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武
摘 要:基礎工程是一個工程的重要組成內容,屬于隱蔽工程,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會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施工質量不能滿足建設要求。通過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的控制,降低各種因素對施工的影響,確保產品質量滿足建設要求。文章結合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現場質量控制是確保整個項目建設質量的基礎與保證,貫穿于準備階段、施工階段以及竣工驗收階段等各個環節,對控制工程施工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控制,需要確定影響其質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尋找解決措施,確保基礎工程施工質量能夠滿足工程結構需要。
1 基礎工程施工常見問題分析
1.1 基礎軸線位移
基礎軸線位移主要是基礎由大放腳砌至室內標高處,軸線與上部墻體軸線發生錯位,常見于建筑工程內橫墻,會導致上部墻體與基礎產生偏心壓,對工程結構的受力性能產生影響。出現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完全掌握大放腳收分寸,在砌到大放腳頂處時,已經出現偏差,接下來在進行基礎直墻部位的施工就會發生軸線位移情況[1]。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橫端基礎軸線一般選擇槽邊打中心樁,部分情況選擇山墻處留有控制樁,橫端軸線通過山端一端排尺來完成控制。基礎施工時,一般情況下都是先完成外縱墻與山墻的施工,等到進行橫墻基礎施工時,基礎槽中線被封在縱墻基礎外側,無法完成吊線找中,軸線很容易就會發生軸線位移的情況,影響工程結構的穩定性。
1.2 基礎防潮失效
基礎工程設置的防潮層或者是抹灰處理不完善,降低了阻礙地下水分沿基礎向上滲透的有效性,待工程結構外墻受潮后,經過凍融與鹽堿作用,將會導致磚墻表面出現逐層脫落現象,影響結構強度以及環境美觀。出現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施工時對砂漿管理不善,將砂漿作為防潮砂漿使用。在進行防潮處理時,沒有對工程基面進行清理,不澆水或者是澆水程度不夠,降低了防潮砂漿與基面的粘結度。或者是抹灰時壓實度不夠,養護措施不挖山,致使防潮層過早脫水,強度與密度都不能達到要求要求而出現裂縫。
1.3 基礎標高偏差
在基礎工程施工至室內地平面時,經常會出現標高不同問題,如果基礎標高偏差較大,將會直接影響到工程上層墻體標高的控制。出現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基礎下部基層標高差相對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基礎標高的控制。在施工時基礎結構大放腳寬大,基礎皮數桿不能貼近,不能有效控制基礎結構與皮數桿之間的高度差。磚基礎大放腳填芯磚采用大面積鋪灰砌筑方式時,受鋪灰施工厚度均勻度用以及施工面長度影響,砌筑速度往往跟不上,灰漿因為中間施工時間太長而擠漿困難,灰縫不易壓薄而出現冒高現象。
2 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控制措施
2.1 軸線偏移處理措施
在定位防線施工時,外墻角應設置龍門板,并做好相應保護措施,避免因為槽邊堆土或者是其他作業施工而發生位移。門龍板下應設置永久性中心桃,并將其打入地面保持齊平,應用混凝土將其四周封固。待龍門板拉通線時,應首先將其與中心樁進行核對[2]。橫墻軸線一般不推薦采用基槽內排尺法進行控制,可以選擇設置中心樁的方式。要求橫墻中心樁與地面齊平,為便于排尺與拉中心線處理,中心樁之間不能堆土或者放料。在挖榴時應選擇用磚覆蓋處理,便于清土尋找,在槽墻基礎拉中線時,需要對相鄰軸線距離進行復核,確保中心樁沒有發生位移。另外,為了防止因為砌筑施工大放腳部分不均勻而產生的軸線位移,需要在基礎收分部分施工完畢后,拉通線重新進行核對,并且需要以新定出的軸線為準,最后完成基礎直墻部分的施工。
2.2 基礎防潮處理措施
在進行工程建筑施工時,防潮處理應該在基礎工程施工完畢后進行,其中24cm墻防潮層下丁皮磚應該選擇滿丁砌筑方式。現場施工時,應將基礎防潮施工安排在基礎房心回填后進行,避免填土施工時對防潮層造成破壞。一般情況下應該嚴格按照圖紙設計要求來進行施工,而對與設計中沒有具體要求的情況,可以選擇2cm厚1:2.5水泥砂漿摻加適量防水劑的方式來進行施工[3]。另外,防潮層砂漿與混凝土中嚴謹摻加鹽,并且為避免低溫對工程造成的不良影響,在無保溫的情況下,盡量不要在低溫情況下施工。
2.3 基礎標高偏差處理措施
在進行基礎結構施工前,應對基層標高進行全面檢查,對于局部低凹處應選擇用細石混凝土將其墊平。基礎皮數桿可以選擇用小斷面2×2cm方術或者鋼筋進行制作。在具體施工時,將皮數桿直接夾砌在基礎結構中心位置即可。如果是選擇基礎外側在皮數桿檢查標高時,應該搭配水準尺進行校對。另外,針對基礎放大腳的施工,盡量選擇用雙面掛線處理方式,保持橫向水平。在對填芯磚進行施工時,應該選擇小面積鋪灰的方式,并且要邊鋪邊砌,將頂面控制在高于外側跟線磚的高度。
3 現場施工基礎工程質量控制實例分析
3.1 工程概述
以某工程為例,基礎工程包括局部一層地下室與樁單獨承臺,其中地下室底板標高為-6.3m,樁單獨承臺基礎底標高為-1.5m,墊層均厚為110mm,兩者高差相對較大,不能選擇同步施工。因此,在對基礎工程施工現場質量控制時,關鍵在于確定合理的施工順序,做好地下室與單獨承臺之間施工的搭接。
3.2 施工方案
結合此工程特點,地下室施工內容主要包括地下室頂板、底板以及剪力墻側壁等,整個過程涉及到的工序以及內容比較多,為保證基礎工程施工質量,應首先完成地下室施工,避免對工程后續工序的進行造成影響。結合地下室剪力墻以及相連基礎量表高-0.4m處留有施工縫,地下室剪力墻部分應首先施工,并留有施工縫的基礎梁與單獨承臺一起整體澆筑施工。
3.3 工程施工質量管理
3.3.1 基礎承臺、梁施工
基礎承臺地面采用230厚M7.5磚,M10水泥砂漿內粉,鋼筋主要通過選擇施工現場合格材料加工成半成品[4]。由于基礎梁潔面相對較大,所需鋼筋重量也比較大,在此基礎上為了保證鋼筋能夠就位準確,需要在鋼筋綁扎前先搭設腳手架最為鋼筋的支撐,等到鋼筋綁扎處理完成后,再將腳手架拆除。
3.3.2 底板施工
在底板混凝土墊層施工完成后,需要進行鋼筋的綁扎處理,在綁扎過程中尤其要加強對柱、墻插筋定位的準確性以及牢固性。對此可以選擇在墊層上彈墨線的方式來對底板鋼筋間距進行控制。對于地下室底板上、下鋼筋的綁扎處理,需要嚴格按照施工圖設置來設置撐腳,并且要做好地下室門洞的預留處理。對于樓梯插筋的預埋,可以選擇用厚3mm的鋼板防水,并將施工縫高度控制在300mm。在對底板混凝土進行澆筑施工時,應該選擇平行推進的方式,應保證施工的連續性,不需要預留施工縫。尤其是要加強對止水口處混凝土的澆筑管理,保證其密實度,避免出現滲漏現象。
4 結束語
基礎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施工質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程結構的穩定性以及強度。想要提高現場施工基礎工程質量控制,需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在滿足基礎工程施工的要求下,積極尋找解決措施,不斷提高工程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馮宇明.淺談建筑工程中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10(09):15-16.
[2]譚光輝.建筑工程中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11(12):32-33.
[3]王特躍.建筑工程中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12(04):15-16.
[4]林桂雄.施工現場基礎工程質量控制[J].科技資訊,2010(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