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清
徐敏祥
(山東萬杰醫學院,淄博255213)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高校從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走向了普通意義上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培養機構。近幾年,關于大學精神到底是“人的教育”還是“工具的教育”,學術界眾說紛紜。圍繞著培養什么樣的人,高校被劃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等類型[1],并且出現了以各種標準和評價方式的高校排行榜。在這種社會環境中,高校如何進行發展定位,如何平衡群體利益與員工個體利益,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是高校能夠和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當前高校出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有的追求成為“世界一流、國內領先”,有的追求“高、大、全”,有的追求大師級人才匯集,有的追求人才培養特色,有的追求辦學效益。不管何種的定位和價值取向,高校群體利益最終都歸結于一點,即高校的可持續發展。高校管理者普遍認為只要有利于高校發展,有更多的生源,有更好的社會聲譽,有更多的標志性成果,有更多的辦學收入,高校就可以進行資金和精力的投入,而教職員工是實現這一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作為高校中的員工,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個體的發展,有沒有良好的個人發展空間,有沒有穩定的收入,生活條件能否更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也就是說,高校員工個體利益是實現個體的存在價值、個人尊嚴和社會權利。高校必須為員工實現個體利益提供條件和服務空間,否則,員工就會缺失安全感和滿意度,形成人才流失。
中國傳統倫理的集體主義,強調以群體利益為根本利益,要求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集體,集體利益至上。這種價值取向忽視人,缺乏人性關懷,剝奪個人正當的權益,忽視人之為人的存在價值、個人尊嚴和社會權利,甚至提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片面導向性口號[2]。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和全球化發展,個人主義逐漸興起。個人主義強調個體利益的最終目的性,社會或者群體必須滿足個體利益的實現,倡導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生活環境,反對集體對個人的限制[3]。
在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高校應當尊重員工的正當的物質利益及實現,讓員工能夠伴隨學校的發展受益。堅持以民富為本,群體與個體共同富裕,把教職員工和學校緊緊結合為“命運共同體”,“校榮我富,校衰我貧”,從而引導教職員工能從內心出發去關心和維護學校的利益,維護了學校的利益,就是維護了教職員工個人的利益。
因此,高校管理者既不能過分強調集體利益至上,同時又要倡導“以校為家”、“群體優先”;既要尊重員工個體利益的正當實現,又要批判個人極端利己主義,損公利己,損人利己;既要設定個人必須遵循的低端道德標準,又應該倡導道德的高端性,倡導無私奉獻精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群體利益和員工個體利益之間應該互為工具、互為目的,二者存在一種辯證關系。
高校一切工作中心的為“育人為本”,即“以學生發展為本”。具體到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就是“贏得學生,就是贏得事業,贏得職業”。“贏得學生”就是把學生作為一個根本點元素,把高校群體、員工個體同學生三者進行緊密的結合,從個體利益這一角度尋找出原本互相矛盾的三個個體之間的存在的一種必然的、本質的聯系。有了學生,學校才會有辦學收入,而收入是學校進一步發展的根本條件,學校才會有“事業”。學校有了辦學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才能給教職員工提供個人生活的物質條件和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教職員工才有了“職業”,才有可能實現個人價值及利益的實現。這就無形中引導了高校群體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關愛學生,從自我切身利益角度重視學生利益,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職員工從實現個人價值的目的出發“施優教”服務學生,使學生能夠成人成才。因此說,“贏得學生”把高校群體和教職員工的核心利益落實到實現學生的根本利益上,從而實現三者利益雙贏,是高校群體利益與員工利益的統一。
3.1 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服務理念 學校辦學是向社會提供或者創造一種教育服務產品,學生及學生家長是產品的需求方,是消費者。在競爭激勵的教育市場面前,沒有學生,學校就沒有市場效益,效益是高校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沒有了市場,高校就沒有了生存空間和條件。消費者有權評價產品質量,同樣學生作為消費者,有權評價學校提供的教育、教學、服務的質量,并且作為直接接觸和感受的服務質量,往往對學生的滿意度影響最大。學生繳費上學,是購買了學校提供的這種教育服務產品,在競爭的教育市場下,學生“擇優選擇”高質量的教育產品,導致了學校之間的優勝劣汰,促使學校必須“施優教”服務學生,讓學生學有所成,成人成才,學有所值;樹立教育、教學、服務三者并重的管理理念,以高質量的服務提升學生滿意度,贏得學生。
3.2 踐行“以人為本”理念,通過實現員工利益最終實現學生利益 高校應實施和踐行“以人為本”、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尊重人、關愛人、保護每一個教職員工的權益,對員工個體從經濟上提高待遇、政治上實現關愛、設計實施民主、公平、正義的各項管理體制和機制,注重用制度激勵、利益拉動等柔性措施和手段來調動教職員工工作積極性,而不是用硬邦邦的懲罰等措施來驅使,這就使得教職員工從內心里改變了自己“打工者”的身份和心態,從而能主動地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去承擔更多的工作,去付出更多的精力。
教育質量的評價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職業道德精神。在學校主動關愛教師,保護教師權益的情況下,依據“情感對應”的理論,教師會主動去承擔多門課程,去承擔更多的課時和其他的工作,會盡可能的提供高質量的課堂內容講授。雖然從低層次意義上看,教師上課可以賺取課時費,但教師積極主動地承擔學校的工作和任務,尤其在部分高校“人少課多”的情況下,應該值得肯定這種做法。最關鍵的是,要讓教職員工在做這些工作和付出這些精力的時候,在內心里覺得這是有意義、值得做的。
因此說,樹立和踐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贏得教師的擁護和安居樂業,追求教職員工的“個人價值”及家庭幸福的最大化實現,實現了教職員工的個體利益,實現教育教學的高質量,最終必然會使學生得到受益,實現學生的成才,贏得學生的滿意度,實現學校的群體利益。
3.3 建立以學生為“終端人”的教育服務鏈體系 高校應該從人才培養質量、教育教學、服務管理等全方位贏得學生的滿意度,把教育學生與服務學生緊密結合起來,徹底顛覆傳統高校“以教師為服務終端人”的理念,改變教師“自我服務”、“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觀念。教師安心于教學之后,施優教、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成才,從學業和人才培養質量角度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學生管理者接受、理解并內化學校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將可以更好的改變傳統觀念上的上對下的教育模式,把學生從訓誡的對象變為顧客進行教育管理,實施柔性管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設計開展各種學生教育活動,提高學生滿意度;行政管理部門和后勤服務部門應該牢固樹立“教育、教學、服務”并重的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教育服務鏈的終端元素,把學生的小事看做是學校的大事,滿足了學生利益才能實現學校的和諧,從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細節提高學生的滿意度。
3.4 實施愛心教育和激勵教育 高校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成才,實施愛心教育和激勵教育,贏得所有學生的滿意度。堅持把愛心文化和激勵文化融入到制度中,融入到學生管理活動中,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融入到學生創新創業中,融入到實習實踐過程中。
學校不但應該關注優秀生、尖子生的成才,更應該關注差生的教育和激勵。實施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對學生進行分流分層,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成長,有所收獲。優秀生、尖子生可以引導其向更高層次的學業邁進,提高學識和綜合素質能力,素質稍弱的學生可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性教育,以“聽得懂、學得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其學習興趣,以靈活多樣的愛心教育活動極大的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們上進的動力。比如學校可以實施“多項獎”的獎勵,只要學生有某一個方面表現良好,就可以進行獎勵。改變傳統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等只獎勵少部分的優秀生、尖子生的做法,最大范圍的獎勵有突出特色的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5 重視環境化人 高校既要重視人造環境,又要重視環境化人,形成二者互動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比較難的課題,俗話說“本性難移”。但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否則就不會有“孟母三遷”的事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語了。人是社會化的人,是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里,環境對一個人肯定是有影響的,人本來就是群體生活的,很容易從外界吸收或學習,不同的環境下,成就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人的性格、心態、習慣,甚至愛好都會發生變化的。因此,學校應該積極的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辦學環境,重視學生的微小的需求,消除學生中的不穩定因素,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
總而言之,高校只有實現了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利益,提高了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才可能贏得學生。而贏得了學生,就可以有學校生存并持續發展的條件,實現高校群體的利益。高校存在并可以持續發展,員工個體就可以實現生活條件的保障和個人發展的空間,從而實現員工個體的根本利益。因此,學生是高校群體、員工個體的本質聯系元素。
[1]武書連.再探大學分類[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2(4).
[2]王二棟.新集體主義:協調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現實選擇[J].2011(4).
[3]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