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方案涉及面比較廣,需要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意見,如果各方形不成統一的意見,那么方案即使出臺也很難落地。
乳企所關心的兼并重組目標與扶持力度均已敲定,再無懸念,不過企業的反應卻似乎沒有預想中的熱烈。
乳業的兼并重組無非就是整頓、規范市場,其實,再過兩三年,那些不具備競爭力的品牌就會自動退出市場了。
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喧囂,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大戲卻在一片唏噓聲中落幕,留下太多“意猶未盡”的感嘆。
正在外界紛紛猜測 “乳粉行業兼并重組方案”或已流產之際,《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悄然出臺,這份與記者早前拿到的報批稿并無重大差別的落地方案在千呼萬喚中現身,卻未能引起行業內期待中的驚喜。
有業內人士指出方案大而空,與其籌劃初衷想要達到的效果大相徑庭,最終或許很難落到實處。
政策落幕
6月13日上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改委、財政部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上網公布。
與報批稿并無大的出入,根據工信部的規劃,到2015年年底,爭取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年底,爭取形成3~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
“這個最終對外公布的乳業兼并重組方案,前后修改達數十次,有時一個字的變化,就會含義完全不同。”有參與方案制定的官員對媒體表示,這個方案涉及面比較廣,制定起來很麻煩,需要統籌兼顧方方面面的意見,如果各方形不成統一的意見,那么方案即使出臺也很難落地。
對比記者2013年11月份拿到的報批稿,后者除了上述內容外還提出,到2015年年底,全部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要100%完成改造并通過認證,并到2015年年底將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總數整合到80家左右,到2018年年底,這個數字要整合到50家左右。
而這個目標已然提前達成,2014年5月31日,國產乳粉企業均完成新版生產許可證的換證工作,原有的127家配方乳粉企業中只有82家順利獲得生產許可證,提前完成了到2015年年底將行業整合到80家左右的目標。
相比之下,最大的不同在于兼并重組的基本原則方面,審批稿將“企業主導、政府引導”放在了第一位,而落地方案則把“堅持市場運作、依法規范”提到了首位。工信部人士也明確表示,應該尊重企業的自主決策,由企業自愿參與兼并重組,政府不會搞拉郎配,違反市場經濟規律。
而在政策保障方面,在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和落實土地管理政策五條報批保障措施外,又加入了“簡化審批手續”。這樣,在企業兼并重組涉及的生產許可、工商登記、資產權屬證明等變更手續方面,可以從簡限時辦理,享受到便捷的服務。
此外,方案中并未提及此前外界盛傳的300億元扶持資金,只是表示在財政、稅收、銀行貸款方面會為企業的兼并收購提供支持。
反響平淡
至此,乳企所關心的兼并重組目標與扶持力度均已敲定,再無懸念,不過企業的反應卻似乎沒有預想中的熱烈。
飛鶴乳業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對于有實力的乳企來說,可以通過此次政策獲得飛躍式發展;但他同時坦承,公司內部仍在研究,尚沒有具體措施。“我們的收購都是基于公司發展需要,不會因為兼并重組紅利或其他因素貿然進行收購行為。”
而已經于2013年控股雅士利、率先拉開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大幕的蒙牛則表示短期內沒有大的并購計劃,內部人士則向記者透露,該項合作是在兼并重組計劃之前,并未享受到政策紅利。“雙方的整合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所以近期內該公司在奶粉領域應該不會再有大的收購。”
光明乳業新聞發言人賁敏也表示,光明乳粉業務的盤子比較小,目前仍在按部就班地按照既定規劃發展,并沒有因為政策原因改變計劃。此外,三元、伊利、合生元等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并沒有新的舉措響應該方案。
不過,外資的加入似乎給這個市場增加了一些熱度,根據最終確定的方案,將在華設有工廠的外資品牌也納入其中,在乳業協會第三批推介的奶粉名單中,雀巢的意外入選令外界嘩然。中乳協給出的理由是,雀巢在中國發展30多年,使用90%的國產奶源,自建奶源,培育奶農,相當于“洋裝雖然穿在身,但心卻是中國心”。
對于雀巢是否會加入兼并重組大潮,為其“中國心”披上“中國裝”,雀巢大中華區CEO張國華對記者表示,其上任后的主要工作是繼續做好前任狄可為收購的公司,而并未透露出繼續收購的信息。
“是否會參與國內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兼并重組,也在看雀巢在全球的布局。”雀巢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了解,雀巢10月份會在奶業領域有所動作。
企業層面的回聲寥寥似乎在意料之中,因為即使是通過數十次的修改,在業內人士看來,方案中提到的一些看似能夠整頓市場行為的目標和規范,實際上通過企業的自然生長就可以實現,兼并重組政策幾乎“形同虛設”。
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機構總經理雷永軍也表示,乳業的兼并重組無非就是整頓、規范市場,其實,再過兩三年,那些不具備競爭力的品牌就會自動退出市場了。
而對于企業來說,政策并沒有能夠增強企業兼并重組的驅動力。雷永軍指出,從當前各品牌的銷售情況來看,美贊臣、惠氏、多美滋、雅培四家在華設有工廠的外資企業,以及貝因美、伊利、雅士利、飛鶴、圣元和合生元等銷售額早就超過20億元了,到2018年前幾位超過50億元也是很簡單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通過兼并重組來實現。
“大企業兼并小企業已經沒有意義,但是前20家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優勢互補,還比較有戲。”雷永軍就此指出,行業前20名以下的企業,實際上沒有任何兼并的價值,其市場銷售、渠道建設、廠房設備等都較差,是比較邊緣化的品牌,而大型企業自身的產能都是過剩的,沒有必要花大價錢去收購不需要的小企業。“如果收購,還不如自己重新去打造一個品牌更劃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