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以唐菖蒲為材料,對唐菖蒲地上部分主要性狀的生長發育動態規律及各構件如株高、主徑、花重、葉重、桿重、地上部分總重間相關性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影響花重的關鍵因子。同時利用唐菖蒲的地上部分各構件質量的實際測量值,將樣本的各構件單位質量與各分株的主徑和株高建立數學模型,經過相關系數的檢驗、優化選擇和可靠性檢驗,選取了精度最高的數學模型作為唐菖蒲地上部分各構件單位生物產量的計算公式。
關鍵詞:唐菖蒲;地上部分;生長發育規律;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S682.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8904
1引言
唐菖蒲作為世界上的重要觀賞花卉,其生長發育規律研究是圍繞花器官、葉片的質量及株高、莖粗等幾個方面進行的,而其中花器官又是直接觀賞和利用的部分,所以唐菖蒲花器官的研究和開發顯得更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經濟價值,但是國內外較少發現有關于唐菖蒲的花的產量與地上部分各構件如主徑、株高、葉重、桿重、地上部分總重的相關性的分析報道,較難去了解唐菖蒲的經濟價值花的產量的最重要影響因素,鑒于此有必要對唐菖蒲的生長規律和其地上部分各構件的相關性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唐菖蒲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結構直接影響著其商品價值,也是其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同時生物量結構動態一直是種群生態學研究中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本研究通過掌握其變化規律,以期為生產中調控唐菖蒲花期提供一些理論參考;通過對唐菖蒲各分株地上部分各構件生物量結構的探索,作為評價唐菖蒲種植種群生產力的理論基礎。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試驗時間、試驗地點
唐菖蒲品種:品種為早春(Early Spring),大花型,花色鮮粉,葉片稍細,花莖直立,可以密植,適合于促成栽培。平均周徑約15.8 cm,平均球重約29.8 g。
試驗時間:4~8月。
試驗地點:在廣西大學東校園花卉基地溫室內進行,栽培和管理水平與一般田間生產相同。
2.2唐菖蒲的培養
唐菖蒲喜深厚肥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不宜在粘重土壤和低洼積水處生長[1],土壤pH值以5.6~6.5為佳[2]。栽培地要求陽光充足,半蔭處雖可栽植,但生長不良,開花也少。唐菖蒲忌連作[3],最好選擇2年以上沒種過唐菖蒲的土地,土壤整理深耕,并施入基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還應殺滅土壤中地下害蟲及病菌,將土地平整好。起40cm小壟,然后將種球球芽向上擺入溝中,株距15~20cm左右[4]。栽植深度大球15~20cm,中球12~15cm,粘壤土淺些。唐菖蒲喜土壤濕潤,栽植后應立即澆水,若土壤太干,則栽前還應澆一次水,促其出苗整齊。一般情況下澆水不宜太多,第一次種植時澆透水后,每隔2~3d澆一次即可。澆水只需保持土壤潮潤,但生長旺季和天氣干旱時須適當勤澆,并常在土壤周圍灑水,以提高空氣濕度。土壤不宜過濕,否則鱗莖易腐爛。花后植株生長減慢時,應控制澆灌,以利更新球莖充分成熟。每次澆灌后,應中耕除草以保持土壤疏松,苗高25~30cm時,應結合中耕進行培土,并追施磷鉀肥[5],使植株莖葉壯實,不易倒伏,以后中耕松土宜淺,以免損傷更新球莖。此外,生長期還要視情況搭架,防止植株倒伏和影響美觀。平時每隔一周進行一次手工除草、松土等。
在唐菖蒲的栽培管理中,病蟲害經常發生,延誤診治或措施不當,都會造成切花品質下降,甚至降低切花產量。
2.3測定的指標及方法
2.3.1數據收集
在試驗地內選取100株作為樣方,于唐菖蒲始花盛期對樣地各分株生長日期、主徑、株高等進行測定記錄,并收割唐菖蒲的地上部分,摘取葉片,分別稱取花、桿和葉的鮮重,再將其分別放入信封中帶回實驗室置于80℃的恒溫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分別稱取重量。
2.3.2數據處理
根據相對生長法,利用唐菖蒲的地上部分各構件(花蕾、桿、葉子)生物量(鮮重、干重)的實際測量值,將樣本的各構件單位生物量與各分株的株高和主徑建立數學模型,采用對數回歸、指數回歸和直線回歸進行擬合。
2.3.3結果分析
在建立的回歸模型中,經過相關系數的檢驗,測驗各模型中變量間是否具有顯著相關。對回歸模型進行優化選擇,選取精度最高的4個數學模型作為唐菖蒲種群各構件地上部分單位生物產量的計算公式。對優化模型進行可靠性檢驗,表明實際測量值和預測值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且所選的優化模式可以用于預測唐菖蒲的各構件地上部分的單位生物產量。
具體方法步驟如下:每隔10d對所選的唐菖蒲的出苗時間、植株株高、葉片數、現蕾時間、初花期(10%開放)進行記錄,并做生長曲線的研究。最后于始花盛期將植株的地上部分收割,對地上部分、葉子、桿、花蕾重量分別進行稱量,利用唐菖蒲的地上部分各構件質量的實際測量值(各分株的主徑、株高)建立數學模型。建立的回歸模型中,經過相關系數的檢驗,測驗各模型中變量間是否具有顯著相關。并對回歸模型進行優化選擇,選取精度最高的數學模型作為唐菖蒲種群各構件地上部分單位生物產量的計算公式。對優化模型進行可靠性檢驗,表明實際測量值和預測值之間是否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且所選的優化模式可以用于預測唐菖蒲的各構件地上部分的單位產量。采用對數回歸、指數回歸和直線回歸進行擬合研究。
3試驗結果與分析
3.1唐菖蒲主要性狀生長發育的動態變化
3.1.1植株株高生長量的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唐菖蒲植株4月30日高約19.81 cm,到6月20日已高約108.32 cm,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日均增高約1 cm。其中5月中下旬增長迅速,之后增長速度趨緩;到6月上旬增長速度又有所增加,6月上旬達到增長量的最高點,之后又趨于緩慢。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是5月上旬之前植株主要依靠鱗莖供給的營養物質迅速增長,之后鱗莖提供的營養物質越來越少,而葉片提供的營養物質迅速增加,5月下旬植株主要靠葉片提供營養,到6月上旬葉片的光合產物達到最大值,提供的營養物質也最多,株高增長迅速,之后由于生殖生長和鱗莖的迅速膨大,營養生長趨于緩慢,株高的增長也趨向緩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