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云 陳香 柯歡 薛克娜 盧澤斌 陳紅躍
摘要:調查研究了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的生態防護示范林林分改造中的3個造林類型地造林初期林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的生長狀況,比較了樹種的初期生長狀況。結果表明:在改造樹種的早期生長上,嶺南酸棗(Spondias lakonensis)、楝葉吳茱萸(Evodla meliaefolia)、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假萍婆(Sterculia lanceolata)和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等樹種生長速度較快,造林效果表現較好。通過聚類分析,可將36種樹種分為3類:第一類為速生樹種,僅包括南酸棗;第二類為中生樹種,包括黃桐(Endospermum chinense)、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3個樹種;第三類為慢生樹種,包括其余的34種樹種。研究結果可為林分改造及生態防護林造林樹種篩選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林分改造;樹種生長;生態防護林;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S7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8404
1引言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加大投人,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及其他的林業指標均有極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森林結構不合理、樹種組成簡單、森林質量不高等。林分改造是生態建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 ,不但可調節林分結構,而且可提高林分的生態和社會效益\[2\]。2006年廣東省在林分改造方面已做好了部署和規劃,林分改造在今后該省林業生態建設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迫切需要進行林分改造\[3\]。本研究以林分改造為手段,以構建高效城市生態防護林為目標,在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進行示范研究,監測示范林的樹種生長,為珠三角乃至廣東的城市生態防護林營建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為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樹種選擇提供借鑒。
2材料與方法
2.1調查地區概況
高明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北界臨西江下游,與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與新興縣、高要市接壤,總面積960km2。其區域形狀狹長,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
2.2示范林的營建
為使城市生態防護林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類型、多色彩且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南亞熱帶森林,并逐步建立起生長穩定、生態功能顯著、抗逆性強的森林生態體系,示范林按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以資源利用能力互補為主要原則,選擇了36種樹種,設計了3種混交組合,采用科學合理的林分改造技術,營建了3種不同類型的生態防護林示范林。
2.3調查研究方法
2.3.1標準地的建立及基本情況調查
在3種類型林地內分別各設立3個20 m×20 m的標準地,在標準地各個角樹立白色PVC管,建立固定標準地,以便長期做連續調查實驗。
示范林造林時間為2011年5月,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12年5月。調查的主要內容有每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林下植被。標準地基本情況見表1。
2.3.3林木生長聚類分析
采用類平均法的聚類分析方法,根據樹種的樹高、地徑、冠幅、枝下高4個指標,利用SAS軟件8.1版對樹種進行聚類分析,將不同樹種的生長狀況進行分類,從而判斷36種改造樹種的生長速度差異。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地徑生長量比較
調查表明,36個樹種地徑平均生長量介于0.98~5.12cm/a之間,其中平均地徑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最快;而假萍婆、楝葉吳茱萸以及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a)地徑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較快,而紅椎(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以及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平均地徑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地徑生長相對最慢,見圖1。
3.2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樹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2可以看出,36個樹種樹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57~2.45m/a之間,其中平均樹高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最快;而南酸棗、楝葉吳茱萸、翻白葉(Pofentilla griffithii)以及黃桐樹高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較快,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火力楠、樂昌含笑以及陰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樹高生長相對最慢。注:1.灰木蓮;2.烏欖; 3.翻白葉; 4.楓香;5.高山榕;6.海南紅豆;7.海南蒲桃;8.荷木;9.紅苞木;10.紅桂木;11.紅荷;12.紅椎;13.黃桐;14.火力楠; 15.假萍婆; 16.樂昌含笑;17.黎蒴;18.楝葉吳茱萸;19.嶺南酸棗;20.毛麻楝;21.米老排;22.米椎;23.南酸棗;24.蒲桃;25.青岡;26.秋楓; 27.人面子; 28.潤楠;29.山杜英;30.深山含笑;31.水蒲桃;32.香椿;33.楊梅;34.陰香;35.樟樹;36.浙江潤楠。后同
3.4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枝下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4可以看出,36個樹種枝下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1.05m/a之間,其中1號的灰木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快,紅桂木(Artocarpus nitidus)、假萍婆、楝葉吳茱萸、毛麻楝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次之,其他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楓香、海南蒲桃、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青岡以及潤楠(Machilus Nees)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慢,而紅荷木(Schima wallichii)、米老排以及水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其枝下高幾乎為零,表明這幾種樹種的整枝較慢,尤其是在幼年時期,其苗干基部枝條仍然生長旺盛。
3.5不同改造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
根據樹種的樹高、胸徑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長量數據,對研究的36個改造樹種進行生長速度的聚類分析,結果如圖5。由樹狀聚類圖5可知,若取闕值為1.2,則可將上述的36個改造樹種分為3類。
第一類:OB23號,即南酸棗,生長量最大,生長較快,可劃分為速生樹種。
第二類:包括OB13、OB18、OB19,即黃桐、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三個樹種,生長量較大,生長速度中等,可劃分為中生樹種。
第三類:包括OB1灰木蓮、OB2烏欖、OB3翻白葉等32種樹種,生長量相對較小,生長較慢,可劃分為慢生樹種。圖4不同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量比較圖5各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4結語
從調查結果看,林地改造所植樹種絕大部分都成活,各樹種總體上是比較適生的,尤其是嶺南酸棗、南酸棗、楝葉吳茱萸和黃桐等樹種都表現出初期快速的生長效果。這在林分的形成上有較重要的意義。當然,由于造林時間尚短,幼林生長的差異只是一個初期的表現,今后生長趨勢如何,不同的混交組合類型對林木生長有何影響,還有待較長一段時期內的觀測調查。
參考文獻:
[1]王九齡. 中國北方林業技術大全[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2]宋永昌. 植被生態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0.
[3]潘存德. 中國林業的現狀與抉擇[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16 (增刊1 ): 34~41.endprint
摘要:調查研究了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的生態防護示范林林分改造中的3個造林類型地造林初期林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的生長狀況,比較了樹種的初期生長狀況。結果表明:在改造樹種的早期生長上,嶺南酸棗(Spondias lakonensis)、楝葉吳茱萸(Evodla meliaefolia)、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假萍婆(Sterculia lanceolata)和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等樹種生長速度較快,造林效果表現較好。通過聚類分析,可將36種樹種分為3類:第一類為速生樹種,僅包括南酸棗;第二類為中生樹種,包括黃桐(Endospermum chinense)、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3個樹種;第三類為慢生樹種,包括其余的34種樹種。研究結果可為林分改造及生態防護林造林樹種篩選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林分改造;樹種生長;生態防護林;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S7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8404
1引言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加大投人,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及其他的林業指標均有極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森林結構不合理、樹種組成簡單、森林質量不高等。林分改造是生態建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 ,不但可調節林分結構,而且可提高林分的生態和社會效益\[2\]。2006年廣東省在林分改造方面已做好了部署和規劃,林分改造在今后該省林業生態建設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迫切需要進行林分改造\[3\]。本研究以林分改造為手段,以構建高效城市生態防護林為目標,在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進行示范研究,監測示范林的樹種生長,為珠三角乃至廣東的城市生態防護林營建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為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樹種選擇提供借鑒。
2材料與方法
2.1調查地區概況
高明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北界臨西江下游,與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與新興縣、高要市接壤,總面積960km2。其區域形狀狹長,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
2.2示范林的營建
為使城市生態防護林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類型、多色彩且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南亞熱帶森林,并逐步建立起生長穩定、生態功能顯著、抗逆性強的森林生態體系,示范林按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以資源利用能力互補為主要原則,選擇了36種樹種,設計了3種混交組合,采用科學合理的林分改造技術,營建了3種不同類型的生態防護林示范林。
2.3調查研究方法
2.3.1標準地的建立及基本情況調查
在3種類型林地內分別各設立3個20 m×20 m的標準地,在標準地各個角樹立白色PVC管,建立固定標準地,以便長期做連續調查實驗。
示范林造林時間為2011年5月,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12年5月。調查的主要內容有每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林下植被。標準地基本情況見表1。
2.3.3林木生長聚類分析
采用類平均法的聚類分析方法,根據樹種的樹高、地徑、冠幅、枝下高4個指標,利用SAS軟件8.1版對樹種進行聚類分析,將不同樹種的生長狀況進行分類,從而判斷36種改造樹種的生長速度差異。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地徑生長量比較
調查表明,36個樹種地徑平均生長量介于0.98~5.12cm/a之間,其中平均地徑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最快;而假萍婆、楝葉吳茱萸以及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a)地徑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較快,而紅椎(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以及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平均地徑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地徑生長相對最慢,見圖1。
3.2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樹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2可以看出,36個樹種樹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57~2.45m/a之間,其中平均樹高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最快;而南酸棗、楝葉吳茱萸、翻白葉(Pofentilla griffithii)以及黃桐樹高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較快,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火力楠、樂昌含笑以及陰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樹高生長相對最慢。注:1.灰木蓮;2.烏欖; 3.翻白葉; 4.楓香;5.高山榕;6.海南紅豆;7.海南蒲桃;8.荷木;9.紅苞木;10.紅桂木;11.紅荷;12.紅椎;13.黃桐;14.火力楠; 15.假萍婆; 16.樂昌含笑;17.黎蒴;18.楝葉吳茱萸;19.嶺南酸棗;20.毛麻楝;21.米老排;22.米椎;23.南酸棗;24.蒲桃;25.青岡;26.秋楓; 27.人面子; 28.潤楠;29.山杜英;30.深山含笑;31.水蒲桃;32.香椿;33.楊梅;34.陰香;35.樟樹;36.浙江潤楠。后同
3.4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枝下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4可以看出,36個樹種枝下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1.05m/a之間,其中1號的灰木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快,紅桂木(Artocarpus nitidus)、假萍婆、楝葉吳茱萸、毛麻楝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次之,其他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楓香、海南蒲桃、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青岡以及潤楠(Machilus Nees)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慢,而紅荷木(Schima wallichii)、米老排以及水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其枝下高幾乎為零,表明這幾種樹種的整枝較慢,尤其是在幼年時期,其苗干基部枝條仍然生長旺盛。
3.5不同改造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
根據樹種的樹高、胸徑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長量數據,對研究的36個改造樹種進行生長速度的聚類分析,結果如圖5。由樹狀聚類圖5可知,若取闕值為1.2,則可將上述的36個改造樹種分為3類。
第一類:OB23號,即南酸棗,生長量最大,生長較快,可劃分為速生樹種。
第二類:包括OB13、OB18、OB19,即黃桐、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三個樹種,生長量較大,生長速度中等,可劃分為中生樹種。
第三類:包括OB1灰木蓮、OB2烏欖、OB3翻白葉等32種樹種,生長量相對較小,生長較慢,可劃分為慢生樹種。圖4不同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量比較圖5各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4結語
從調查結果看,林地改造所植樹種絕大部分都成活,各樹種總體上是比較適生的,尤其是嶺南酸棗、南酸棗、楝葉吳茱萸和黃桐等樹種都表現出初期快速的生長效果。這在林分的形成上有較重要的意義。當然,由于造林時間尚短,幼林生長的差異只是一個初期的表現,今后生長趨勢如何,不同的混交組合類型對林木生長有何影響,還有待較長一段時期內的觀測調查。
參考文獻:
[1]王九齡. 中國北方林業技術大全[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2]宋永昌. 植被生態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0.
[3]潘存德. 中國林業的現狀與抉擇[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16 (增刊1 ): 34~41.endprint
摘要:調查研究了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的生態防護示范林林分改造中的3個造林類型地造林初期林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的生長狀況,比較了樹種的初期生長狀況。結果表明:在改造樹種的早期生長上,嶺南酸棗(Spondias lakonensis)、楝葉吳茱萸(Evodla meliaefolia)、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假萍婆(Sterculia lanceolata)和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等樹種生長速度較快,造林效果表現較好。通過聚類分析,可將36種樹種分為3類:第一類為速生樹種,僅包括南酸棗;第二類為中生樹種,包括黃桐(Endospermum chinense)、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3個樹種;第三類為慢生樹種,包括其余的34種樹種。研究結果可為林分改造及生態防護林造林樹種篩選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林分改造;樹種生長;生態防護林;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S7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8404
1引言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加大投人,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森林覆蓋率及其他的林業指標均有極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森林結構不合理、樹種組成簡單、森林質量不高等。林分改造是生態建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是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 ,不但可調節林分結構,而且可提高林分的生態和社會效益\[2\]。2006年廣東省在林分改造方面已做好了部署和規劃,林分改造在今后該省林業生態建設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迫切需要進行林分改造\[3\]。本研究以林分改造為手段,以構建高效城市生態防護林為目標,在佛山市高明區云勇林場進行示范研究,監測示范林的樹種生長,為珠三角乃至廣東的城市生態防護林營建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可為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樹種選擇提供借鑒。
2材料與方法
2.1調查地區概況
高明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北界臨西江下游,與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與新興縣、高要市接壤,總面積960km2。其區域形狀狹長,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
2.2示范林的營建
為使城市生態防護林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類型、多色彩且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南亞熱帶森林,并逐步建立起生長穩定、生態功能顯著、抗逆性強的森林生態體系,示范林按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以資源利用能力互補為主要原則,選擇了36種樹種,設計了3種混交組合,采用科學合理的林分改造技術,營建了3種不同類型的生態防護林示范林。
2.3調查研究方法
2.3.1標準地的建立及基本情況調查
在3種類型林地內分別各設立3個20 m×20 m的標準地,在標準地各個角樹立白色PVC管,建立固定標準地,以便長期做連續調查實驗。
示范林造林時間為2011年5月,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12年5月。調查的主要內容有每木地徑,樹高,冠幅,枝下高,林下植被。標準地基本情況見表1。
2.3.3林木生長聚類分析
采用類平均法的聚類分析方法,根據樹種的樹高、地徑、冠幅、枝下高4個指標,利用SAS軟件8.1版對樹種進行聚類分析,將不同樹種的生長狀況進行分類,從而判斷36種改造樹種的生長速度差異。
3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地徑生長量比較
調查表明,36個樹種地徑平均生長量介于0.98~5.12cm/a之間,其中平均地徑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最快;而假萍婆、楝葉吳茱萸以及青岡(Cyclobalanopsis glauca)地徑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地徑生長相對較快,而紅椎(Castanopsis hystrix)、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以及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平均地徑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地徑生長相對最慢,見圖1。
3.2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樹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2可以看出,36個樹種樹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57~2.45m/a之間,其中平均樹高生長量相對最大的是嶺南酸棗,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最快;而南酸棗、楝葉吳茱萸、翻白葉(Pofentilla griffithii)以及黃桐樹高生長量較大,即林分改造樹種中樹高生長相對較快,而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火力楠、樂昌含笑以及陰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平均樹高生長量在36種改造樹種中相對最小,即其樹高生長相對最慢。注:1.灰木蓮;2.烏欖; 3.翻白葉; 4.楓香;5.高山榕;6.海南紅豆;7.海南蒲桃;8.荷木;9.紅苞木;10.紅桂木;11.紅荷;12.紅椎;13.黃桐;14.火力楠; 15.假萍婆; 16.樂昌含笑;17.黎蒴;18.楝葉吳茱萸;19.嶺南酸棗;20.毛麻楝;21.米老排;22.米椎;23.南酸棗;24.蒲桃;25.青岡;26.秋楓; 27.人面子; 28.潤楠;29.山杜英;30.深山含笑;31.水蒲桃;32.香椿;33.楊梅;34.陰香;35.樟樹;36.浙江潤楠。后同
3.4不同改造樹種在改造林分中枝下高生長量比較
從圖4可以看出,36個樹種枝下高平均生長量介于0~1.05m/a之間,其中1號的灰木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快,紅桂木(Artocarpus nitidus)、假萍婆、楝葉吳茱萸、毛麻楝以及香椿(Toona sinensis)次之,其他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楓香、海南蒲桃、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青岡以及潤楠(Machilus Nees)平均枝下高生長速度最慢,而紅荷木(Schima wallichii)、米老排以及水蒲桃(Syzygium jambos (L.) Alston.)其枝下高幾乎為零,表明這幾種樹種的整枝較慢,尤其是在幼年時期,其苗干基部枝條仍然生長旺盛。
3.5不同改造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
根據樹種的樹高、胸徑和冠幅的年平均生長量數據,對研究的36個改造樹種進行生長速度的聚類分析,結果如圖5。由樹狀聚類圖5可知,若取闕值為1.2,則可將上述的36個改造樹種分為3類。
第一類:OB23號,即南酸棗,生長量最大,生長較快,可劃分為速生樹種。
第二類:包括OB13、OB18、OB19,即黃桐、楝葉吳茱萸和嶺南酸棗三個樹種,生長量較大,生長速度中等,可劃分為中生樹種。
第三類:包括OB1灰木蓮、OB2烏欖、OB3翻白葉等32種樹種,生長量相對較小,生長較慢,可劃分為慢生樹種。圖4不同樹種平均枝下高生長量比較圖5各樹種生長的聚類分析4結語
從調查結果看,林地改造所植樹種絕大部分都成活,各樹種總體上是比較適生的,尤其是嶺南酸棗、南酸棗、楝葉吳茱萸和黃桐等樹種都表現出初期快速的生長效果。這在林分的形成上有較重要的意義。當然,由于造林時間尚短,幼林生長的差異只是一個初期的表現,今后生長趨勢如何,不同的混交組合類型對林木生長有何影響,還有待較長一段時期內的觀測調查。
參考文獻:
[1]王九齡. 中國北方林業技術大全[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2]宋永昌. 植被生態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50.
[3]潘存德. 中國林業的現狀與抉擇[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16 (增刊1 ): 34~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