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紅
(寧波市中醫院,浙江寧波 305010)
20%甘露醇為高滲性藥液,使用過程中靜脈炎的發生率較高。甘露醇在快速靜脈滴注時局部濃度較高,可造成血管壁損傷,反復多次輸注可引起血管內淤血,局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等癥狀,據文獻報道[1]采用靜脈留置針反復輸注甘露醇,2 d內靜脈炎發生率為45.69%,2 d后發生率為100%。艾灸的溫熱效應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低氧,減少致炎物質的產生,減輕藥物對血管壁的剌激。為減輕患者痛苦,達到治療疾病的預期效果,本院神經內科采用艾灸預防留置針靜脈滴注20%甘露醇所致的局部反應,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急性腦血管疾病,甘露醇每日用量250~1 000 ml,排除其他藥物對靜脈的損傷。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符合入組標準患者80例,按入院時間單雙號分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2~86歲,平均(51.0±3.6)歲;腦梗死29例,腦出血11例;輸注甘露醇時間7~15 d,平均(12±1.6)d。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5~83歲,平均(52.0±2.6 )歲;腦梗死28例,腦出血12例;輸注甘露醇時間7~16 d,平均(11±1.6)d。按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要求,留置針的最佳留置時間為 72~96 h[2],故兩組患者靜脈留置針均在96 h內拔除。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種、輸注甘露醇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兩組均使用同一廠家生產的靜脈留置針和輸液器,選擇上肢前臂表淺靜脈且彈性好、暴露明顯、無破損、無炎癥、易固定且遠離關節和肌腱末端的靜脈,要求穿刺一次成功,確保無外滲后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250 ml且保證30 min內滴完。對照組按常規方法輸注20%甘露醇,并常規采用0.9%氯化鈉溶液脈沖式正壓封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艾灸,沿靜脈走向從靜脈穿刺點至近心端約10 cm處,將點燃的艾條距施灸部位約 2~3 cm進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宜,每天輸注甘露醇開始時灸1次,每次30 min。
1.3 判定標準及方法 靜脈炎判定標準依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所規定指標[3]。Ⅰ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度: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在輸注甘露醇期間,每日觀察穿刺處有無疼痛、紅腫,穿刺靜脈有無條索樣改變、硬結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經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輸注甘露醇期間發生靜脈炎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輸注甘露醇期間發生靜脈炎情況比較
3.1 艾灸療法的機理和效果 甘露醇為大分子高滲溶液,高濃度快速靜脈滴注時,血漿滲透壓迅速升高,血管內皮細胞脫水,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釋放前列腺素E1、E2,靜脈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浸潤發生炎性改變,同時釋放組胺,使靜脈收縮、變硬、疼痛,導致靜脈炎[4]。艾灸能抑制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與釋放,降低炎性細胞因子含量,抑制組織源性炎性遞質組胺、5-羥色胺作用,減輕或緩解炎性反應,還能促進炎性反應消散和破損灶的修復[5]。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或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借灸火的熱力和藥物作用,激發經氣達到溫經通絡、消瘀散結的一種治療方法。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治療的溫熱效應是取得治療效果的關鍵[6]。目前對靜脈炎的預防方法多種多樣,通過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靜脈炎發生率為10%,對照組靜脈炎發生率為87.5%,兩組靜脈炎發生率及靜脈炎分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艾灸可有效預防留置針靜脈滴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
3.2 使用艾灸的注意事項 在艾灸前向患者介紹其作用,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精神放松,配合治療。施灸時要集中思想,以免發生意外;注意防火,施灸時注意防止落火,隨時彈去艾灰,艾條灸結束后,將艾條點燃端塞入滅灸器直接熄滅;注意施灸時間,每天于靜脈輸液開始時灸1次,每次30 min;注意施灸部位和方法,沿靜脈走向從靜脈穿刺點至近心端約10 cm處,將點燃的艾條距施灸部位約2~3 cm進行溫和灸;掌握施灸的刺激量,以感覺溫熱舒適為宜,避免燙傷;防止暈灸,暈灸時患者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應立即停灸,囑患者躺下靜臥,服用少量溫水。
參考文獻:
[1] 李娜,孫曉紅.甘露醇致靜脈炎的護理進展[J].吉林醫學,2007,28(1):132.
[2] 閆俊芬.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的臨床護理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3):4318-4320.
[3] 段玉蘭,劉永翠,戚曉華,等.PICC并發靜脈炎18例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4):439.
[4] 馬金亞.神經外科應用留置針輸注甘露醇的護理現狀[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90-92.
[5] 姜勁峰,王玲玲,徐斌,等.抗炎-艾灸溫通的效應機制[J].中國針灸,2013,9 (9):860-864.
[6] 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