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宣冬,向 藝,葛雪姣
(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浙江寧波 315012)
洗手依從性是指醫護人員能夠堅持必要的洗手次數,并且洗手的步驟、時間和范圍都符合規定[1]。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著醫院醫療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裝、滅菌、儲存和發放等工作,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部門,工勤人員若不注重手衛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直接或間接經手傳播病菌而造成的感染占醫院感染的30%以上[2]。2012年10月至12月,筆者對本院消毒供應中心工勤人員手衛生依從性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工勤人員12人,男3人,女9人;年齡35~56歲,平均年齡46歲;學歷:中專1人,初中6人,小學3人,文盲2人;在本中心工作時間<0.5年4人、0.5~2年5人、>2年3人。
1.2 調查內容及方法
1.2.1 洗手執行情況 各項操作前后均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液者為洗手已執行。由本中心院感控制小組成員及護士長組成觀察小組,用隱藏性現場觀察法,連續觀察5 d,觀察工勤人員在打包前、接觸高水平消毒物品、無菌物品、進入無菌物品存放區、脫手套后有無洗手。
1.2.2 洗手合格情況 對所有工勤人員按六步洗手法進行考核,洗手后采樣做細菌培養。洗手方法、步驟、時間均正確為洗手合格。手標本細菌培養檢測結果符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要求,菌落數≤10 cfu/cm2為手標本培養合格。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描述性統計。
2.1 工勤人員洗手執行情況 觀察12名工勤人員工作現場應洗手189人次,實際執行洗手78人次,洗手執行率41.27%。工勤人員進行各項操作時洗手執行情況見表1。

表1 工勤人員進行各項操作時洗手執行情況
2.2 工勤人員洗手合格情況 見表2。

表2 工勤人員洗手合格情況(n=12)
3.1 工勤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消毒供應中心工勤人員手衛生執行率低,僅有41.27%工勤人員能按規定在各項操作前后洗手,工勤人員洗手考核合格率僅33.33%,手標本細菌培養合格率僅為8.33%。分析原因可能與工勤人員文化程度較低,未經過衛生專業理論學習,自我防護意識差,人員流動頻繁[3],對醫療環境可能被污染的危險性認識不足有關。表1顯示工勤人員打包前、接觸無菌物品及脫手套后洗手執行率低,與有些工勤人員誤以為沒有干活前的手是干凈的,打包后的物品還需經過高壓滅菌,手上只要無明顯污漬均無關緊要,還有些工勤人員誤以為戴手套是最好的保護,脫手套后可不洗手,部分工勤人員認為手上沒有可見污物且不與患者的血液、體液接觸就沒有洗手的必要。
3.2 對策
3.2.1 加強工勤人員手衛生知識培訓 洗手是最方便、最廉價、最基本、最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方法[4],通過洗手教育提高工勤人員的洗手質量,使其認識到不洗手或洗手質量差不僅直接影響無菌物品的消毒效果而且容易造成無菌物品的二次污染,是醫院感染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把醫院感染知識和手衛生知識列入工勤人員入科前強制性培訓計劃;定期(每月1次)進行手衛生相關知識的講座,觀看洗手前后細菌培養結果的圖片,使其對洗手效果有較為直觀的了解;定期由護理人員進行洗手操作示范,包括六步洗手法、手衛生用品正確使用方法和護手措施,要求工勤人員反復練習,直至符合洗手的要求。
3.2.2 完善手衛生設施 有研究表明,必須具備醫務人員易于接受的洗手依從條件,才能提高洗手依從率[5]。改善消毒供應中心洗手設施,使用洗手液,安裝冷熱水,放置一次性擦手紙,使用方便有效的速干手消毒劑,即能有效洗手,又節約時間;另一方面在無水消毒劑中添加潤護劑,能保護手部皮膚,從主觀上提高工勤人員洗手依從性。
3.2.3 建立工勤人員手衛生監督機制 經驗證明,單純的教育方法可能只是暫時提高自覺性,而對其行為的改變不一定能持久,必須從組織落實,嚴格管理,必要的監督等關鍵環節入手。為加強工勤人員洗手自覺性,要求工勤人員相互監督;由醫院感染科、護士長、消毒供應中心院感小組成員對工勤人員定期(每月1次)進行抽查考核及手衛生微生物監測,對考核不合格者,予重新培訓直至合格,如連續3次考核不合格者予調換崗位,辭退在本中心工作資格,對考核優秀者給予適當獎勵。
參考文獻:
[1] 潘秀紅.醫務人員洗手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0.8(10):49.
[2] 袁曉寧,王少利,趙心懋,等.醫院輔助人員手衛生知識和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8.8(4)57-58.
[3] 倪玲美,戴新娥,莫軍軍,等.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J].護理與康復,2012.11(1):75-76.
[4] 沈玲麗,馮素文,朱秀芳,等.品管圈對提高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10):907-909.
[5] 劉素球,粟尤菊,趙旻奕.手衛生目標管理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5):2275-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