團訴訟,就足以讓不法商家膽寒,甚至傾家蕩產;在法國,一旦店內有過期食品被檢查部門發現,等待經營者的就只能是關門。我國也有食品安全法,去年5月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被稱為“史上最嚴”,“兩高”隨后還聯合發布司法解釋,表示將重典治理食品領域亂象,嚴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為。但通過東方衛視播出的畫面我們還是看到了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不能不令人深思。
企業丑聞必須付出代價,丑聞與代價相對稱,更大的丑聞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中國是快餐業的基礎市場,這些企業不可能不重視這一市場,中國需要提醒所有的食品企業,質量與管理方面的墮落將付出慘重代價。
在這次丑聞中,不僅令上海福喜浮出了水面,而且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下游企業同樣難逃其咎,并不是宣布中止與福喜合作那么簡單。它們應該向中國消費者道歉,承擔自己把關不嚴的相應責任。而中國食品安全的監管也并不僅局限于下游餐飲企業、中游供貨商,還包括上游鏈條。
我們必須要用法律的武器,讓違法者付出慘重的代價,讓消費者重建基本信心。也許誠信真的是被市場秩序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