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賢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天津300072;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天津300240)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采用組建校企合作理事會,依靠行業力量,積極爭取鐵路和軌道運輸企業的支持,以契約關系的形式,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辦法,有效解決了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訓基地數量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的困難,企業在與學院合作過程中,解決了職工培訓等諸多問題,學院和企業實現了雙贏,形成了良好的循環和發展機制。
契約一詞源自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義為交易,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團體之間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合法的義務關系協議。在理論上,這種協議即為一種具有法律強制力的債協議。但是契約的法律強制力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契約分為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契約。契約的訂立都是在預測實現目標的基礎上設定的義務和收益,在執行過程中,有些問題是很難預料的,因此,現在經濟團體之間的契約一般都是不完全契約,有些沒有寫入契約的事宜由契約各方協商執行。契約的設定本著自愿的原則,其基本性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獨立的、平等的、自由的交易關系。首先契約關系的雙方是平等的,對整個交易的順利進行負有共同責任,沒有哪一方可以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平等的重要性還在于,平等是自由表達意志、保障個人權利的前提,因此也是此后契約必須信守的前提。如前所析,沒有平等,意志表達就可能是被迫的,那么契約也就可能不成其為契約,而只是一種脅迫的結果。其次,契約關系經常是相互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往往是互相捆綁在一起的,在契約交易中,所交換的總是某種物品或對于某種物品的權利。第三,執行契約的義務在我,而核查契約的權力在人,契約的構成和履行還要求交易者有行為能力,也就是能夠做到意思自治。第四,我的義務保障的是你的利益,而你的義務保障的是我的利益,契約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自愿參與交易的各方都預期有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學者認為契約這個詞過于陳舊,一般用合同來表達。在法律意義上,契約和合同是一致的,都是協議的表達。本文采用契約和合同相一致的觀點。
2.1 學院在實訓基地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依據培養標準,投入了大量資金,先后建設了符合崗位技能需求的實訓基地58個,但是這些基地的建設遠不能滿足實訓教學的需求。首先,鐵路和軌道交通運輸企業的技能崗位眾多,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準入制度,鐵路特有工種準入職業為77個,在這77個職業中,又包含許多崗位細化工種,職業技能標準等級包括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等五個級別,現有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實訓教學的需要。其次,資金的投入,學院資金投入一般都是依靠財政撥款,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對于職業院校來說,都是杯水車薪,財政投入遠遠不足;學院雖然依靠自己的辦學實力,可以自籌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實訓基地建設中,可是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第三,場地限制。天津鐵道職業學院現有兩個校區,共占地240畝。由于校區面積所限,不可能在現有占地面積不變的基礎上無限制地建設實訓基地。另外,有些大型實訓場地并不適合建設在學校內部,比如橋梁、隧道等。第四,仿真模擬不能代替真實工作崗位。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教學以崗位能力要求為目標,按照崗位技能標準有針對性地進行崗位能力訓練。現有校內實訓基地設備、設施雖然都和真實工作崗位使用的設備、設施相一致,但是工作環境采用的是仿真模擬技術,模擬程序都是預先設定的,不能隨意更改。這樣的工作環境不符合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生產現場情況隨時發生變化的特點,不能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2.2 校企合作機制的建立 鑒于存在以上的問題,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實訓基地建設的新途徑,依靠行業的力量,積極同鐵路和城市軌道運輸企業開展有效的合作。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學院和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理事會制定了詳細的章程,以密切學院與企業的聯系,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實現校企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致力于學院的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學生實習和就業以及企業的員工培訓、技術服務、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學院與企業信息互通、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良好局面。章程的第二章第七條明確規定:做好學生的教學實習與頂崗實習。理事會成員要積極與學院共建專業實訓基地,積極為學生實習提供實訓場地和項目、指導教師、安全保障及生活等方面的便利條件。目前理事會企業成員有182個,均和學院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書。
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成立以及校企合作協議書的簽定,解決了學院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的頂崗實習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學院探索出了一條校企合作的新途徑。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和理事會成員企業,根據校企合作協議書的規定,本著自愿的原則,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積極開展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合作形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形式,企業投資并負責建設,學院提供場地并負責管理,校企共同使用。企業和學院根據共同的需求,由學院提供場地,由企業投資和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完成后,學院負責日常的管理和保養,校企共同使用。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學院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資金的投入回報在哪里,如何保證企業的利益呢?學院根據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員工的技能培訓。這種模式的合作要求學院具備雄厚的教學實力,對學院的要求比較高。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依靠自己雄厚的師資力量積極開展這種模式的實訓基地的建設。2007年,中鐵六局投資48萬元在學院內建設了高速鐵路軌道實訓基地,建成高速鐵路整體道床100米,鋪設了高速二型軌道板,設置CP2控制點一組,PC3控制段六對,可以同時滿足40人的實習實訓任務,實訓項目為高速鐵路整體道床施工,整體二型軌道板鋪設施工、CP2和CP3控制測量。
第二種形式,企業提供物資支持,學院提供場地并建設和管理,校企共同使用。同樣,企業和學院基于共同的需求,由企業提供建設實訓基地所需的物資設備,學院提供場地并負責建設和管理,建成之后由校企共同來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根據需要,學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并負責員工的培訓工作。這種合作方式和第一種合作方式基本相同。例如,青島供電段于2009年提供整套的變配電設備,和學院合作建設了鐵路供電實訓基地。實訓項目為鐵路變電、鐵路配電等實訓,2009年鐵路供電工程公司提供整套設備,由學院提供場地,合作建設了接觸網工實訓基地。
第三種形式,根據校企理事會的章程和校企合作協議書的規定,學院在企業設置頂崗實訓基地,這種合作形式有效解決了學生頂崗實習的問題。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工作,職業技能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企業的收益就是根據協議優先錄用符合崗位能力需求的畢業生為企業員工。例如,學院先后在唐山機務段、天津工務段,南倉工務段、北京站、天津西站、北京動車段等單位設立校外實訓基地,學院現有校外實訓基地46個,其中,北京鐵路局南倉站和天津工務段被天津市教委命名為天津市職業院校校外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本著共建共享、適用性、規范性、多元性、先進性的原則,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研發為一體,滿足了校企多方面的需求。
4.1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彌補了學院資金投入的短缺職業學院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正如本文開始分析的那樣,資金的不足是制約職業院校發展的瓶頸,實訓基地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財政支持資金根本不能滿足實訓基地建設的需要,職業院校自籌資金比較少,唯一的途徑就是依靠行業和企業的支持,積極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需求,吸引行業和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和技術需求而對職業院校進行資金投入,企業資金投入的收益就是得到職業院校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實現校企雙贏的局面,使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4.2 基于工作過程的實習實訓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首先要滿足企業的需求,這也是企業積極參與的源動力,否則企業就沒有參與的熱情,企業根據自身的職業標準和崗位技術需求,來規劃和建設實訓基地,使實訓基地技術標準更符合現代化崗位能力需求。學生在這樣的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實訓,更有針對性,有助于學生對崗位技術標準理解和崗位能力的培養。對于頂崗實習的學生來說,更能適應崗位技術需求,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今后順利步入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3 提高學院培訓能力,推動技術服務工作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增加和豐富了學院實訓基地的數量和種類,為學院開展面向企業的技術培訓服務工作提供了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質量。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憑借雄厚的師資力量,積極開展面向企業的職工培訓工作,近三年來,年均培訓5000余人次。先后于2001、2003、2008、2011年四次承辦國家商務部援坦贊鐵路高級技術人員培訓。
4.4 推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學院依靠豐富的教學資源,承建了鐵道行業第十五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和天津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第61所,可鑒定初、中、高級工和技師、高級技師5個等級74個鐵路特有工種及通用工種的技能鑒定,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為實施“雙證書”教育創造了條件。這兩個鑒定機構每年承擔國家鑒定任務7000余人次,為學院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4.5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校企合作機制以及在此機制下校企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豐富了學院的辦學層次,擴大了學院的辦學規模,提高了學院的經濟效益。學院不但承建了兩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而且還是中國職業教育學會軌道交通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單位;鐵道部機車司機培訓考試基地和高速鐵路技術培訓基地;商務部坦贊鐵路高級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建設部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北京鐵路局和中鐵六局職工培訓基地,學院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支持,通過開展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吸引企業積極參與學院的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校企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基地的道路。
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成立,使學院與企業共同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長效機制得以建立。學院積極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的職業能力顯著提高,2011屆畢業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比例達100%。
近三年畢業生平均首次就業率為95.5%。訂單培養人數達到在校生總數的44%以上。截至2012年5月,2012屆畢業生就業率95.1%,簽約率78.1%;2013屆畢業生的簽約率69%。第三方評價機構麥可斯公司的《天津市高校畢業生質量2011年度報告》顯示,我院畢業生綜合評價的就業競爭力指數為95.3,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8%,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為70%,企業的總體滿意率達到90%以上。
[1]戴桂榮,張澤.高職實訓基地建設共享機制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7(19).
[2]王平雙.高職實訓基地建設共享機制研究與實踐[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2).
[3]丁懷民,樊哲民.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途徑和實踐案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0).
[4]周芳.以企業文化理念構建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文化[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