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ZHANG Xiang;黃振宇HUANG Zhen-yu;方強FANG Qiang
(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405)
(Institute of Metrology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405,China)
產品質量關乎國計民生,由于各種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使其成為強烈關注的焦點。風險管理是在實現未來目標的過程中將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過程。本文將通過質檢數據分析產品質量風險現狀和影響因素,提出控制建議,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提高產品質量。
由質檢總局發布的《2013 年產品質量狀況分析報告》,質檢總局對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業品及農產品等5 大領域的139 種產品(含56 種日用品、22 種建材、4 種食品、41 種工業品、16 種農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制造業產品的批次合格率為88.9%;進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進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 萬家企業生產的1.7 萬余批次產品,合格率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業的產品合格率為95.3%、92.0%、86.3%。
2013 年某省共監督檢驗樣品6 萬余批次(含國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門委托抽查),其總體不合格率約為7%,紡織皮革類產品和電子電器類產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別約達20%和12%。
影響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六個方面:人、機器設備、材料、工藝方法、測量、環境,也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技術、人員、管理和環境[1]。
技術因素主要包括機器、材料、工藝和測量等方面。機器設備及相關工具的維護和保養情況及其準確性、精確性情況影響著產品質量;原材料的質量及其保管情況也影響產品質量;選擇的工藝參數和工藝裝備等正確性、合理性及工藝方法的執行情況也會影響產品質量;測量的準確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響著產品質量。
由于人員知識儲備、技術經驗和能力素養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業培訓力度的不同,技術能力仍有欠缺,違規使用生產原料,摻雜使假,逃避檢驗檢疫等等都將導致產品質量問題。操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規程、操作技術不熟練、厭煩情緒以及人為控制難度大等造成操作誤差也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此外,領導的質量意識是關鍵人為因素,督促各級領導加強質量管理,促進全體員工提高質量意識才能保證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
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監管部門的協調監管力度和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等管理因素都影響產品質量。如安全用藥意識比較薄弱,無監管或監管薄弱狀態,監督執法工作薄弱,缺少統一的協調手段等。
社會環境方面存在質量安全市場秩序不規范、企業社會責任感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報、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威脅著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方面,生產現場的溫度、濕度、噪音、振動、照明、氣體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對產品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對環境條件有特殊要求的產品加工過程中。
傳統優勢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但由于產業鏈的個別環節出現短板,導致整個產業不合格率偏高。原輔材料、標準件和非標外協零部件等成為供應鏈質量風險,如紡織皮革類產品產業鏈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藝,電子電器產業鏈中的低端電子元器件和電器附件、家具產業鏈中的人造板、膠黏劑等。由于惡性價格競爭,部分中小企業,為了獲得生存空間,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選取低價格供應鏈,導致產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催生高新技術產品,但由于高端技術產品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產品使用新穎性,缺乏產品安全標準化設計。且產品在初期缺少標準進行監管,往往會導致高新技術產品整體質量水平不高。高端產品均處于技術發展積累期,個別技術尚待突破,產品成熟還有待時日。
小型微型企業眾多,三五人就能憑借一兩臺簡陋的設備開始生產,加之其對質量和標準認識不足,難以保障其產品質量。如商用電器產品的對觸及帶電部件的防護、電氣間隙、爬電距離和固體絕緣等基本電氣安全項目的不合格;電源適配器的抗電強度等多項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劑和色素等超標;機械壓力機的安全防護措施等多項安全措施缺失。
部分經營者缺乏誠信、假冒偽劣、違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鋼筋、不銹鋼管材的直徑/厚度不達標;汽車用制動器襯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機非法改造加油機硬件進行計量作弊;石材產品的以次充好;紙制品添加熒光增白劑;液化石油氣添加二甲醚等。
針對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食品等部分關鍵領域的國家質檢中心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能積極快速向上級部門反饋產品質量問題并盡快處置。各質檢中心在監測過程中對非食用物質和致病菌等高風險項目,食品添加劑超范圍或超限量、品質指標不達標等風險項目以及其他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項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還通過召開產品質量分析會、標準宣貫會等,深入分析產品質量問題,解讀和宣貫標準,加大對生產企業的幫扶力度,開展質量提升分析培訓活動,提升企業產品自檢能力,引導企業強化質量責任意識,督促企業履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有效降低了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①建立風險管理小組,加強風險管控。建立由生產和管理各環節人員參加的風險管理小組,負責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具體包括對風險的度量、評估和決策,員工安全知識的宣貫,生產過程風險監督排查,風險防控措施的制訂,安全風險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監控生產過程達到規程要求。質量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相應的生產過程監控規程和檢查員操作規范,監督制度規定的實施和檢查員檢查工作,要求檢查員按相關規定對生產過程、包裝過程進行全過程的監控。不符合規定要求或標準時,應立即整改,直到達到要求。
③加強研判實現前期預警。質量管理部門及生產部門相關工作人員應根據原料和產品的相關檢測、檢疫、檢查數據,及質監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對本單位生產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研判和預警。有條件的,可建立相應的預警制度和預警平臺,及時將預警信息告知相關工作人員,以便提高生產要求,加強檢測檢查力度,排除問題產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④加強員工培訓,減少人為差錯。通過技術培訓提高人員綜合素質和勝任能力,加強管理,完善規章,改善運行環境等措施,可以最經濟地最有效的減少人為差錯,生產企業應用好該方法加強員工培訓減少人為差錯。因此需要明確各類人員的素質要求,正確考察員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方能有效降低人員因素對產品質量的影響。
⑤嚴控原材料質量。產品質量控制的好壞與原材料質量是分不開的,因此進場的原材料必須嚴格檢驗檢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質量缺陷和內在質量缺陷最終都會降低產品性能,甚至產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并重點監控原材料的這些特性。
⑥技術創新增加產品安全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品安全性能認識的增強,利用技術手段研發安全性更高的產品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同時還能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汽車行業的混合動力系統、起動/停止系統、汽車安全系統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車的安全性能。
⑦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由于行業、工藝過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認識經驗及安全意識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戶對產品質量安全的側重點不同,因此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及關注點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證企業間、員工間、供應商與用戶之間及時溝通,實現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對不同產品不同用途分別建立安全風險知識庫,盡可能降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①成立風險監控管理領導小組。為加強全省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高風險預測能力,可在質監局成立局領導負責,巡視員、相關機關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參與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控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相關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收集全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分析整理監督抽查信息、標準變化信息、產品質量曝光信息;開展風險預測并發布預警;制定專項抽查計劃;構建風險監控體系。
②加強對風險控制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評估等安全風險研究工作,建立質量安全風險研判機制,對傾向性、苗頭性、疑問性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及時預警和處置,避免系統性、全面性重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出現,減輕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造成的危害。
目前質監系統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意識不強,安全風險管理理念不清晰,相關研究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實際應用較少,因此要加強風險控制的研究和應用。
③加強對部分高風險產品的綜合風險評估。產品的使用風險不僅與產品自身的質量有關,還與安裝情況、周圍環境、使用人員等因素有關。如電熱水器觸電事故多發生于用電環境達不到要求(無接地保護,布線不規范等)的農村,電梯安全事故發生在小孩的情況較多。因此,對于這些產品應進行綜合性的風險評估,聯合相關管理部門,建立風險評估機構[2][3],完善制度規范,加強監管,保證產品使用安全。
④建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平臺。根據文件[4]要求做到對質量安全問題早發現、早溝通、早報告、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提高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盡可能避免出現重大事故,或盡可能減輕危害。風險信息研判采取分級研判和專門研判相結合的原則。各級質檢機構都應當對收到的信息認真組織研判,通過科學研判確定風險性質和采取處置措施。建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預警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風險監測信息的報送、分類、研判、處置、統計、預警和發布。通過加強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統計,有利于對傾向性、苗頭性、疑問性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時預警和處置。通過該平臺還能發布相關信息,以便質量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的產品質量風險信息的交換和共享。
⑤加快標準體系建設,規范工作流程。質量監管部門應引導產品生產企業和產品質量檢驗機構積極推進標準體系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因標準缺失導致高危風險產品的行業標準體系建設。鼓勵相關企業和檢驗機構積極跟蹤研究國外標準和技術法規的新動向新變化,結合需求推進標準規范的制訂和修改。如嚴格執行“抽檢”分離制度,規范“抽樣”“檢驗”工作流程,確保檢驗結果準確可靠。
⑥加強技術儲備,提升技術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關機制。在科技研發過程中,積極開展相關產品(特別是高風險產品)的檢測技術研究工作,開拓檢測范圍,提升檢測能力,并注重技術儲備。為應對突發事件,應建科技攻關快速反應機制,確保在突發事件時,有科研力量迅速開展工作,短時間內找出解決辦法,為處置突發事件提供信息支撐或技術支撐,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檢驗監管模式也需要技術提升來支撐,如進口機電產品的檢驗周期較長,且由于技術含量高構造復雜,需多專業人員協作,有必要提高檢驗技術水平,改進檢驗監管工作措施,提高檢驗有效性[5]。
⑦完善產品召回制度,健全產品召回體系。對于高風險產品,如食品、紡織品、電源、燈具、數字醫療器械、汽車、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家電等,應加強監督抽查,對監督抽查不合格的產品和企業依法實施公告、曝光、整改復查、行政處罰,甚至召回相關問題產品等措施。目前僅汽車、進口乳品、食品三類建立了召回制度,質量監管部門應考慮對其它高風險產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過召回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處置不合格產品,才能使使用中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從而形成生產、銷售、使用、召回的閉環產品質量控制模式。此外,質量監督部門應鼓勵生產商經銷商主動召回問題產品,而對高安全風險的問題產品應強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⑧借鑒國外產品監管的先進做法。
制定較高的產品質量標準,即規定了較高的產品質量特性技術要求。國外很多產品的質量標準比國內高,如油漆類產品中有害物質VOC 釋放量,歐洲標準比中國標準高很多。另外還可借助于民間檢驗體系,定期采購市場上的消費品進行嚴格檢驗并公布結果,指導消費。類似民間機構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廣泛存在。政府和民間兩套監督系統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近些年美國和歐盟的許多產品瑕疵,都是被民間檢測機構率先發現,政府隨后跟進。中國應效仿這些經驗建立一套民間檢測體系[6],還可以借鑒美國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發現不合格,要求生產廠家和銷售部門主動召回已售商品,并退還消費款項。
產品質量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乎國家安全,關乎人類安全,隨著生產力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產品質量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直接關乎人們生活的產品安全。因此,本文結合國家質檢中心的檢測數據,統計分析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現狀和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了控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措施。
[1]張玉美.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分析與管理[J].中國檢驗檢疫,2012(7).
[2]孫君茂.區域食物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3]何猛.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監管體系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博士論文,2013.
[4]國質檢法函〔2009〕293 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2009,5,24.
[5]柯家驥,鄭淼茜,黃海龍等.進口機電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防范[J].機電技術,2013(03).
[6]陳慧君.我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7]李向安.論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我國的經驗借鑒[J].商品與質量,2010(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