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晴
董樹
(昆明理工大學社科學院,昆明650500)
1.1 現代科技與生態文明的互動發展 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實踐成果,也是人類利用自然發展生產,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強大手段之一。現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威力和功能日益提高,對生產力的巨大促進和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震撼著每一個人。科學技術向人類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認識自然的潛力和手段,借助于科學技術尤其是理論科學技術不斷地把對自然界認識向縱深延伸。發生在20世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能源、信息等幾乎所有重大領域,推動了人類向未知領域的全面開拓以及科技創新的全方位展開,為人類科學認識自然和人類自身以及實現生態和諧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科技創新的發展,是科技發展的精神內核。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為科學技術注入了生態靈魂。因此,我們在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要正確地引導科學技術的價值取向,以此提高人類生態意識,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關鍵。
1.2 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同生態文明的沖突 伴隨著全球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現代技術得到了勃興與發展?!翱茖W方法與機械技術相結合,將創造出一種‘新工具’,一種新的研究體系,它使知識和物質力量結合在一起?!盵1]在這樣的進程中,以自然作為其生存根基的人類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構建的技術困境之中。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控制與利用,已從某些動植物種群,某些區域生態系統,擴展到一切自然過程,甚至逾越地球進入太空。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術活動中,人類大規模地消耗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同時也嚴重地污染了自然環境。人類有史以來從未像今天這樣,被迫面對如此嚴重的強大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無法挽回的。
1.3 現代科技的發展呼喚生態文明建設在倫理和制度上的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把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三者關系的最高價值目標。建設生態文明,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離不開文化意識的支撐??茖W發展觀從以人為本出發,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集中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內容和發展原則,代表著人類對天人關系認識的新境界、新高度。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有序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實現人、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根本宗旨;而決不以環境換發展,以子孫后代的延續換短暫的輝煌。其中,科學技術是基礎,法律是硬約束,生態倫理是軟約束,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互相制約,并最終落實到科學實踐當中,這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長久之道。
2.1 科技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創新的設計
2.1.1 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科技理念 科技的創新和應用要和自然、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起來。人類所需要的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人類應意識到,科技只是人類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的一種“美妙”的工具,它并不是萬能的。雖然科學技術是一種具有生產力功能的非同尋常的社會力量,科技的發展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提了供強大的動力,但科技的濫用卻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在經濟全球一體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給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產生巨大推動的同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因此,人類應當充分發揮科技正能量,最大限度減少其負作用,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1.2 構建以生態意識為導向的生態倫理觀念 加強綠色科技知識與生態倫理教育,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有重要意義。隨著生態保護運動的蓬勃發展,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為了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就需要加強生態道德能力培養,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發展,不是長久的是災難性的。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的重歸和諧具有啟發意義?!叭拭駩畚铩薄ⅰ芭c天地相參”的思想是當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淵源,以生態意識為導向的生態倫理觀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
2.1.3 提倡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節約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首要條件是保護資源,但這并不意味著停止發展;而是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注重節約,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提高企業科技生產觀,啟發綠色生產。發展綠色生產技術,支持循環經濟。大力加強科技研究開發,為環保和資源問題尋找對策,要解決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巨大系統工程的許許多多難題,需要自然、社會、以及各門新興學科開發研究。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正確的消費觀。提倡和推行無害環境的生態技術,倡導綠色消費、節約消費?,F在國際間越來越提倡高科技術的“綠化”,這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時代方向,它包括“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氫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能等等的研究開發,使用“清潔”能源的機械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的研究開發,節省天然稀有資源的人工合成材料的研究開發。最后,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保障社會資源的節約。生態文明需要文化、教育、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協同配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有力保證。
2.2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規范
2.2.1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工作 首先,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來,已制定了9部環境保護法律、10多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保護法律、30多項法規、466項環境標準。[2]我國實行了“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三大政策,加大了環境保護力度,但現行的法律法規并沒有把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可持續發展升華為法律精神。隨著形勢的發展,很多新情況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來規范,因此,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必須要建立一個具有操作性的適應新形勢下環保需要的法律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3]其次,調整國民經濟的評價指標,倡導“綠色GDP”,將“綠色”寫入法律。國家應真正把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使保護生態環境植根于產業活動當中的持久性制度,實行資源環境核算制度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參與科技研發,培養新時代的科研人員,對傳統技術進行革新,開發綠色產品、綜合利用自然資源;通過排污收費等強制行政手段迫使企業加強“綠色營銷”;投資環保企業,實行產業傾斜政策等等,這些措施的實行是“綠色GDP”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強政府的環境執法 要切實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決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4]為了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態文明社會秩序,必須提高人們的法律監督水平。一方面,充分發揮各級環境檢查機構的作用,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加強對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執法檢查。另一方面,大力打擊破壞生態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對因污染企業而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制度也要加以規范完善,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同時,要震懾污染嚴重的企業,不能給企業一種只要賠償就可以繼續污染的錯覺。
2.2.3 凈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司法環境 環境司法是在環境行政執法監督之外的一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手段。環境法律法規要以有限的數量去完成無限的規范性事業,因此,就需要依法對不落實生態文明政策、對建設生態文明不履行職責甚至弄虛作假者和因決策失誤、監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人員追究其法律責任。[5]
此外,還要重視將生態文明建設貫徹到地方行政中。要求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發揮本地優勢,制訂科學的環境治理和科學發展規劃。同時抓緊建立并認真落實各級政府和企業節能減排的責任制和問責制;將社會發展和能源節約環境保護情況、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情況等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系統,完善相關制度和技術手段,開展績效考評并實施目標責任管理,并建立地區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6]
現代科技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與沖突,呼喚生態文明建設在倫理和制度上的創新。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和完善環保制度建設將有助于解決好生態建設中的各種科學技術問題及體制問題,有助于協調好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系,從而使生態文明建設真正取得實效。
[1]美卡羅琳·麥茜特.自然之死——婦女、生態和科學革命[M].吳國盛,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
[2]曾煜,袁慧玲,許才明.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建設[J].甘肅社會科學,2004(6):218.
[3]胡伯項,胡文,孔祥寧.科學發展觀研究的生態文明視角[J].社會主義研究,2007(3):55.
[4]楊士恒.簡論生態文明與科學發展觀[J].經濟師,2009(11):35.
[5]劉夢娟,唐智敏.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建設生態文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1):39.
[6]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