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玥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53)
浙江省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多年來位列中國經濟第一方陣,是GDP萬億俱樂部的成員。浙江經濟的顯著特色就是經濟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主體,量大面廣的中小民營企業是支撐浙江經濟的重要力量,對浙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浙商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響當當的名牌,浙江的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發展勢頭很好,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浙江民營企業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卻開始出現增速放緩的跡象。2012年浙江省GDP為34606.3億元,仍位列全國第四,但是離前三強的5萬億俱樂部差距較大,增速僅為7.08%,位列增速倒數第二。
如何解決浙江民營企業在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一個極其重要的舉措就是加速科技創新。一些民營科技型企業的實踐也證明,科技創新是民營企業調結構、上水平、促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根本途徑,加強科技創新是提高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直接推動企業經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賈其生等(2005)指出民營經濟已成為浙江省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在體制方面的先發優勢逐步弱化和全球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當務之急是培養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提出了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三維協同創新思想,論證了技術創新先導型、管理創新先導型、制度創新先導型三種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模式,并對浙江省的成功案例進行了分析。王凌(2006)則從浙江民營企業科技人員現狀調查入手,對132家民營企業科技人員的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從總量特征、浙江民營企業對所需科技人員的經費投入和培養途徑、現有人員結構、人員流動情況、浙江民營企業在對待科技人員發揮作用方面的認識情況、人員激勵機制運作情況等六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對浙江民營企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思路與建議。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對制約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瓶頸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建設意見。王心如等(2009)則從美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進行研究,通過梳理美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分析提煉其主要特征,試圖為我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鑒。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聽取專家意見和建議,結合現階段浙江省的經濟發展趨勢和民營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采用頭腦風暴法等方法,本文確立了影響浙江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制約因素。
從更為系統的、綜合的角度出發,提出企業創新的內生力和外源力的概念,分析內生力的緣起、發展、影響因子,以及外源力的重要影響因子。確立內生力的影響因素:創新意識、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創新模式、企業文化等。確立外源力的影響因素:政策導向和激勵(又細分為立法支持、財政和稅收支持、創新服務支持)、法律環境等。創建了影響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子的模型,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模型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
本課題設計的模型設立兩層影響因子。影響因子的確立主要通過頭腦風暴法,通過頭腦風暴法從十多個影響因子中挑選確立,最后歸納為三個第一層次的影響因素。再為三個第一層次的影響因素確定更為具體的第二層次的影響因子。
第一層次影響因子為:企業內部因素、政策導向和激勵、法律環境等三個可能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層次的影響因素是基于第一層次影響因素的內涵的擴張。其中影響企業內部因素的子因子分別是:企業創新意識、經費投入、科研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創新模式、企業文化等;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激勵因素中可能會對浙江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能力產生影響的子因子為:立法支持、財政稅收支持、創新服務支持。模型詳見圖1。
根據模型所列之因素,以AHP(層次分析法)(以下簡稱“AHP”)分析方法為基礎,設計調查問卷,在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等地區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涉及機械、化工、醫藥、紡織等行業的企業,收回有效問卷83份。以算術平均法計算處理所收回每份有效問卷,確立兩兩比較的值。每兩個因子之間兩兩比較的結果,以“絕對重要”計5分、“十分重要”計4分、“比較重要”計3分、“稍微重要”計2分、“同樣重要”計1分。首先通過第一層次的每個因素之間的重要程度的兩兩比較,運用AHP法計進行兩兩比較,獲得重要性排序。以此,來得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圖1 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子模型
(1)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激勵作用對浙江民營企業科技新發展影響最大。從表1可以看出,浙江的民營企業認為,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激勵因素這一外源力,對于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占比重為0.4665;其次是企業內部的因素,即內生力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僅次于政策導向和激勵,占比重為0.4330;而法律環境則相對不那么重要,這里的法律環境主要是指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法律執行力度,僅占比0.1005。

表1 第一層級各影響因子重要性比較結果
(2)企業創新需要政府財政稅收支持。表2列出了影響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之一:政策導向和激勵因素中各項內容的重要性排序。其中,政府的財政稅收支持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企業都希望政府能夠通過財政支持、貸款傾斜和稅收優惠來扶持企業的創新行為,這項因素所占比重為0.6370;其次,就是各級政府部門的創新服務支持,例如搭建交流平臺,介紹國內外的行業發展趨勢、新興技術、前沿科技,以及為企業與各大學、研究院合作提供幫助等,這項占比為0.1786;第三就是立法支持,即政府對企業的創新進行支持、引導等舉措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占比為0.1125。

表2 外源力影響因素一之重要性比較結果
(3)創新需要企業投入充足的經費。根據模型的計算結果,從表3可以看到企業創新的內生力中各種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浙江的民營企業認為經費的投入對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影響最大,也就是說經費投入充足才能夠保證企業的創新能力;其次就是企業文化對創新的影響,如果某個企業的企業文化提倡創新,那么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會比較強;再次就是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創新意識,兩者的權重相當,都是占0.1081;在有了經費的保證,有了思想層面以及制度層面的諸如企業文化、管理水平、創新意識的保證,接下來就是技術層面的影響,其中創新模式占比是0.0973,技術人員素質占比是0.0656。
浙江民營企業不認為技術人員素質是企業創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這個結果與傳統的思維有點不同。這個現象說明,浙江的民營企業已經從過去的單打獨斗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從注重個人能力提升到重視團隊合作,強調制度層面、文化層面、意識層面的重要作用。過去一個企業如果有幾個技術過硬的研發人員,那么這個企業就能在創新方面有所建樹,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的力量顯得不足以應對,這種現象跟浙江經濟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規模是相匹配的。
(4)健全的法律法規以及較強的執法力度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意愿。盡管,在第一層次的影響因素中,法律環境作為外源力影響因素之一,所占比重不高,重要性排名比較落后。但是,我們從表4的數據統計結果也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地區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政策、法規比較健全,執法力度比較強,那么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的提升還是會有所幫助。從結果看,法律法規越規范越健全、執法力度越強越好。
經過定性定量地分析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一些主要因素,我們發現,浙江的民營企業在創新方面更看重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激勵作用,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多出臺對企業創新的扶持政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政府部門在這方面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和水平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從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浙江民營企業最希望政府能夠提供財政、稅收方面的優惠支持。建議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或加強財政專項補貼、財政擔保、財政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
(1)財政專項補貼。一是對創新型民營企業給予補貼。地方政府可以從財政收入中劃撥一部分,成立專項基金。對申請專項基金的民營企業進行評估,符合條件的可以給予財政補貼。目前,浙江省溫州市就設立了創新企業發展財務專項資金,引導企業創新生長。經評估認定為發展型中小企業的,最高可得到15萬元補貼。二是對于技術創新項目給予補貼。地方和中央財政都可以投入一定比例,提供研發資金扶持民營企業進行創新實踐。成立科技創新獎項,對于好的項目進行獎勵。

表3 內生力影響因素重要性比較結果

表4 外源力影響因素二之重要性比較結果
(2)財政擔保。由于大多數民營企業的信用基礎比較薄弱,商業銀行從自身的風險考慮,不會輕易給民營企業授信貸款,一般需要擔保貸款。而企業在創新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大多數企業很難以自有資金來解決。一方面,企業創新需要資金,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又很難獲得商業貸款,融資渠道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出面為民營企業創新所需資金進行擔保,從而提高企業獲得商業銀行貸款的比例,為民營企業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同時,又可降低政府財政壓力,以及間接地為商業銀行開辟多種盈利渠道。可謂,一舉多得。
(3)財政低息貸款。如前述所言,民營企業較難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即便能夠獲得貸款,其貸款成本也比較高,利息負擔比較重,不利于激發企業的創新激情。為此,政府可以用財政支出向民營企業提供低息貸款,以解決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資金困難;或者,政府有關部門也可以成立投資公司,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進行風險投資,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援助。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創新所需資金成本。
(4)稅收優惠。政府可在稅收上向科技型民營企業傾斜,特別向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稅收優惠。目前,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各國政府普遍制定實施多種多樣的稅收激勵方式,來激勵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可采取包括加速折舊、稅收減免、費用扣除、投資減免等方式。亦可組合使用,這些方法可操作性強,效果比較明顯。
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僅需要資金的支持,更需要配套的服務體系,例如獲取行業最新科技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大學或研究機構合作、技術轉移、成果轉讓等等。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完成,基礎研究以大學為主體,應用研究以科研機構為主體,科技成果商品化以企業為主體。而信息咨詢、資金融通、法律咨詢等各種中介機構則是加速推廣創新技術的主體。創新服務體系可以將這些主體關聯起來,以創新服務機構為溝通平臺,大學、科研機構和民營企業分別通過此平臺來獲得信息交流、技術轉移、成果轉讓,從而使得原來聯系甚少的大學、科研機構、民營企業之間建立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創新機制,建立產、學、研結合創新聯盟。如圖2所示。

圖2 產、學、研結合創新聯盟
按照國際標準,企業研發投入占其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2%時,企業才能維持生存;該比例達到5%時,企業才具備競爭力。而據浙江省工商聯調查,有57.52%的浙江企業沒有投入科研經費,中小企業研究開發新技術的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0.2%。另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在浙江的19萬家制造企業中,僅有6%擁有自己的專利。而這19萬家制造企業當中,多數為民營企業。兩項數據對比,可以發現浙江民營企業在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大大偏低。說明,浙江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中仍然處于低附加價值的位置。根據前述的數據處理結果,受調查的浙江民營企業也認同,研發投入是否足夠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企業應在研發投入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根據前述的分析結果,企業也非常看重創新企業文化、創新意識,以及管理水平。這個結果,與國際上創新能力比較強的企業的實際情況也是相吻合的。以全球IT業巨頭之一惠普公司為例,HP的企業文化就是堅持創新,惠普鼓勵每一個員工積極創新,并且在其創新文化中沒有過多的約束和功利性,在其開放性的實驗室中甚至貼著“無為而治”的中國古訓。最近,“憶阻器”這一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于1971年預言存在的第四種基本電路元件,在經歷晶體管時代漫長的“下落不明”后,被惠普實驗室首先“找到”,轟動了全球電子學界。可見,企業是否具備創新文化對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有相當強的正相關作用。
其次,企業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際上我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管理上是比較粗放的,管理體系不夠科學,在細節上做得很不到位,這點在浙江的民營企業中也很突出。浙江的民營企業多以家族企業為主,管理上以人治為主,缺乏制度約束,所以管理上存在諸多漏洞,這對企業的發展非常不利,也極大提高了企業創新成本,降低了企業創新的效益。
不少民營企業在做調查時也指出,其實很多時候企業不是不想自主創新,而是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金錢,結果被別的企業抄襲、剽竊。這也就是說,法律在發揮保護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還不夠,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從立法的角度以及執法的角度來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從而在法律上保障企業在創新上的投入和產出能夠成正比,以提升企業自主開發、自主創新的意愿。
浙江省民營企業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創新速度,需要從政府的政策導向、企業自身情況以及外部法律環境三方面綜合發力。其中,政府要創新服務支持;而企業自身也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創新企業文化,確立創新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同時加大法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三者協同,必定可以使浙江的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上一個臺階。
[1]賈生華,鄔愛其,疏禮兵.基于協同創新思想的浙江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模式[J].浙江科學,2005,(5):213-218.
[2]王心如,馬驥.美國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及其借鑒[J].商業研究,2009,(5):190-194.
[3]王凌.浙江民營企業科技人員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考[J].企業活力,2006,(11):66-68.
[4]彭生高,儲流杰.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問題與對策研究[J].安慶科技,2010,(1):11-19.
[5]邢永俐.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影響因素的績效研究一基于黑龍江與江浙兩省的比較[D].上海復旦大學,2008.
[6]上海市工商聯.上海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調研報告[M].2006上海民營經濟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7]倪頌文.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習慣戰略研究[J].企業經濟,2008,(6):23-26.
[8]金蔚揚,朱瑜.借力外資,實現浙江民營企業的二次飛躍[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9):81.
[9 成舸,郭媛.憶阻器競賽:中國“聲音”鮮有耳聞[N].中國科學報,2013-7-24:(7).
[10]王坤.浙江省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保障——以浙江地方知識產權制度為分析對象[J].網絡財富,2010,(1):31-33.
[11]蔡地,萬迪昉,羅進輝.產權保護、融資約束與民營企業研發投入[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4):85-93.
[12]徐建國.讓投入不再是企業創新之痛[N].人民日報,2013-2-25:(2).
[13]劉穎,黃雁雁,姜太元.港口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_基于層次分析法[J].物流技術,2012,(3):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