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行業邏輯,不再站在“賣名牌商品,高性價比的商品”這個邏輯上展開競爭。
小資金,小團隊,培育了大市場,取得這種成就,來源與對產業定義的更改。
和君咨詢山峰
小企業憑什么能在大企業的陰影下崛起?
如果你從達能,娃哈哈這樣的企業高管位置退下來,你會去選擇創立一個小型企業嗎?如果你能做出比老東家更棒的產品,你覺得如何能在達能,娃哈哈這樣的企業主導市場的局面中崛起?
如果按常規思維去做產品,拼成本,給渠道利潤獲取推薦,整條割手的廣告語,找到獨特的心智定位,或者去3、4級市場去打游擊?這樣的勝率的確不高,使得很多精英人士一聲嘆息:生錯了年代。
真的沒有機會了嗎?有!只要你敢于重新定義產業。我們來看看幾個茶葉行業的例子。
從第2產業變身第3產業:小企業勝過大企業
茶葉行業幾乎人人都想做個品牌出來,但是如今做出一個品牌的成功幾率實在太小。不要說新做出一個品牌,就是一些行業中的老品牌和比較知名的品牌,在區域擴張時都遇到單店虧本的壓力。在武漢市場,八馬的專賣店現在還很冷清,老牌企業華祥苑請來大牌明星李冰冰助陣,在武漢的影響力也沒有獲得想象中的上升。
行業中的一線企業都如此,小企業,新企業能在武漢做好市場嗎?
有一家企業做到了。它改變了行業的邏輯,它不再是站在“賣名牌商品,高性價比的商品”這個邏輯上去展開競爭的。它是把第2產業改造成了第3產業——它開茶樓,專門針對白領和企業老板,提供相對廉價的品飲空間。顧客買了茶以后,可以寄存在它那里,每次來了普通朋友,就帶到不收費的大廳去喝,來了廠家或外省的朋友,就帶到36元每小時的包間去喝,還可以享受美女沖泡茶水的服務。這樣的價格和服務當然能吸引好多顧客,但是這樣的價格它無法獲利,它的利潤來源是什么呢?它還提供手禮茶,包裝上都是與武漢本地歷史、風情、景點有關的,比如百年辛亥,風情吉慶街之類的主題。很多顧客會順手送一提給外地朋友,這才是它的利潤點。
它開了18家茶樓,它在武漢賣掉的手禮茶遠遠超過了行業內的大牌企業——有多少企業家會去開車買名茶去送朋友?因為可送的禮品太多了。然而它占位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有極高的含金量,客戶的客戶在這里能看到應景的產品,很容易生出交易。而且,他們設計的交款流程很特別,按面價打單,按3.5折實收,非常符合送禮人的心態,客人眼見為實啊,價值感得到提升。
這個案例中,重新定義了行業對于商品的定義,不再賣100%的實物商品,把商品定義成60%服務+40%實體商品。競爭優勢由此獲得。目前,它每一家店面都是盈利的,整體的盈利對于一個小型企業來說,相當可觀。
普洱:從普通商品變身投資品
普洱茶,口感很重,原來只有喝茶多年的老茶客才會去喝(一般人的喝茶史是綠茶-烏龍-紅茶-巖茶-普洱)。
如果按照普通的產業邏輯,去培育消費者,這個品類的銷量只能有金駿眉市場的20%大,利潤也會比現在少9成。原因就是普洱被改變了行業定義,變成了一種投機品。
我們不去討論這種做法的道德缺陷,我們來看它成功的一部分:
對于消費者來說,買普洱不僅僅是為了頂級享受,更多的是為了升值。然而,為了賺錢必須懂行,越稀缺的升值越快,然而為了防止假貨,終究還是要自己能品。所以,有不少玩家喝掉了幾十萬的普洱,練出了一條舌頭。這一點,遠遠勝過搞中國奢侈品牌的服裝企業家,無論是選品種,還是提供消費者的理由,還是使用理由,都遠遠勝出。
對于產業鏈來說,經銷商愿意玩普洱,這個東西能發揮他們的行業經驗,比玩股票更好。還能提供專業倉庫,替投資者保管,整個產業鏈上,很多人都因此獲利,所以這個游戲能普及下去。
對于控盤者來說,他們這種產業人士+投機人士的組合,用這么少的資金,能扶持和控制住這么大的一個品種,遠遠比股市上的莊家風險小,成就大。廣州市場上的唐氏3姐妹,月收入過千萬很輕松,然而她們只是前臺人物而已。
……
小資金(相對股票坐莊來說),小團隊,培育了大市場,取得這種成就,來源與對產業定義的更改。
你的產業有這種機會嗎?
一定有!
從消費者來說,現在的產業定義和以前也是不一樣的,我父親兒時吃一頓飯,是為了生存下去,我兒時吃飯,多是為了營養,現在吃一頓飯,常常是為了生意。
中國的食品行業,哪一個行業不能跳出“商品”的概念,從消費者的生活角度考慮?以前去超市買一個商品,當然選大品牌,選性價比。現在呢?能不能去買服務,買娛樂,買生活?
中國的食品行業,哪一個不能放棄全國銷售的“好大喜功”式思維,變身本地名片,搶占一個生活場景?你一定要賣70元一斤的有機大米嗎?不能賣周末的親子農田時間?然后重新設計盈利點和“產品”組合?
……
換個思維,你就是贏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