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輝
摘要: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為試驗材料,比較了各年齡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差異。結果表明:不同年齡母竹對四方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均有顯著影響,以2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別達到 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選用2~3年生母竹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為最佳。
關鍵詞:四方竹;母竹年齡;成活率;出筍率;成竹率
中圖分類號:S75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0602
1引言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是近年來剛剛馴化栽培成功的高效珍稀新品種。該竹為地下莖單生竹型,桿高3~8m,其直徑1~4cm,莖桿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節略鼓出,散生細小根點如刺,加上竹桿通直不彎,亭亭玉立,人稱竹中君子,為觀賞竹中的上乘精品。該竹最有開發價值的地方還在于:四方竹筍期為當年8 月至次年1月,正是竹筍淡季,填補了該季無竹筍的空白[1];四方竹筍風味獨特,味道甘甜鮮美,是筍食中的上佳之品,在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四方竹筍是賓館、酒樓極其珍稀的一道菜肴,鮮筍帶殼每公斤售價達30元人民幣以上。四方竹當年種植當年出筍,造林成林快,已成為山區林農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四方竹培育過程中,未按其生物學特性進行栽培管理,普遍存在四方竹種植成活率低及出筍數、成竹數少等問題[2]。有關研究表明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產量存在一定影響[3]。竹林墾復、施肥經營措施對野生四方竹的出筍、成竹存在著明顯的促進作用[4,5]。有關繁殖方法的研究中提及一般使用1~2年生母竹進行造林為宜,但缺乏相關試驗數據作為支撐[6]。筆者在參閱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于2012年采用不同年齡母竹進行種植對比試驗,取得較好成效,現進行技術總結,旨在為四方竹種植提供參考。
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寧化縣安樂鄉馬家村鄉林場后山場,地處東經116°73′、北緯26°10′;海拔320m,坡度 19°~25° ;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17℃,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9℃,年降雨量1700~ 1900mm;土層厚度150cm以上,腐殖質含量較高,pH值 5.0~6.1 ,土壤疏松較濕潤。造林總面積4hm2,造林地為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林采伐跡地并保留部分闊葉樹母樹。
3試驗方法
3.1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分別采用1年生(處理1)、2年生(處理2)、3年生(處理3)、4年生母竹(處理4)進行四方竹種植對比試驗。根據地勢,在中、下坡共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大致面積0.2 hm2,各處理母竹50株,各區和處理間設置保護帶。于2012年1月上旬開始種植,母竹從安樂宏興苗木場四方竹圃地中挖取。造林地采取不煉山帶狀清理,挖定植穴(規格為0.6m×0.5m×0.4m),株行距2.0m×3.0m,種植密度1500株·hm-2;移栽母竹選擇粗細米徑1.0~1.5cm的竹子按來鞭長20cm、去鞭30cm切斷,留枝4~5盤。再將母竹連同竹鞭一起掘起。種植后進行劈草、擴鞭、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
3.2調查及統計分析
于2012年8月底進行四方竹種植成活率調查,2012年9月至11月底每隔10d進行一次出筍調查(寧化縣安樂鄉四方竹出筍期主要集中在國慶節前后,母竹當年種植成活后當年出筍),2013年3月中旬進行成竹數調查(四方竹筍是否成竹必須經過冬考驗)。生長指標計算方法:成活率(%)=各處理成活母竹數/50;出筍率(%)=各處理出筍母竹株數/各處理成活母竹株數;出筍成竹率(%)=各處理成竹數/各處理出筍數。試驗數據使用DPS v7.5進行統計分析。
4結果與分析
4.1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的影響
母竹年齡是影響種植成活率的關鍵因素。由種植對比試驗的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極顯著差異,而各區組間無顯著差異。2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最佳,高達91.5%。3年生母竹成活率為83.03%。1年生和4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保持在同樣的較低水平,各為71.7%和70.6%。這是因為2年生母竹基部芽目生活力旺盛,3年生次之,而1、4年生的生活力最弱。各處理的成活率及多種比較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4.2母竹年齡對四方竹出筍和成竹的影響
母竹年齡同樣是影響成活后栽培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相同的撫育措施下,以2年生、3年生母竹的出筍、成竹效果為佳。其中2年生出筍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27.97%、2.4%、35.57%;成竹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14.44%、4.87%、16.74%。這是由出筍前及出筍后竹筍所獲得的養分狀況所決定的,2年生母竹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故出筍、成竹率高。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顯著差異,各區組無顯著差異。而多重比較顯示2年生與3年生母竹的出筍率和成竹率無顯著差異(P<0.05)。
5結果與討論
不同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有著顯著影響。其中,以2年生母竹的各項栽培成效最佳,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分別達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較低。試驗表明,2年生母竹生長發育旺盛,營養狀況最佳,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指標最高,是今后四方竹的造林推廣、竹齡結構調整,以及低產林分撫育改造的首選齡組。
參考文獻:
[1]連華萍,林慶富,馬華明. 方竹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00(4):34~35.
[2]楊瑞仙. 四方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2(9):197~198.
[3]鄭麗華. 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生產力影響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3(12):5406~5407, 5409.
[4]劉饒,劉日林,季必浩,等. 經營措施與野生方竹生長關系初步研究[J]. 浙江林業科技,2005(6):20~23.
[5]王文意,鄭光明. 野生四方竹墾復改造技術[J]. 華東森林經理,2010(3):21~23.
[6]徐昌棠. 方竹的繁殖方法[J]. 竹子研究匯刊,1992(3):95~96.endprint
摘要: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為試驗材料,比較了各年齡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差異。結果表明:不同年齡母竹對四方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均有顯著影響,以2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別達到 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選用2~3年生母竹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為最佳。
關鍵詞:四方竹;母竹年齡;成活率;出筍率;成竹率
中圖分類號:S75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0602
1引言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是近年來剛剛馴化栽培成功的高效珍稀新品種。該竹為地下莖單生竹型,桿高3~8m,其直徑1~4cm,莖桿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節略鼓出,散生細小根點如刺,加上竹桿通直不彎,亭亭玉立,人稱竹中君子,為觀賞竹中的上乘精品。該竹最有開發價值的地方還在于:四方竹筍期為當年8 月至次年1月,正是竹筍淡季,填補了該季無竹筍的空白[1];四方竹筍風味獨特,味道甘甜鮮美,是筍食中的上佳之品,在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四方竹筍是賓館、酒樓極其珍稀的一道菜肴,鮮筍帶殼每公斤售價達30元人民幣以上。四方竹當年種植當年出筍,造林成林快,已成為山區林農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四方竹培育過程中,未按其生物學特性進行栽培管理,普遍存在四方竹種植成活率低及出筍數、成竹數少等問題[2]。有關研究表明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產量存在一定影響[3]。竹林墾復、施肥經營措施對野生四方竹的出筍、成竹存在著明顯的促進作用[4,5]。有關繁殖方法的研究中提及一般使用1~2年生母竹進行造林為宜,但缺乏相關試驗數據作為支撐[6]。筆者在參閱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于2012年采用不同年齡母竹進行種植對比試驗,取得較好成效,現進行技術總結,旨在為四方竹種植提供參考。
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寧化縣安樂鄉馬家村鄉林場后山場,地處東經116°73′、北緯26°10′;海拔320m,坡度 19°~25° ;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17℃,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9℃,年降雨量1700~ 1900mm;土層厚度150cm以上,腐殖質含量較高,pH值 5.0~6.1 ,土壤疏松較濕潤。造林總面積4hm2,造林地為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林采伐跡地并保留部分闊葉樹母樹。
3試驗方法
3.1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分別采用1年生(處理1)、2年生(處理2)、3年生(處理3)、4年生母竹(處理4)進行四方竹種植對比試驗。根據地勢,在中、下坡共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大致面積0.2 hm2,各處理母竹50株,各區和處理間設置保護帶。于2012年1月上旬開始種植,母竹從安樂宏興苗木場四方竹圃地中挖取。造林地采取不煉山帶狀清理,挖定植穴(規格為0.6m×0.5m×0.4m),株行距2.0m×3.0m,種植密度1500株·hm-2;移栽母竹選擇粗細米徑1.0~1.5cm的竹子按來鞭長20cm、去鞭30cm切斷,留枝4~5盤。再將母竹連同竹鞭一起掘起。種植后進行劈草、擴鞭、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
3.2調查及統計分析
于2012年8月底進行四方竹種植成活率調查,2012年9月至11月底每隔10d進行一次出筍調查(寧化縣安樂鄉四方竹出筍期主要集中在國慶節前后,母竹當年種植成活后當年出筍),2013年3月中旬進行成竹數調查(四方竹筍是否成竹必須經過冬考驗)。生長指標計算方法:成活率(%)=各處理成活母竹數/50;出筍率(%)=各處理出筍母竹株數/各處理成活母竹株數;出筍成竹率(%)=各處理成竹數/各處理出筍數。試驗數據使用DPS v7.5進行統計分析。
4結果與分析
4.1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的影響
母竹年齡是影響種植成活率的關鍵因素。由種植對比試驗的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極顯著差異,而各區組間無顯著差異。2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最佳,高達91.5%。3年生母竹成活率為83.03%。1年生和4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保持在同樣的較低水平,各為71.7%和70.6%。這是因為2年生母竹基部芽目生活力旺盛,3年生次之,而1、4年生的生活力最弱。各處理的成活率及多種比較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4.2母竹年齡對四方竹出筍和成竹的影響
母竹年齡同樣是影響成活后栽培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相同的撫育措施下,以2年生、3年生母竹的出筍、成竹效果為佳。其中2年生出筍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27.97%、2.4%、35.57%;成竹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14.44%、4.87%、16.74%。這是由出筍前及出筍后竹筍所獲得的養分狀況所決定的,2年生母竹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故出筍、成竹率高。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顯著差異,各區組無顯著差異。而多重比較顯示2年生與3年生母竹的出筍率和成竹率無顯著差異(P<0.05)。
5結果與討論
不同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有著顯著影響。其中,以2年生母竹的各項栽培成效最佳,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分別達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較低。試驗表明,2年生母竹生長發育旺盛,營養狀況最佳,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指標最高,是今后四方竹的造林推廣、竹齡結構調整,以及低產林分撫育改造的首選齡組。
參考文獻:
[1]連華萍,林慶富,馬華明. 方竹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00(4):34~35.
[2]楊瑞仙. 四方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2(9):197~198.
[3]鄭麗華. 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生產力影響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3(12):5406~5407, 5409.
[4]劉饒,劉日林,季必浩,等. 經營措施與野生方竹生長關系初步研究[J]. 浙江林業科技,2005(6):20~23.
[5]王文意,鄭光明. 野生四方竹墾復改造技術[J]. 華東森林經理,2010(3):21~23.
[6]徐昌棠. 方竹的繁殖方法[J]. 竹子研究匯刊,1992(3):95~96.endprint
摘要:以1~4年生的四方竹母竹為試驗材料,比較了各年齡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差異。結果表明:不同年齡母竹對四方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均有顯著影響,以2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高,分別達到 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最低。因此,四方竹的造林選用2~3年生母竹為宜,其中以2年生母竹為最佳。
關鍵詞:四方竹;母竹年齡;成活率;出筍率;成竹率
中圖分類號:S759.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0602
1引言
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Fenzi))是近年來剛剛馴化栽培成功的高效珍稀新品種。該竹為地下莖單生竹型,桿高3~8m,其直徑1~4cm,莖桿四方形或近四方形,竹節略鼓出,散生細小根點如刺,加上竹桿通直不彎,亭亭玉立,人稱竹中君子,為觀賞竹中的上乘精品。該竹最有開發價值的地方還在于:四方竹筍期為當年8 月至次年1月,正是竹筍淡季,填補了該季無竹筍的空白[1];四方竹筍風味獨特,味道甘甜鮮美,是筍食中的上佳之品,在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四方竹筍是賓館、酒樓極其珍稀的一道菜肴,鮮筍帶殼每公斤售價達30元人民幣以上。四方竹當年種植當年出筍,造林成林快,已成為山區林農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四方竹培育過程中,未按其生物學特性進行栽培管理,普遍存在四方竹種植成活率低及出筍數、成竹數少等問題[2]。有關研究表明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產量存在一定影響[3]。竹林墾復、施肥經營措施對野生四方竹的出筍、成竹存在著明顯的促進作用[4,5]。有關繁殖方法的研究中提及一般使用1~2年生母竹進行造林為宜,但缺乏相關試驗數據作為支撐[6]。筆者在參閱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于2012年采用不同年齡母竹進行種植對比試驗,取得較好成效,現進行技術總結,旨在為四方竹種植提供參考。
2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寧化縣安樂鄉馬家村鄉林場后山場,地處東經116°73′、北緯26°10′;海拔320m,坡度 19°~25° ;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17℃,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9℃,年降雨量1700~ 1900mm;土層厚度150cm以上,腐殖質含量較高,pH值 5.0~6.1 ,土壤疏松較濕潤。造林總面積4hm2,造林地為杉木與闊葉樹混交林采伐跡地并保留部分闊葉樹母樹。
3試驗方法
3.1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試驗設計,分別采用1年生(處理1)、2年生(處理2)、3年生(處理3)、4年生母竹(處理4)進行四方竹種植對比試驗。根據地勢,在中、下坡共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大致面積0.2 hm2,各處理母竹50株,各區和處理間設置保護帶。于2012年1月上旬開始種植,母竹從安樂宏興苗木場四方竹圃地中挖取。造林地采取不煉山帶狀清理,挖定植穴(規格為0.6m×0.5m×0.4m),株行距2.0m×3.0m,種植密度1500株·hm-2;移栽母竹選擇粗細米徑1.0~1.5cm的竹子按來鞭長20cm、去鞭30cm切斷,留枝4~5盤。再將母竹連同竹鞭一起掘起。種植后進行劈草、擴鞭、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
3.2調查及統計分析
于2012年8月底進行四方竹種植成活率調查,2012年9月至11月底每隔10d進行一次出筍調查(寧化縣安樂鄉四方竹出筍期主要集中在國慶節前后,母竹當年種植成活后當年出筍),2013年3月中旬進行成竹數調查(四方竹筍是否成竹必須經過冬考驗)。生長指標計算方法:成活率(%)=各處理成活母竹數/50;出筍率(%)=各處理出筍母竹株數/各處理成活母竹株數;出筍成竹率(%)=各處理成竹數/各處理出筍數。試驗數據使用DPS v7.5進行統計分析。
4結果與分析
4.1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的影響
母竹年齡是影響種植成活率的關鍵因素。由種植對比試驗的調查數據,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極顯著差異,而各區組間無顯著差異。2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最佳,高達91.5%。3年生母竹成活率為83.03%。1年生和4年生母竹種植成活率保持在同樣的較低水平,各為71.7%和70.6%。這是因為2年生母竹基部芽目生活力旺盛,3年生次之,而1、4年生的生活力最弱。各處理的成活率及多種比較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4.2母竹年齡對四方竹出筍和成竹的影響
母竹年齡同樣是影響成活后栽培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相同的撫育措施下,以2年生、3年生母竹的出筍、成竹效果為佳。其中2年生出筍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27.97%、2.4%、35.57%;成竹率分別比1年生、3年生、4年生母竹高出14.44%、4.87%、16.74%。這是由出筍前及出筍后竹筍所獲得的養分狀況所決定的,2年生母竹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故出筍、成竹率高。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各處理間(不同母竹年齡)存在顯著差異,各區組無顯著差異。而多重比較顯示2年生與3年生母竹的出筍率和成竹率無顯著差異(P<0.05)。
5結果與討論
不同母竹年齡對四方竹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有著顯著影響。其中,以2年生母竹的各項栽培成效最佳,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分別達到91.50%、87.40%、82.57%;3年生母竹略低;1年生和4年生母竹的種植成活率及出筍率、成竹率較低。試驗表明,2年生母竹生長發育旺盛,營養狀況最佳,種植成活率、出筍率和成竹率指標最高,是今后四方竹的造林推廣、竹齡結構調整,以及低產林分撫育改造的首選齡組。
參考文獻:
[1]連華萍,林慶富,馬華明. 方竹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00(4):34~35.
[2]楊瑞仙. 四方竹低產林改造技術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2(9):197~198.
[3]鄭麗華. 不同立地因子對四方竹生產力影響的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3(12):5406~5407, 5409.
[4]劉饒,劉日林,季必浩,等. 經營措施與野生方竹生長關系初步研究[J]. 浙江林業科技,2005(6):20~23.
[5]王文意,鄭光明. 野生四方竹墾復改造技術[J]. 華東森林經理,2010(3):21~23.
[6]徐昌棠. 方竹的繁殖方法[J]. 竹子研究匯刊,1992(3):95~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