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蕓
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音樂課的內容豐富了、形式多樣化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呈現出了一派蒸蒸日上、生機勃勃的新面貌。但是,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有的音樂教師不注意音樂課程自身的特點,一味追求學科綜合和熱鬧的課堂氣氛,忽略學生感知、感悟能力的培養,在某些方面甚至進入了比較嚴重的誤區。
看到這種情況,本人靜下心來思考后不禁產生疑問:音樂課堂上老師帶給學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中,蘊含的教學有效性又有多少?在我近幾年的聽課和自己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分析、比較,發現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理清主線,刪繁就簡
以前,音樂課上以唱為主、形式單一,音樂教學過于重視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產生了一些與審美相悖的現象。實施新課程后,雙基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似乎不重要了。許多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都不涉及音樂知識的講解,連最基本的識譜、節奏等練習也被取消了。有些教師甚至為了追求熱鬧的課堂氛圍和課堂形式的多樣化,課堂上有唱、有聽、有動、有演。其實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節課學生學到什么實質性內容了嗎?學生充分體驗到了音樂的美了嗎?學生掌握了應該掌握的音樂旋律了嗎?
因此,我們在設計音樂教學活動時,首先應確立好教學目標,而后的教學內容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去展開設計。不要過分追求音樂的趣味性、娛樂性。比如,以歌唱為主的音樂課,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都應以如何更好地歌唱來展開。前不久,我聽了一節四年級的音樂課《太陽出來喜洋洋》,令我印象深刻。教學環節如下:①用四川的“羅兒調”來導入,讓學生運用波音、延音記號唱一唱“羅兒調”。②教師彈琴伴奏,學生唱一唱《太陽出來喜洋洋》的簡譜,并輕唱歌詞,引導學生發現“羅兒調”與《太陽出來喜洋洋》的相似點。③講解“襯詞”后,學生齊唱,個別學生利用鼓、镲、鑼等樂器在“襯詞”處伴奏。④學生利用輪唱、齊唱、一領眾和等形式表現歌曲。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樂要素對歌曲進行處理,讓孩子們每一遍的演唱都能有所收獲。尤其是最后多種形式表現歌曲上,教師引導一半學生唱歌詞,另一半的學生用“羅兒調”為第一聲部伴奏,讓學生在這種合作中體會到合唱的美,以及相互協作的快樂。
二、精辟語言,字字珠璣
《禮記·學記》中說:“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就是講教學語言要簡要而明了。音樂課有時間的限制,要把音樂知識系統而完善地傳授給學生,教師的教學用語就必須準確精練。而我們有些音樂教師往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而設計了冗長的故事來導入,使音樂課更像是故事課或語文課了。在音樂課中用童話做主線,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學模式固然好,但是一堂課教師的語言講述多了,學生自主欣賞音樂的時間就相對少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教師語言的運用是否恰到好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語言的要力求:準確、精練、生動形象,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大容量的教學內容。
三、關注音樂,實實在在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人文精神在音樂教育中的體現。因此,教學中音樂與相關學科的綜合發展、滲透、互補是十分必要的。但課程標準中也強調“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這種學科綜合一定要慎重,否則稍加不注意就會產生喧賓奪主的現象,使音樂課變成了一個“四不像”。
我聽過這樣一節音樂課,教學環節安排如下。①播放關于海南的圖片;②引出竹竿舞的節奏,并把歌詞讀一讀;③一遍范唱都沒有聽的情況下,教師就讓學生聽琴聲唱歌詞幾遍;④學生在還未完全會唱歌曲的情況下,教師讓學生跳“竹竿舞”;⑤觀看視頻后,再跳“竹竿舞”;⑥利用“竹竿舞”,引出“黎族”民俗民風活動;⑦說說你心目中的“黎族”。⑧教師小結,下課。這節課音樂學科的人文性得到了體現,但關于音樂的學習上僅僅體現在歌曲的簡單學唱上,音樂課的音樂性并未得到充分體現。學科間的融合一定要融合有度,更要融合有質,否則就會缺乏音樂學科的本質與特性。現在好多音樂課雖有綜合,但實則是舍本逐末,盲目綜合。因此,音樂課中學科的綜合要在以音樂為本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內容,實施學科滲透,全面加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新課程標準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可以付諸實施的行動。我們的音樂教師切不可死搬硬套,而應多些踏實的作風,少些形式主義的“花架子”;多些理性的思考,少些盲目追風。我相信,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到知識與技能,同時又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江蘇省溧陽市埭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