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大多數都僅僅局限于朗誦和積累,殊不知在這些經典中還包含了作者獨特的創作構思,這是語文教學資源中寶貴的范例。既然如此,能不能將單純的誦讀經典變為“讀與寫”呢?即將“讀經典·學寫作”有機結合,提高學生作文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創造。為了落實“讀”與“寫”,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兩方面入手。
一、巧誦讀
“讀”是基礎。為了有效推進“讀與寫”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在“讀”的教學過程中可分四步。
(1)了解詩人,知曉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詩詞的創作背景,對于了解詩詞,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卜算子·詠梅》這首詞是毛澤東于1961年12月寫的。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便可以理解這首詞的主題。毛澤東想以梅花為題材,突出自信和樂觀,鼓舞國人。如果我們不去了解毛澤東和作這首詞的背景,而單單把這首詞理解為一首詠梅的詞,那就有斷章取義之嫌了。此類詩詞在誦讀中有很多,如《涼州詞》《己亥雜詩》《石灰吟》《竹石》等等。
(2)理解詩句,熟讀成誦。有人說“詩是最凝練的語言”,那么古詩詞就更是凝練中的凝練,要深入走進詩詞,先就要了解詩詞的大意。因為存在“古今異義”,我們要教會學生了解詩詞的大意,就需要借助注釋和字典。比如,古代的“江河”特指“長江”與“黃河”,古代的“兒女”是特指“兒子和女兒”,等等。只有我們弄清了意思,才能走進詩詞的意境。
(3)入情入境,體會情感。意境,即“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客觀的事物。詩人把主觀思想感情注入到客觀的事物、意象中,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境界就叫“意境”。詩詞中的意象,不勝枚舉,如“楊柳”是離別的意象,“菊花”是“隱逸者”的意象,“明月”是“思鄉”“思人”的意象等。因此,要領悟詩詞曲的意境,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意象,看看詩人詞人如何借助意象來表現自己意愿和追求,抒發自己的感情的。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寫的是落寞單調的秋景。這種秋景,創設的是悲涼的意境,浸透的是羈旅斷腸的情懷。若把其意象變為“藍藍的天空”“巍巍的高山”“茫茫的草原”,那曲的情緒就變成一種高亢、昂揚、壯美,這與馬致遠當時的心情是不搭調的。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欣賞經典時,第一步就是要找意象,抓住關鍵詞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筆者認為,在抓住意象、關鍵詞體會的同時,還要合理地補充意象,豐富畫面,以體會詩人情感。比如《鄉村四月》,這首詩中有“綠山原”“白滿川”“子規”“雨如煙”“人”“蠶桑”“插田”這樣一些意象,那是不是詩人就只是看見這樣的意象呢?不是的。詩人只是想借助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意象能說明為什么作者向往農村生活。比如《清平樂·村居》中的“鋤豆”“織雞籠”“剝蓮蓬”……這些都是鄉村生活,通過想象拓展畫面,讓我們更全面地走進鄉村生活,同時更深入地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因此,抓關鍵詞、意象體會,并補白想象是很有必要的。
(4)理清思路,學習表達。古詩詞曲,雖然簡短但是含有高超、巧妙且豐富的寫作手法,比如表達方法(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寫作手法(動靜結合、借物喻人等)。這些寫作手法本是很難理解的,然而經典的詩詞為我們提供了經典的范本。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品讀學習這些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接下來的寫作中去,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學以致用”的過程。
二、善寫作
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和表達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敘事、寫景、寫人等訓練,多角度讀改寫、擴寫、續寫等。同時,在寫作過程中建立為學生喜愛的有效的評價形式。
(1)巧寫作。我們可以把古詩分為敘事、詠物、寫景、抒情、議論、比較六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要求再創作的形式是不一樣的。按照年段和年齡特點,低年級可從填詞寫話開始。中年級則可以先學習改寫有人物、有故事、有趣味的敘事類古詩,用記敘文的方式記敘事情發生的經過。如《小兒垂釣》:通過充分朗讀,學生了解了此詩是寫一個小孩釣魚遇路人借問的事情。學生讀懂后,教師就可開始引導他們補白。如:“蓬頭稚子”的年齡、外貌怎樣?他是怎樣釣魚的?他有怎樣的動作、神態和心情?路人問路的經過怎樣?……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就知道如何抓住外貌、動作和心理來刻畫頑皮、認真又可愛的兒童形象。學生了解寫法、理清思路后,就可以自由改寫。
高年級則可以在中年級的基礎上,改寫詠物、寫景、抒情類古詩,也可以將之寫成一篇讀后感。如《卜算子·詠梅》,筆者認為此詞既可以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文章,也可以寫成一篇讀后感。因為關于梅花,《梅花魂》一課已讓學生積累了許多有關梅花的詩,加上對毛澤東創作此詞的背景的了解,對于這樣一首有強烈時代感的詞,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誦讀的基礎上寫讀后感。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梅花的外形、精神特質,拓展與梅花有關的詩句,查閱資料找到擁有梅花一樣精神的人,然后聯系毛澤東作詩的背景體會情感,表達自己的看法……經過這樣的層層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了詞想要表達的情感,進而寫出了很有厚度、深度的讀后感,不能不說是一舉兩得。
(2)善評價。評價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樂于修改中把文章寫得更好。因此,筆者認為評價要注意幾點:①形式的多樣化。多樣的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可以將自我展示、自評,同學推薦、互評,老師推薦、點撥,競賽等多種形式相結合,有效達成優生更優,帶動后進的目的。②評價語言的激勵性。以正面鼓勵為主,可以是口頭表揚,可以是習作展覽,也可以是獎品激勵??傊?,讓學生嘗到寫作的樂趣。
“讀經典·學寫作”為“談文色變”的學生們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練筆的機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豐富了“經典誦讀”的形式,有效地促進經典的傳承。無疑,“讀經典·學寫作”為有效“誦讀經典”支了妙招。
(廣東省廣州開發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