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東
【摘 要】 生闡述了定西市水資源基本狀況,分析討論了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聯作用,對定西市資源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提出戰略性舉措。
【關鍵詞】 水資源開發利用 生態環境建設 舉措 定西市
1 問題的提出
(1)水是人類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是工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隨著歷史的前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愈來愈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愈來愈強。因此,尋求經濟與人口、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人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2)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地理位置東經103°27'至105°38',北緯34°07'至36°02'之間,轄安定、通渭、隴西、渭源、臨洮、岷縣、漳縣等七縣(區),總面積19621Km2。由于整個市處于內陸腹地,遠離海洋,且多山脈,暖濕氣流被阻,因而大陸性氣候非常顯著,屬溫帶半濕潤-溫帶半干旱氣候。形成了春季多風干燥,冷暖變化大;夏季不炎熱,降水較集中;秋季降溫快,初霜來得早;冬季少雨雪,寒冷時間長的四季特點。
惡劣的自然條件,嚴峻的生態環境,匱乏的水資源現狀嚴重制約著定西的發展。弄清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聯作用,如何改善生態環境,解決好定西水資源保護及可持續開發利用,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
2 定西市水資源概況
2.1 降水量
定西市的降水分布特征為南部多,北部少;山區多,河谷平原地帶少。南部地帶年降雨量一般在600mm左右,北部地帶年降雨量一般在400mm上下。海拔3000m以上的地區降雨量在800mm以上,洮河下游河谷地帶降雨量僅350mm左右。
據1956年-1997年42年實測資料統計,全市多年平均雨量為485.1mm,折合地表水量95.174億m3,20%的保證率為109.45億m3,95%的保證率為30.88億m3。詳見表1。
定西市降水的年內分配特點是極度不均,整個冬春初夏季節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5%之間,而年際變化的離差系數在0.20-0.25之間。且降水愈少的地區和降水愈少的季節,年際變化愈大。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大是導致定西市十年九旱的原因之一。
2.2 徑流
降水是定西市地表徑流補給的主要來源,全市多年自產平均徑流量為14.197億m3,約占全省自產徑流的5%,人均占有量為449 m3,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3.3%,按耕地計算,每畝180m3,為全省平均耕地占有量的32.9%。
定西市徑流的時空分布、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近似降雨量的分布。從區域分布情況看,臨洮-渭源-漳縣三縣縣城一線一北地帶多年徑流深在50mm以下,以南為50mm以上。最大的岷縣南部在500mm左右,而北部關川河、洮河下游地帶年徑流深僅為10mm左右,相差50倍。從年內分配情況看,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10月,全市境內的洮河、渭河、關川河三大河流,最大四個月的徑流量占全年的60%以上,關川河則高達67%。從年際變化來看,則以豐、平、枯循環往復交替發生,且豐枯變幅較大,1997年出現的歷年最小值為4.139億m3,與1967年出現的歷年最大值29.375億m3相差近7倍。
2.3 地下水
定西市是地下水相對貧乏的地區,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原定西地區1987年編制的《定西地區水資源調查評價及水資源規劃》提供的數據,定西市多年平均地下水總量為5.3055m3。根據甘肅省水資源公報公布的數據,定西市2002年至2009年8年的平均地下水總量為3.658億m3,與1987年前相比減少了近31%。
2.4 水環境
定西市的水環境從目前來看,總體上是好的,根據甘肅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監測的資料表明,洮河、渭河支流漳河及渭河隴西以上主要支流的各項水質指標基本符合地表水環境標準的Ⅱ-Ⅲ類水質。關川河、散渡河由于氨氮、鉛、氯離子、高錳酸鹽指數等超標,超過Ⅴ類水質標準。
造成天然水體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定西市來看,對水質的污染來自工業廢水、農田排水及城市污水等。工業廢水主要排放源有鋁加工、酒精、印染、制革、造紙、印刷、電鍍、機械制造等。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質硫化物、氯化物、銅、鉻、酚、鋅等。農田排水對水體的污染物是農藥、化肥等污染物組成,主要排放氟化物、硫化物、砷、磷及揮發酚等。城市污水則是造成水體病原菌、需氧有機物等污染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
3 水資源保護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聯作用分析
3.1 植被生態建設與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生態環境與水資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個地區水資源的貧富,除主要受該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調節、氣象成因等因素外,森林和植被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
(1)森林生態系統有很強的截留蓄水能力。由于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覆蓋面積較廣,因此對于大面積降水或區域降水,能夠很好地涵蓄水分。同時由于森林生態系統中植被的生長周期較長,其深層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特別是復雜緊密的森林系統,其涵蓄能力比單層稀疏的人工林要強3~5倍。因此,我們應加強保護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建設。
(2)森林生態系統有很好的平衡徑流河川的作用。由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復雜多樣性,使得其對截流蓄水方面有著明顯作用,而這也為調節河川徑流的水文特點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突發性暴雨期間,森林生態系統龐大的涵蓄能力,不僅有效補給了地下水含量,同時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縮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現時間;另一方面在季節性枯水期間,森林生態系統依靠自身的涵蓄給養,不僅保證了森林生態系統的正常,同時也可以間接補給河川徑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機率。
(3)森林生態系統能明顯減少徑流總量,對調節大氣溫度具有顯著作用。森林系統的水流散量與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決定了其所在區域徑流總量。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在濕度較大的區域,森林系統對徑流總量的影響很小,因此森林系統對該區域的徑流影響也較小。但是對于較干旱區域,森林系統可使該區域徑流總量比例系數下降,明顯改善該區域的大氣生態和植被生態。
3.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所謂水土保持,就是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達到改善平衡水土資源的生態循環。水土治理不僅關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更是植被生態系統改善恢復的關鍵,因此水土綜合治理是生態建設的基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究其本質,就是加強植被生態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植被生態對水土保持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提高水土保持對植被生態的維護作用。
(1)能大幅提高生態系統的截水效果,并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一方面通過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設,不僅可以增加生態系統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調節河川徑流的流水量,最終可以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積極改善相關的其他生態系統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數量,最終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
(2)能顯著調節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突發性降水區域,有監測數據表明,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后,能明顯削弱洪水效應,特別是中小流域的區域,其削洪效應可達 40%以上。而洪水效應的削弱,不僅使得周邊的農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包括土壤生態、空氣生態和植被生態等。因此,我們應加大水土綜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綜合治理的技術措施。
(3)有效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明顯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聯系更加緊密,直接提高在降水過程中有效截留水量,從而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不僅能降低洪水爆發時的災情,也可以減輕持續干旱時的破壞。
4 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舉措
4.1 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優化配置水資源
以全市水資源區域分布和時空分布特征為基礎,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資源狀況確定區域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制訂出不同區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以最大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以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最大效益為前提,以優化配置水資源為基礎,從滿足各行業和各部門需水要求轉移到以可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數量確定各行各業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上來,進而作為依據科學編制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最終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可靠的支撐保障。
4.2 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
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關聯當地人民生存質量的優劣,而且對水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因此,要提高全市人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全市人民對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生態環境建設,著重要抓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以生物措施為主要手段的生態植被建設;二是要抓好以工程措施為手段的生態工程建設。植被建設的重點應放在保護現有天然林,拓展現代人造林,推動無林地育林等方面。要從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方面入手,使全市的植被覆蓋率有明顯的提升。為改善水源涵養發揮作用,為造就良好的小環境氣候創造條件。而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水土保持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工業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工程、牧業生態工程、林業生態工程、以及治污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面。達到標本兼治的根本目的,使山川秀麗的定西夢早日實現。
4.3 開源節流,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開源。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運用好引洮工程,使其發揮定西市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態用水等方面的戰略性作用。二是主要抓好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采用先進技術實施對水資源的監控管理和調配。科學配置天上水、地表水、土壤水、主水、客水等各種水資源;充分挖掘洪水資源和污水資源;探討微咸水應用;要擴大雨水節灌面積;全面實現旱地地膜保墑;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節流。要把節約用水放在突出位置,解決定西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重點是抓好農業用水的使用率和城市用水的轉化率。定西市的農業用水基本上還屬于一種粗放型的模式,一是渠系配套輸水沿程損失大,二是田間灌溉率低。為此,必須加快對水利工程的現代化改造步伐,建立以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為主題的輸水工程體系。必須大力提倡先進的灌溉技術,盡早全面實現灌溉的噴、滴、滲。城市節水的重點要放在節水管理機制的建立上,要加強用水的宏觀控制和微觀管理,建立一套獎罰措施,完全實現城市供水商品化。據測算城市供水的80%轉換為污水,經收集處理后70%可以再生利用,這是一筆寶貴財富,一定要下決心挖掘好、利用好。
參考文獻:
[1]楊春.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及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4:88.
[2]李東斌,劉桂英.生態環境建設對水資源保護利用的研究[J].水利天地,2009,07:32-33.
[3]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地表水資源評價,1999.8.
(3)森林生態系統能明顯減少徑流總量,對調節大氣溫度具有顯著作用。森林系統的水流散量與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決定了其所在區域徑流總量。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在濕度較大的區域,森林系統對徑流總量的影響很小,因此森林系統對該區域的徑流影響也較小。但是對于較干旱區域,森林系統可使該區域徑流總量比例系數下降,明顯改善該區域的大氣生態和植被生態。
3.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所謂水土保持,就是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達到改善平衡水土資源的生態循環。水土治理不僅關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更是植被生態系統改善恢復的關鍵,因此水土綜合治理是生態建設的基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究其本質,就是加強植被生態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植被生態對水土保持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提高水土保持對植被生態的維護作用。
(1)能大幅提高生態系統的截水效果,并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一方面通過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設,不僅可以增加生態系統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調節河川徑流的流水量,最終可以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積極改善相關的其他生態系統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數量,最終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
(2)能顯著調節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突發性降水區域,有監測數據表明,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后,能明顯削弱洪水效應,特別是中小流域的區域,其削洪效應可達 40%以上。而洪水效應的削弱,不僅使得周邊的農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包括土壤生態、空氣生態和植被生態等。因此,我們應加大水土綜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綜合治理的技術措施。
(3)有效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明顯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聯系更加緊密,直接提高在降水過程中有效截留水量,從而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不僅能降低洪水爆發時的災情,也可以減輕持續干旱時的破壞。
4 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舉措
4.1 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優化配置水資源
以全市水資源區域分布和時空分布特征為基礎,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資源狀況確定區域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制訂出不同區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以最大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以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最大效益為前提,以優化配置水資源為基礎,從滿足各行業和各部門需水要求轉移到以可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數量確定各行各業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上來,進而作為依據科學編制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最終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可靠的支撐保障。
4.2 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
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關聯當地人民生存質量的優劣,而且對水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因此,要提高全市人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全市人民對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生態環境建設,著重要抓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以生物措施為主要手段的生態植被建設;二是要抓好以工程措施為手段的生態工程建設。植被建設的重點應放在保護現有天然林,拓展現代人造林,推動無林地育林等方面。要從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方面入手,使全市的植被覆蓋率有明顯的提升。為改善水源涵養發揮作用,為造就良好的小環境氣候創造條件。而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水土保持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工業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工程、牧業生態工程、林業生態工程、以及治污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面。達到標本兼治的根本目的,使山川秀麗的定西夢早日實現。
4.3 開源節流,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開源。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運用好引洮工程,使其發揮定西市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態用水等方面的戰略性作用。二是主要抓好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采用先進技術實施對水資源的監控管理和調配。科學配置天上水、地表水、土壤水、主水、客水等各種水資源;充分挖掘洪水資源和污水資源;探討微咸水應用;要擴大雨水節灌面積;全面實現旱地地膜保墑;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節流。要把節約用水放在突出位置,解決定西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重點是抓好農業用水的使用率和城市用水的轉化率。定西市的農業用水基本上還屬于一種粗放型的模式,一是渠系配套輸水沿程損失大,二是田間灌溉率低。為此,必須加快對水利工程的現代化改造步伐,建立以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為主題的輸水工程體系。必須大力提倡先進的灌溉技術,盡早全面實現灌溉的噴、滴、滲。城市節水的重點要放在節水管理機制的建立上,要加強用水的宏觀控制和微觀管理,建立一套獎罰措施,完全實現城市供水商品化。據測算城市供水的80%轉換為污水,經收集處理后70%可以再生利用,這是一筆寶貴財富,一定要下決心挖掘好、利用好。
參考文獻:
[1]楊春.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及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4:88.
[2]李東斌,劉桂英.生態環境建設對水資源保護利用的研究[J].水利天地,2009,07:32-33.
[3]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地表水資源評價,1999.8.
(3)森林生態系統能明顯減少徑流總量,對調節大氣溫度具有顯著作用。森林系統的水流散量與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決定了其所在區域徑流總量。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在濕度較大的區域,森林系統對徑流總量的影響很小,因此森林系統對該區域的徑流影響也較小。但是對于較干旱區域,森林系統可使該區域徑流總量比例系數下降,明顯改善該區域的大氣生態和植被生態。
3.2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所謂水土保持,就是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達到改善平衡水土資源的生態循環。水土治理不僅關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同時更是植被生態系統改善恢復的關鍵,因此水土綜合治理是生態建設的基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究其本質,就是加強植被生態建設。一方面充分發揮植被生態對水土保持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積極提高水土保持對植被生態的維護作用。
(1)能大幅提高生態系統的截水效果,并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一方面通過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設,不僅可以增加生態系統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調節河川徑流的流水量,最終可以直接作用于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積極改善相關的其他生態系統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數量,最終可以提高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
(2)能顯著調節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對突發性降水區域,有監測數據表明,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后,能明顯削弱洪水效應,特別是中小流域的區域,其削洪效應可達 40%以上。而洪水效應的削弱,不僅使得周邊的農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包括土壤生態、空氣生態和植被生態等。因此,我們應加大水土綜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綜合治理的技術措施。
(3)有效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明顯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聯系更加緊密,直接提高在降水過程中有效截留水量,從而減少江川河流的徑流總量,不僅能降低洪水爆發時的災情,也可以減輕持續干旱時的破壞。
4 做好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舉措
4.1 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優化配置水資源
以全市水資源區域分布和時空分布特征為基礎,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資源狀況確定區域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建設時序,制訂出不同區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規劃,以最大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以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最大效益為前提,以優化配置水資源為基礎,從滿足各行業和各部門需水要求轉移到以可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數量確定各行各業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上來,進而作為依據科學編制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最終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可靠的支撐保障。
4.2 加強生態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
一個地方生態環境的好壞,不僅關聯當地人民生存質量的優劣,而且對水資源的保護至關重要。因此,要提高全市人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全市人民對生態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生態環境建設,著重要抓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以生物措施為主要手段的生態植被建設;二是要抓好以工程措施為手段的生態工程建設。植被建設的重點應放在保護現有天然林,拓展現代人造林,推動無林地育林等方面。要從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方面入手,使全市的植被覆蓋率有明顯的提升。為改善水源涵養發揮作用,為造就良好的小環境氣候創造條件。而生態工程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水土保持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工業生態工程、農業生態工程、牧業生態工程、林業生態工程、以及治污生態工程建設等方面。達到標本兼治的根本目的,使山川秀麗的定西夢早日實現。
4.3 開源節流,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開源。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運用好引洮工程,使其發揮定西市工業用水、城市用水、生態用水等方面的戰略性作用。二是主要抓好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采用先進技術實施對水資源的監控管理和調配。科學配置天上水、地表水、土壤水、主水、客水等各種水資源;充分挖掘洪水資源和污水資源;探討微咸水應用;要擴大雨水節灌面積;全面實現旱地地膜保墑;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
節流。要把節約用水放在突出位置,解決定西水的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社會。重點是抓好農業用水的使用率和城市用水的轉化率。定西市的農業用水基本上還屬于一種粗放型的模式,一是渠系配套輸水沿程損失大,二是田間灌溉率低。為此,必須加快對水利工程的現代化改造步伐,建立以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為主題的輸水工程體系。必須大力提倡先進的灌溉技術,盡早全面實現灌溉的噴、滴、滲。城市節水的重點要放在節水管理機制的建立上,要加強用水的宏觀控制和微觀管理,建立一套獎罰措施,完全實現城市供水商品化。據測算城市供水的80%轉換為污水,經收集處理后70%可以再生利用,這是一筆寶貴財富,一定要下決心挖掘好、利用好。
參考文獻:
[1]楊春.我國水資源保護現狀及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04:88.
[2]李東斌,劉桂英.生態環境建設對水資源保護利用的研究[J].水利天地,2009,07:32-33.
[3]甘肅省水利廳.甘肅省地表水資源評價,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