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杜榮榮,陳思思
(舟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浙江舟山 316000)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1]?;颊咭蚨喾N多樣、反復出現、時常變化的癥狀,如頭痛、心慌、惡心、皮膚燒灼感等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這些癥狀被認為是心理沖突和個性傾向所致,心理治療是主要的治療形式,藥物治療主要在于解除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2]。引導式教育訓練[3]是指通過他人的引導、引發、教育,采用綜合的康復手段,調動患者自主運動等各方面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來激發患者的興趣和參與意識。本院心身科對住院軀體形式障礙患者進行引導式教育訓練,改變其錯誤的觀念,建立對自身身體和健康狀況相對正確的認知,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軀體形式障礙的診斷標準[1];住院治療4周以上;排除交流障礙和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1±6.43)歲;病程1月~15年,平均(6.33±2.23)年;觀察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4±7.65)歲;病程2月~16年,平均(7.05±1.94)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分布方面經x2或F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小劑量抗焦慮、抑郁藥物治療,精神科常規護理與健康宣教。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引導式教育訓練,時間45 min,每周5次,共4周;教育內容為學習藥物自我處置技能、癥狀自我監控能力、回歸社會技能。由經過培訓的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負責引導式教育訓練,形式為集體觀看視頻和自由分組討論,幫助患者認識事實,發現自身消極片面態度,提出積極的思維方式和行為。
1.3 效果評價
1.3.1 評分標準 運用漢密爾頓抑郁評定量表(HAMD)[4]、漢密爾頓焦慮評定量表(HAMA)[4]、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5]進行測評。HAMD含24條目, HAMA含14條目,兩評定量表每條目分5個等級,0分無癥狀、1分輕微、2分中等、3分較重、4分嚴重,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焦慮越嚴重。ITAQ含11條目,每條目分3個等級,0分無自知力、1分部分自知力、2分全部自知力,分值越高自知力越充分。
1.3.2 評價方法 由心理咨詢師每周對患者評分1次。
1.4 統計學方法 不同組別的評分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1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后HAMD評分和HAMA評分比較見表1;兩組干預前后ITAQ評分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HAMD評分和HAMA評分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ITAQ評分比較
3.1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實施引導式教育訓練的優越性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發病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以自我為中心,個性敏感,易多想,有嚴重的焦慮或抑郁情緒,對軀體不適敏感,對將來感到沒有希望,動力不足,雖然對健康要求高,但對治療依從性差,過分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易自行減藥或停藥。目前大多數醫院把工娛療作為常規護理,但缺乏針對性,存在宣教形式單一的問題[6],難以深入患者的內心世界,無法了解其情緒、思維、意志、行為的動態變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減輕癥狀、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社會功能。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針對患者情況進行教學、引導、示范,幫助患者重建正確觀點,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及積極生存,從而使患者正確思考自身疾病,逐步恢復自知力,提高治療依從性,提高適應社會能力。本研究顯示,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進行精神科常規護理和宣教后,患者HAMD評分、HAMA評分降低,ITAQ評分提升,但引導式教育訓練效果更為顯著。
3.2 啟示 知識是行為轉變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患者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逐步形成信念,才能夠采取積極的態度去建立健康行為。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7],如果信息的傳達者和接受者經歷相似并且關心事情相同、面臨共同的問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從而發生相關態度、信念和行為的改變。本研究在精神科常規護理和宣教的基礎上開展引導式教育訓練,使患者在輕松活躍的氣氛里,通過觀看視頻和自由分組討論,咨詢師及時解答疑問并予以指導,運用認知治療技術[8],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以良好的心態面應對壓力,對所患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有更深入的認識,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29-134.
[2] 李凌江.行為醫學[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社,2008:151-170.
[3] Sonja P,Cirila P.Dimentions of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3rd and 7th grade studengts[J].Study Psychology,2006,(01):96-98.
[4]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1-137.
[5] 張敬懸.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的臨床試用[J].山東精神醫學,1994,(4):10-13.
[6] 翁亞紅.影響護士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及對策[J].護理與康復,2011,10(5):452-453.
[7] 周曉潔.同伴教育在高中生責任教育中的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30-34.
[8] 杜榮榮,徐燕,陳思思.心理技能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1,10(12);1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