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爭艷 展成業 顧生芳
摘要:在甘肅中東部地區的旱作農業中,采用“3414”試驗設計確定了優勢作物籽瓜的產量與施肥量之間的回歸關系,試驗研究表明:當施N 172.5kg/hm2、P2O5 109kg/hm2、K2O 49.6kg/hm2時,瓜籽產量達到1515 kg/hm2;對擬合的回歸方式優化解析得出該地區籽瓜的最佳經濟施肥量N 226.7 kg/hm2, P2O5 66.3 kg/hm2, K2O 14.1 kg/hm2,瓜籽產量可達1349kg/hm2。
關鍵詞:地膜籽瓜;配方施肥;肥料效應;旱作農業
中圖分類號:S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9802
1引言
籽瓜是甘肅省中東部地區靖遠縣旱地農業中傳統的優勢特種作物之一,種植歷史已有300多年,面積達到6.67×103hm2,其瓜籽總產在6.5×103t以上,俗稱靖遠黑瓜子,是甘肅省著名的特產。但是近年來由于氣候因素使得該地區籽瓜種植區域相對集中,多年的連續種植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籽瓜產量降低。為了保障籽瓜種植在該地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試驗對種植地進行了施肥研究,實施了“3414”肥料效應試驗,以期構建籽瓜種植的最佳土壤施肥模型。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由甘肅劉家峽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2%,由白銀虎豹磷肥廠生產),鉀肥為顆粒硫酸鉀(含K2O33%,選用山東魯豐鉀肥有限公司生產)。指示籽瓜品種為“林籽一號”。
2.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靖遠縣“籽瓜第一鄉”高灣鄉三場塬村,東經105°00′、北緯36°28′,為干旱山區氣候,海拔高度1838m,年平均氣溫6.8℃,晝夜溫差大,≥10℃有效積溫3216℃,無霜期172d,年降雨量220mm。年日照時間2700h。土壤類型為淡灰鈣土,肥力中等且均勻一致,耕層(25cm)土壤有機質值為10.2g /kg,水解氮為44 mg /kg,有效磷17.8 mg/ kg,有效鉀250 mg /kg[1],土壤pH值為8.12;試驗地為干旱砂田,無灌溉條件。
2.3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3414”完全設計方案,即氮、磷、鉀3個因素,4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為2水平×0.5,2水平為當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3水平為2水平×1.5,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共14個處理,小區面積30m2(18.75m×1.6m),隨機區組排列,不設重復。區內土壤、地形等條件相對一致,小區東西南北四周設0.5m寬保護行,試驗因子水平及編碼見表1。
種植前準確稱取氮、磷、鉀肥,均勻撒入相應小區,用鐵鍬深翻施入。其中氮肥60%作基肥,其余40%作追肥。磷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采用膜下播種,膜寬120cm,平鋪,總帶幅160cm,膜面100cm,空白60cm,行距40cm,株距70cm,播種密度為17850株/hm2。其它管理同大田,籽瓜成熟后按小區單收計算瓜籽產量。
3結果與分析
3.1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不施肥區(N0P0K0)折合后產量為678 kg/hm2,全肥區(N2P2K2)折合后產量為1515 kg/hm2,比不施肥區增產123.5%;缺氮區(N0P2K2)、缺磷區(N2P0K2)、缺鉀區(N2P2K0)的折合產量分別為1210 kg/hm2、1415 kg/hm2、1425 kg/hm2,較不施肥區(N0P0K0)分別增加78.5%、108.7%、110.2%。在14個處理中,以全肥區(N2P2K2)的產量最高。
3.2氮、磷、鉀肥料效應函數模式
肥料效應函數反映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數量關系[4]。根據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匯總系統》3414試驗分析模塊,對本試驗中氮、 磷、鉀肥三因素、 4個水平、 14 個處理下的施肥量與產量之間進行三元二次方2014年2月綠色參考文獻:
[1] 史瑞和.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2] 展爭艷,展成業,顧生芳.靖遠縣沿黃灌區馬鈴薯優化施肥方案[J].甘肅農業科技,2011(8):25~27.
[3] 范宏偉,巴蘭清,宋雄儒.民樂縣啤酒大麥配方施肥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0(12)22~24.
[4] 高照祥,馬常寶,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要:在甘肅中東部地區的旱作農業中,采用“3414”試驗設計確定了優勢作物籽瓜的產量與施肥量之間的回歸關系,試驗研究表明:當施N 172.5kg/hm2、P2O5 109kg/hm2、K2O 49.6kg/hm2時,瓜籽產量達到1515 kg/hm2;對擬合的回歸方式優化解析得出該地區籽瓜的最佳經濟施肥量N 226.7 kg/hm2, P2O5 66.3 kg/hm2, K2O 14.1 kg/hm2,瓜籽產量可達1349kg/hm2。
關鍵詞:地膜籽瓜;配方施肥;肥料效應;旱作農業
中圖分類號:S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9802
1引言
籽瓜是甘肅省中東部地區靖遠縣旱地農業中傳統的優勢特種作物之一,種植歷史已有300多年,面積達到6.67×103hm2,其瓜籽總產在6.5×103t以上,俗稱靖遠黑瓜子,是甘肅省著名的特產。但是近年來由于氣候因素使得該地區籽瓜種植區域相對集中,多年的連續種植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籽瓜產量降低。為了保障籽瓜種植在該地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試驗對種植地進行了施肥研究,實施了“3414”肥料效應試驗,以期構建籽瓜種植的最佳土壤施肥模型。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由甘肅劉家峽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2%,由白銀虎豹磷肥廠生產),鉀肥為顆粒硫酸鉀(含K2O33%,選用山東魯豐鉀肥有限公司生產)。指示籽瓜品種為“林籽一號”。
2.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靖遠縣“籽瓜第一鄉”高灣鄉三場塬村,東經105°00′、北緯36°28′,為干旱山區氣候,海拔高度1838m,年平均氣溫6.8℃,晝夜溫差大,≥10℃有效積溫3216℃,無霜期172d,年降雨量220mm。年日照時間2700h。土壤類型為淡灰鈣土,肥力中等且均勻一致,耕層(25cm)土壤有機質值為10.2g /kg,水解氮為44 mg /kg,有效磷17.8 mg/ kg,有效鉀250 mg /kg[1],土壤pH值為8.12;試驗地為干旱砂田,無灌溉條件。
2.3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3414”完全設計方案,即氮、磷、鉀3個因素,4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為2水平×0.5,2水平為當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3水平為2水平×1.5,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共14個處理,小區面積30m2(18.75m×1.6m),隨機區組排列,不設重復。區內土壤、地形等條件相對一致,小區東西南北四周設0.5m寬保護行,試驗因子水平及編碼見表1。
種植前準確稱取氮、磷、鉀肥,均勻撒入相應小區,用鐵鍬深翻施入。其中氮肥60%作基肥,其余40%作追肥。磷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采用膜下播種,膜寬120cm,平鋪,總帶幅160cm,膜面100cm,空白60cm,行距40cm,株距70cm,播種密度為17850株/hm2。其它管理同大田,籽瓜成熟后按小區單收計算瓜籽產量。
3結果與分析
3.1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不施肥區(N0P0K0)折合后產量為678 kg/hm2,全肥區(N2P2K2)折合后產量為1515 kg/hm2,比不施肥區增產123.5%;缺氮區(N0P2K2)、缺磷區(N2P0K2)、缺鉀區(N2P2K0)的折合產量分別為1210 kg/hm2、1415 kg/hm2、1425 kg/hm2,較不施肥區(N0P0K0)分別增加78.5%、108.7%、110.2%。在14個處理中,以全肥區(N2P2K2)的產量最高。
3.2氮、磷、鉀肥料效應函數模式
肥料效應函數反映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數量關系[4]。根據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匯總系統》3414試驗分析模塊,對本試驗中氮、 磷、鉀肥三因素、 4個水平、 14 個處理下的施肥量與產量之間進行三元二次方2014年2月綠色參考文獻:
[1] 史瑞和.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2] 展爭艷,展成業,顧生芳.靖遠縣沿黃灌區馬鈴薯優化施肥方案[J].甘肅農業科技,2011(8):25~27.
[3] 范宏偉,巴蘭清,宋雄儒.民樂縣啤酒大麥配方施肥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0(12)22~24.
[4] 高照祥,馬常寶,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endprint
摘要:在甘肅中東部地區的旱作農業中,采用“3414”試驗設計確定了優勢作物籽瓜的產量與施肥量之間的回歸關系,試驗研究表明:當施N 172.5kg/hm2、P2O5 109kg/hm2、K2O 49.6kg/hm2時,瓜籽產量達到1515 kg/hm2;對擬合的回歸方式優化解析得出該地區籽瓜的最佳經濟施肥量N 226.7 kg/hm2, P2O5 66.3 kg/hm2, K2O 14.1 kg/hm2,瓜籽產量可達1349kg/hm2。
關鍵詞:地膜籽瓜;配方施肥;肥料效應;旱作農業
中圖分類號:S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9802
1引言
籽瓜是甘肅省中東部地區靖遠縣旱地農業中傳統的優勢特種作物之一,種植歷史已有300多年,面積達到6.67×103hm2,其瓜籽總產在6.5×103t以上,俗稱靖遠黑瓜子,是甘肅省著名的特產。但是近年來由于氣候因素使得該地區籽瓜種植區域相對集中,多年的連續種植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籽瓜產量降低。為了保障籽瓜種植在該地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試驗對種植地進行了施肥研究,實施了“3414”肥料效應試驗,以期構建籽瓜種植的最佳土壤施肥模型。
2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由甘肅劉家峽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12%,由白銀虎豹磷肥廠生產),鉀肥為顆粒硫酸鉀(含K2O33%,選用山東魯豐鉀肥有限公司生產)。指示籽瓜品種為“林籽一號”。
2.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靖遠縣“籽瓜第一鄉”高灣鄉三場塬村,東經105°00′、北緯36°28′,為干旱山區氣候,海拔高度1838m,年平均氣溫6.8℃,晝夜溫差大,≥10℃有效積溫3216℃,無霜期172d,年降雨量220mm。年日照時間2700h。土壤類型為淡灰鈣土,肥力中等且均勻一致,耕層(25cm)土壤有機質值為10.2g /kg,水解氮為44 mg /kg,有效磷17.8 mg/ kg,有效鉀250 mg /kg[1],土壤pH值為8.12;試驗地為干旱砂田,無灌溉條件。
2.3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3414”完全設計方案,即氮、磷、鉀3個因素,4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1水平為2水平×0.5,2水平為當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3水平為2水平×1.5,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共14個處理,小區面積30m2(18.75m×1.6m),隨機區組排列,不設重復。區內土壤、地形等條件相對一致,小區東西南北四周設0.5m寬保護行,試驗因子水平及編碼見表1。
種植前準確稱取氮、磷、鉀肥,均勻撒入相應小區,用鐵鍬深翻施入。其中氮肥60%作基肥,其余40%作追肥。磷肥和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采用膜下播種,膜寬120cm,平鋪,總帶幅160cm,膜面100cm,空白60cm,行距40cm,株距70cm,播種密度為17850株/hm2。其它管理同大田,籽瓜成熟后按小區單收計算瓜籽產量。
3結果與分析
3.1產量
從表2可以看出,不施肥區(N0P0K0)折合后產量為678 kg/hm2,全肥區(N2P2K2)折合后產量為1515 kg/hm2,比不施肥區增產123.5%;缺氮區(N0P2K2)、缺磷區(N2P0K2)、缺鉀區(N2P2K0)的折合產量分別為1210 kg/hm2、1415 kg/hm2、1425 kg/hm2,較不施肥區(N0P0K0)分別增加78.5%、108.7%、110.2%。在14個處理中,以全肥區(N2P2K2)的產量最高。
3.2氮、磷、鉀肥料效應函數模式
肥料效應函數反映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數量關系[4]。根據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匯總系統》3414試驗分析模塊,對本試驗中氮、 磷、鉀肥三因素、 4個水平、 14 個處理下的施肥量與產量之間進行三元二次方2014年2月綠色參考文獻:
[1] 史瑞和.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2] 展爭艷,展成業,顧生芳.靖遠縣沿黃灌區馬鈴薯優化施肥方案[J].甘肅農業科技,2011(8):25~27.
[3] 范宏偉,巴蘭清,宋雄儒.民樂縣啤酒大麥配方施肥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0(12)22~24.
[4] 高照祥,馬常寶,杜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