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燕
傳統的習作評價是封閉的,教師是唯一的讀者和“審判官”。在這單一的作文評改模式下,學生對作文失了興趣,多了畏懼。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讓作文評改促進學生心理優化。
一、作文的評改應該成為老師和學生心靈交流的渠道
作文是學生內心世界的反映,是真實情感的流露,只要多留心學生的作文,就能從中看出他們的心理品質是否健全。作文的評改作為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應滲透心育,讓作文評改成為學生心理優化的助推器。作文的評改是老師和學生心靈交流的渠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心靈的交流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前提條件,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提供心靈交流的場所,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個體,作文評改正是這樣一個心靈交流的場所。通過評改,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這就要求在評改時,既要看到學生表面現象,又要看到內在的本質;要看到學生的優點是什么,也要注意學生所缺的是什么,全面地、深入地去關心學生。
二、作文評改應該給學生充分的鼓勵和自信
葉圣陶說:“評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鼓勵對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同樣顯得非常重要。作為塑造人類靈魂的教師,應深入地全面了解學生,想學生所想,給學生之所需,于細微處見真誠,多一分付出必有多一分收獲。老師寫批語要筆下留情,給學生作文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只要學生作文態度端正,就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作文批語應該成為師生之間心靈的對話,而不僅僅指出成敗得失。能讓學生嘗到作文的快樂,這是作文教學最大的成功。對于初學作文的小學生,他們邁出的任何一小步,都應該熱情鼓勵,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適得其反。在寫批語時,可以嘗試著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把自己對學生作文的喜與憂,對學生作文的優點和不足告訴學生,這種心靈的對話,往往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你的作文充滿童趣,語言清新活潑,字跡又那么清秀,讀來賞心悅目”“你的作文語言流暢,我為你的進步感到欣喜,如果你能把事例寫得再具體細致些就更棒了”。這樣,學生容易接受,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師的鼓勵,從而對作文滿懷熱情。“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對于后進生,老師應該多一份關愛,教育、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繼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只有用我們的真情,在作文評改中給學生鼓勵和自信,才能讓作文評改真正促進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
三、創新作文評改方式,讓學生在評改中陶冶情操,收獲快樂
長期以來,小學習作評改忽視學習心理、評價心理的研究,以教師為本位,一廂情愿地評判學生習作,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精批細改”,改得滿紙通紅,卻是徒勞無益。于是,習作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漠視學生個性、窒息寫作靈性、制約寫作水平提高的消極因素。《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重視對作文修改,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模式,變“替學生改習作”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習作”,把習作批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作文評改的主人,讓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習作進行評價,讓他們去親身體驗、欣賞、辨析,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能對照自我,進行自我判斷,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養成“文章不厭百回改”的習慣,變單一的教師批改為自改、互改、集體改等各種方法交互使用。讓學生在改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修改中學習提高,養成大膽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的習慣。在評改作文中培養能力,思考生活,陶冶情操,收獲快樂。
總之,研究作文評價對學生寫作心理的影響,重視評價主體的心理需求,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評價過程,必將有助于作文教學效果的提高。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