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靖,孫秀敏,曲 晶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齡在60歲以上的所有糖尿病病人[1]。老年糖尿病臨床癥狀不明顯,易被漏診,極易發生低血糖及相關并發癥。選擇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是保障老年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的主要方法,而目前針對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自我管理、控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如何效地控制血糖[2]。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由心理學家Prochaska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最早用于吸煙行為的控制,并取得良好效果[3]。該理論關注人的行為變化過程及需求,將行為變化分為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5個不同的階段,并指出行為改變的過程與行為變化階段相匹配,該理論用來幫助病人改變他們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4]。本研究對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實施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與傳統健康教育模式的護理干預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病人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制訂的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5];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③具有完全的認知和行為能力者;④年齡≥60歲者。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交流障礙病人;②有藥物或酒精依賴者;③有急性并發癥的病人。共入選244例,其中男126例,女118例,年齡(65.2±8.3)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22例,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傳統糖尿病健康教育,包括飲食指導、運動指導、用藥指導等,并進行6個月跟蹤隨訪。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制定基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的健康教育計劃,并進行6個月的干預隨訪,具體步驟如下。
1.2.1.1 無意圖期 該階段的特點為病人尚未意識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還沒有進行自我管理的意識。此階段的干預主要以講座的形式向病人進行糖尿病防治知識的普及,使其認識到不良生活習慣對糖尿病的危害及有效的血糖控制對治療的重要意義,通過改變其逐步改變其治療動機。干預時間為2周。
1.2.1.2 意圖期 該階段的特點是病人已有控制血糖及自我管理的意愿,但尚未有明確的計劃。此階段的干預重點為支持鼓勵病人許諾開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的實施時間,幫助其消除內心的疑惑與顧慮。干預內容主要是向病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血糖控制計劃,堅定其自我控制血糖的決心。干預時間為2周。
1.2.1.3 準備期 該階段的特點是病人已形成較為強烈的自我控制血糖的欲望,且已形成初步計劃。此階段護士應與病人進行深入交流,依據其生活習慣,與病人共同制定詳盡的計劃,并明確短期的行動轉變目標。與家屬進行訪談,告知家屬積極參與治療的重要性,爭取家庭成員的合作。干預時間為4周。
1.2.1.4 行動期 此階段為實施干預的主要階段,向病人提供血糖控制教育手冊,通過每周1次的電話隨訪,對病人的血糖狀況及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由糖尿病專科護士向病人進行血糖控制技巧包括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的全面指導。在與老年人溝通時要注意語速,聲音清晰,將知識融入通俗易懂的語言中,以便于老年病人理解與接受。干預時間為8周。
1.2.1.5 維持期 此階段病人的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行為已產生改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改變速度會減慢,病人易受外界影響,難以維持已形成的良好生活習慣。此時應加強對病人的鼓勵,肯定其已形成的行為轉變,增加其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時尋求家屬的支持,幫助病人維持并鞏固已建立的健康行為。干預時間為8周。
1.2.2 評價指標 于入院第2天與干預6個月后采集病人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并采用我國臺灣學者 Wang等[6]編制的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飲食控制、鍛煉、遵醫囑服藥、血糖監測、足部護理、高低血糖處理6個維度26個條目,以Likert 5級評分方法,從“完全沒有做到”至“完全做到”,分值越高就代表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該量表總體Cronbach’sα值為0.86。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比較分
?
3.1 有效控制血糖能提高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質量 我國老年糖尿病人數增加迅速,目前已占糖尿病總人數的2/5。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胰島細胞腺粒體氧化磷酸化功能與胰島B細胞分泌功能逐漸減退,導致老年糖尿病病人較易發生并發癥,往往合并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7]。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在于有效控制血糖,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病人 HbA1c每降低1%,可降低糖尿病相關死亡率4%[8]。而老年糖尿病病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對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治療依從性差[9],運動依從性差[10]。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顯得至關重要,有利于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疾病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水平[11]。
3.2 基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改變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行為的改變。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旨在解釋個體問題行為改變的過程,該理論認為人的健康行為的建立與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分階段過程[12]。本研究基于行為轉變理論模型的基本框架而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進行6個月的干預隨訪。表1顯示,病人的血糖控制情況明顯改善,說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可使護士直觀了解病人的實際狀態,利于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血糖控制的相關指導,從而改善其血糖、HbA1c水平。表2顯示,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表明以糖尿病專科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導者,通過分階段的行為干預,能夠使病人學會自我管理,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計劃,提高了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能力。
綜上所述,以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為指導的健康教育能幫助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建立并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提高了病人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其自我管理行為能力,對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行為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為提高其生活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1] 潘曉東,周辰,尹冬華,等.2型糖尿病對老年人群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2):148-150.
[2] 牛林艷,黃金.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的問題及教育管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79-181.
[3] Glanz K,Rimer BK,Viswanath K.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7:61-63.
[4] Prochaska JO,DiClemente CC.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smoking: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3,51(3):390-395.
[5] 錢榮立.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與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6.
[6] Wang JS,Wang RH,Lin CC.Self-care behavior and related factors in outpatients newly diagnosi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Nursing(China),1998,45(2):60.
[7] 田慧.老年糖尿病的流行趨勢和治療策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1):1-4.
[8] 王冬環,陳文祥.糖化血紅蛋白診斷糖尿病的時代——糖化血紅蛋白實驗室檢測指南解讀[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8):679-681.
[9] 王曉軍.蘇運輝.社區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糖尿病教育方式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0,5(4):241.
[10] 楊中方,白姣姣.老年糖尿病病人運動依從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4B):1328-1330.
[11] 關小麗,趙文雅,林愛仙.健康教育對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知識認知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2,10(4C):1143-1144.
[12] 孫柳,蘇春燕,唐雯,等.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控制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64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