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延安716000)
1.1 農村社區發展的意義 農村社區是由一定地域的人群、按照相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行共同的社會管理與服務所構成的農村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以親緣和血緣為紐帶,以居民為基礎,在農村社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村社會建設的基本載體。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頒布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概念,并要求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2006年9月,民政部下發了《關于做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通知》,同年10月,民政部正式決定在全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實驗,把整合社區資源,提升農村社區功能,努力建設富裕、文明、民主、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農村社區建設的提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指明了方向,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明確了定位。而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的背景下,如何建設和治理農村社區,不僅是農村建設的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社會整體發展的大問題。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完善村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的有效載體,是切實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內在需求。
1.2 陜北農村社區發展概況 陜北,特指陜西北部的延安和榆林兩市的25縣區,地處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其中延安市轄1區12縣,榆林市轄1區11縣。2013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0.61萬人,城鎮化率54.03%;榆林市常住人口337.03萬人,鄉村人口159.11萬人,占47.2%。
陜北農村社區建設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延安市人民政府啟動鄉鎮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并制定了《延安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根據規劃,到2015年,將力爭完成1200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項目,實現覆蓋率60%的目標。榆林市截止2011年累計投入社區基建資金2.7861億元,解決了102個社區的辦公用房問題,2013年村(社區)便民服務室覆蓋率達到60%,并編制完成《榆林市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2013-2030年)》,計劃對12個市級新型農村示范社區展開全面建設,推進村級民主政治建設,建立健全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工作制度,加大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同時,積極推動社區治理體制創新,全面落實社區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和社區建設工作經費,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拓展社區社會化服務新領域。
2.1 大量農村人口外流,社區發展主勞力缺失 由于受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干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弱,農業開發程度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13年,延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81元;榆林市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26820元、8687元。受比較利益的驅使,陜北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或經商,其勞務收益是部分農民家庭的經濟支柱。僅2013年,榆林市轉移農村勞動力65.3萬人,延安市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據統計,從2009年至2013年,延安市人口流失在50%以上的自然村達到2594個。大量年輕有文化的勞力外出務工,不但阻礙了當地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還導致農村社區失去了建設的主力軍。
2.2 投入不足,社區發展不平衡 陜北地區是陜西省經濟落后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幾乎沒有集體經濟的工業和企業,社區的公益事業,辦學、修路、醫療衛生等均依賴政府的投入和群眾自籌。由于陜北農民缺少經濟來源,2013年人均收入尚不到8700元,屬于較低的水平,農民參加社區的積極性不高,難以籌措社區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農村社區的建設資金主要取決于上級政府的撥付。而陜北地廣人稀,如榆林市面積43578平方公里就有176個鄉鎮、5474個行政村,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對于農村社區的投入必然是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這就導致社區建設資金地區間分配的不均,使得社區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設施投入明顯不足,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短缺尚難以根本改善。
2.3 自然村消亡現象明顯,農村社區整合難度加大改革開放使農村社會結構日益呈現碎片化,農村社會結構的解體影響著農村社區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農村過去那種自給自足為主體的經濟解體。農民的生活日益融入市場經濟中,農民已完全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隨著統一市場的形成,農村、農業、農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相對于不利地位。由于農民依靠土地和傳統農業收入難以維持生計,而外出務工相對見效快、收入高,導致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部分自然村落隨著原住民的銳減,鄉村文化瓦解,導致村落活力喪失并且村落逐步消亡。據統計,從2009年至2013年,短短5年時間,延安市原有自然村逐步消亡1059個。新型農村社區在空間布局上不是簡單的村莊合并,應該遵循城鎮布局的發展規律,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較強的空間布局合理性,從而避免空間布局不合理為日后發展帶來的空間結構調整難度和損失。但大量自然村消亡,則進一步凸顯陜北地廣人稀的特點,造成產業項目、基層設施、公共資源投入方面資源閑置或浪費,使農村社區空間布局難度加大。
2.4 農村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農村社區發展的產業支撐脆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地聯系起來,必須使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也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但由于陜北農村農業發展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致使農業比較效益低,部分農民不愿務農,加上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農村地區出現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現象,農村產業空心化現象日益明顯,農村社區發展的產業支撐脆弱。農村社區最重要的功能是發展社區經濟。通過發展農業和其他產業,增加農村社區居民的收入,進而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水平,這是社區發展經濟的目的所在。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按照產城融合和產業支撐的理念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以產業發展為本,有了農業產業支撐,農村新型社區的農民出路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決,農民可以放心住進社區,這樣才能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快速推進,真正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惠民工程。
2.5 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能滿足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 從總體上看,陜北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專項服務設施建設剛剛起步,基本公共服務不到位,還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農村生活服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一是社區服務內容亟待豐富。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現象加劇,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增加,社區服務群體日益增多。他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最迫切、依賴程度最高,社區服務內容日益擴大。農村社區除承擔傳統政府公共服務項目,如治安、衛生、計生、社會救助、優撫、文體等外,還要承擔社區禁毒、社區矯正、社區養老、社區消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家政服務等新任務。二是社區服務設施嚴重短缺。農村社區服務設施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覆蓋率不高,遠不能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三是社區服務人才短缺。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報酬偏低、缺乏上升空間,難以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從事社區管理服務工作。目前,社區居(村)委會成員的文化水平大專以下仍占絕大多數,現有社區服務從業人員普遍缺乏系統的群眾工作和社會工作培訓,對做好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熱情不夠,手段和方法不多,群眾認可度不高,結構亟待優化,素質亟待提高。四是社區服務體制機制不順暢。社區服務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分散投入的問題較為突出,資源整合不夠,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社區服務工作經費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配套資金缺口較大,欠賬較多。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夠,社會參與機制和制度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指導社區工作規則制度不完善,權責關系不明,社區承擔了大量的行政性管理工作,自治和服務功能弱化。
[1]延安市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http://yanan.mca.gov.cn/.
[2]榆林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yl.gov.cn/.
[3]項繼權.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共識與分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9).
[4]陳小京.湖北農村社區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