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舟巍 肖瑞龍 楊柳青 謝陽
摘要:分析了長沙市城市公共空間浮雕景墻的景觀功能的體現方式,在其空間功能、美化功能、文化功能、標識功能、結構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以期為浮雕景墻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未來發展及創新提供幫助。
關鍵詞:浮雕景墻;景觀功能;城市公共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6302
1引言
功能,具有效能、功效的意思,是指事物所發揮的作用的體現形式,是事物所具有的本有屬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墻體從原本的建筑結構功能中逐步創新,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室內空間中,而更多地在室外景觀中表現出其特定功能。與此同時,當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浮雕景墻面向更為廣泛的社會大眾,形成視覺中心,不僅能營造空間景點,更成為改善市容市貌及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刻畫不同歷史時期的浮雕墻已經化身為城市精神與文化的藝術載體,成為解讀歷史的教科書,讓人們從中品讀歷史、現在和未來,品味當地的風土人情、世態民風,并將這種印象深深地留在腦海[1]。長沙市城市公共空間中浮雕景墻的景觀功能主要體現在空間功能、美化功能、文化功能、標識功能、結構功能5個方面。
2景觀功能
2.1空間功能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表現為長度、寬度及高度。人的空間觀是在生活空間基礎上產生的。浮雕景墻作為一種立體式構筑物,垂直于地平線,在空間中的變化從普通的二維展示衍生出三維組合。城市公共空間是由建筑物的相互關系形成對自然空間的分割、圍合與塑造的。
2.1.1組織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由于各種功能需求形成開放式、半開放式、封閉式等多種空間形態,需要對現有空間進行劃分、隔斷和重新組織,使其以大分小、以小成大等等方式。墻體由于是種立體界面結構,能夠有效地將戶外環境空間進行打破,調節尺度感,劃分內外范圍,分隔內部空間,圍合與敞開,隔斷與通透,銜接與分離相互滲透,造出人們活動需要的尺度。同時,利用浮雕景墻的藝術特征,可以使整體空間效果顯得更加多彩。如位于豐泉古井公園內部的大型浮雕墻,既作為居住區院內又作為公園園內的墻體,有效地將兩塊功能不同的區域進行分離隔斷,互不干擾。
2.1.2豐富空間
空間設計中,利用多墻體自身之間的互相搭配,構成多種形式美,如重復式、漸變式、排列式等等方法,大大豐富了空間塑性,利用景墻的相互聯系及序列變化使環境效果具備多樣性。同時,利用墻體與環境內部元素的相互呼應,如鋪裝、植物、水體、小品等等的相對空間位置關系,能在更大程度上使得觀賞者的視覺獲得相互融通和滲透、多層次多樣式的空間藝術效果,達到步移景異的直觀感受。如桂花路交通島上的浮雕景墻利用其墻體對空間進行隔斷,分離空間。桂花公園入口處的淺浮雕墻作為屏障,遮擋園區內部,劃分園區內外,形成大小不一、縫補變化的空間,起到隔景、障景的作用,使得游人步入景區,在內外,在動靜之中變幻與互動。
2.1.3引導人流
浮雕景墻在表現形式上與普通景墻的技法表現具有明顯區別,前者利用凹凸起伏的形體藝術形式運用,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力。位于南郊公園旁的浮雕景墻利用浮雕景墻的色彩、材質及圖案變化,起到一種暗示心理作用,采用移步異景、一步一景的方式,從而吸引人們的視線按照浮雕景墻的安排路線沿線前行,直至公園入口。紅旗社區內的浮雕景墻同樣如此。
2.2美化功能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不斷推動,“城市美化運動”也開始不斷興起。美麗城市的概念提出最先是來源于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口號。作為中部崛起的大城市,長沙市提出美麗概念,響應美麗號召、構建美麗城市,是其經濟發展、城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城市公共空間中浮雕景墻作為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利用浮雕圖案,突破原有的平面作畫有限范圍,不斷美化周邊環境,賦予環境美學價值,提升藝術氛圍。現在的浮雕景墻在擔當審美價值和導向意義的同時,也對城市的裝飾和美化起著積極作用,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
2.2.1構造氛圍
氛圍指圍繞或歸屬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個體化的氣氛。隨著長沙市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完善,在人們長期處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中,逐漸將欣賞審視浮雕景墻的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審美活動。營造藝術氛圍、陶冶高雅情操,讓城市中的每位成員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氛圍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水平。浮雕景墻作為當代藝術要素之一,利用其豐富的圖形元素,使人們既能獲得空間的觀感,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浮雕景墻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將城市帶入一片具有創意的藝術環境中。如在賀龍體育場上坡街道,利用簡單抽象的線面結合,打造體育健兒的競技動作,散發出體育藝術的獨特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2.2.2裝飾美化
城市的裝飾美化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現實意義,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自然和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浮雕景墻是城市公共空間中營造和諧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自身在環境中的特殊地位,可以完美地對現有環境的整體和細節進行美化修飾,從而達到審美需求。浮雕景墻由于自身的豐富多樣性,利用其色彩、材質、圖案等部分既能適宜地融入到當地環境中亦能有效地突出自身,多元化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豐富著人們的視覺感受,從而使城市景觀環境更加完整和統一。如車站北路的擋土墻在其原有基礎上進行浮雕創作,一組“五橋飛跨、和諧開福”的主題仿銅浮雕墻坐落于此,全長154m,高約5m,氣勢宏偉,視覺沖擊感較強。
2.3文化功能
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從推動城市發展的動力看,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內在力量;從建設城市政治文明看,城市文化是城市政治文明的精神內核。endprint
2.3.1傳承文化
文化屬于非物質,不同于現有的歷史古跡、影像資料,文化作為一種非實體性質的狀態,更多地是以載體工具的形式植入而影響整個民族的生產生活。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才能不會衰落,一個有文化基礎的地域才能突出個性,一個有文化延續的城市才能彰顯自身風采,展示城市形象。很多城市、地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逐漸沒落,甚至是接近消失,如若不加緊發掘、及時保護、合理利用,則會使得文化陷入滅絕危機。浮雕景墻作為景觀要素,由于其空間比例大、視覺效果強、耐久度高,因此適合將城市傳統文化或當地傳統文化通過浮雕圖案展示于此,反映出精神風貌。城南中路的中學附近,利用我國古代偉大學者的代表人物形象,諸如孔子、孟子、老子等,在文化長廊的墻體上進行創作,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使觀賞者“一入境,便知其意”。
2.3.2創新文化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當今,越來越多城市文化特色愈發不明顯,有甚者已消失,城市的風貌已不斷模糊,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因此,在傳承好現有特色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對文化進行創新成為當務之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作為一種置于室外公共空間中的視覺藝術,亦利用其幅面、形狀、色彩等元素,展示出當代、當地的文化創新風貌,提升城市價值。處于營山巷社區內的浮雕景墻,以“和諧家園”為主題,雕刻出具有和諧思想內涵,反映美化、文明、進步、安寧的和諧社會畫面,展示出新一代文化的生機活力。坐落于風帆廣場內的98湘江抗洪紀念碑,將以血肉之軀構筑起抗洪的銅墻鐵壁,以辛勤的汗水保衛湖南省會長沙安全的英勇戰士抗洪魔、抵江水、保城市的壯美故事刻于墻體之上,散發出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光輝精神文化。
2.4標識功能
標識,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記號、符號。為突出某一區域、某一場所中建筑物、自然景觀或歷史文化景觀的位置重要性、形象突顯性,需要設置標志性景觀,它能體現所處場所的特色,對周圍一定范圍內的環境具有輻射和控制作用,融合相應的人文價值,經時間的沉淀,成為人們辨別方位的參照物和對某一地區記憶的象征。浮雕景墻在其標識區域內以墻為景,運用多變的浮雕圖案對其內部內容進行指向、引導,利用文字說明、圖示為例,在最短時間內讓受眾接受最有效的信息。如具體圖案、符號、文字等元素進行宣傳、介紹、傳播,突出景墻內部內容的實際涵義,起到標識作用。在城南路與蔡鍔路的交叉口放置一段介紹城南書院故址及其歷史發展歷程的浮雕景墻,運用圖文結合的形式更形象地訴說著那段歷史故事。
2.5結構功能
浮雕景墻除有上述功能以外,還有作為加固土坡或石坡,防止山崩、土塊或石塊落下,以保護行人和附近建筑物的安全,亦可防止水土侵蝕的機構性功能,通常以擋土墻、護土墻的形式出現。由于其主要以結構防護為主,所以在設計中優先考慮承重能力、材料選取、工程效應等方面,而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景觀創作,如長沙女子學院處的大型浮雕景墻。
3結語
浮雕景墻作為景墻中一種特殊形式,利用浮雕對內容的表達形式,使其景觀功能在原有景墻功能上進行了發展和創新。浮雕景墻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城市公共空間立體界面的可塑性、建設性,豐富了垂直界面。另外,環境問題的治理、藝術需求的滿足、文化內涵的傳承已成為當今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緊迫要務,浮雕景墻在環境中有著空間、美化、文化等多種景觀功能,對于解決問題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羅文. 城市浮雕墻在這里讀懂桓仁[J].今日遼寧,2012(11).
[2] 聶輝其. 公共藝術與城市廣場浮雕墻[J].藝海,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