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益開 董大穎
摘要:以維西塔城鎮托落頂社區保護地開展滇金絲猴為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為例,從發展社區生計、促進社區參與保護行動、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等三個方面論述了社區在森林資源利用上出現的沖突。
關鍵詞:滇金絲猴保護地;森林資源利用;沖突
中圖分類號:Q959.8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2603
1滇金絲猴保護現狀
滇金絲猴(Rhinopithecus bieti)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世界上最瀕危的25種靈長類之一。目前,全國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共有15群約3000只,除西藏芒康縣有3群約400只外,其它種群均分布于云南省。多年來,在各級林業部門努力下,現有滇金絲猴的棲息地多已建立保護區。同時,通過加強巡護、監測、管理和科學研究,在種群數量恢復和棲息地改善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保護區周邊人口增加,致使部分滇金絲猴的有效棲息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和片斷化,給該物種的生存繁衍造成一定影響。
雖說在滇金絲猴棲息地內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物種和棲息地保護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滇西北自然資源開發力度加大以及人口的劇增,滇金絲猴棲息地內人為干擾活動較為嚴重,并存在偷獵行為。由于歷史原因,滇金絲猴棲息地內放牧、采礦、薪柴和建房用材采伐等人為干擾活動較為突出;并且,當地居住的少數民族均有傳統狩獵習慣,下扣子、裝鐵鋏、挖陷阱等狩獵行為還時有發生。放牧、采礦等人為干擾活動造成了滇金絲猴棲息地破壞和片斷化,影響著滇金絲猴保護,而偷獵行為則直接威脅到滇金絲猴的生存。因此說,人為干擾活動是滇金絲猴保護面臨的一個重要威脅因素。
目前,云南省分布的滇金絲猴均生活在孤島狀的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或在保護區外形成孤立的種群。種群間相距較遠而且彼此隔離,即使在同一自然保護區內,棲息地片斷化亦較為明顯。造成棲息地片斷化的主要因素是村莊、農田以及牧場和采礦等造成的棲息地破壞后所形成的森林片斷化。棲息地片斷化現象進而可造成種群發生近親交配,從而導致遺傳多樣性喪失而產生近交衰退。
從保護現狀可以看出,目前滇金絲猴保護管理體系還不完善。蘭坪云嶺自然保護區屬于林業局的二級局,麗江老君山國家公園則還未建立科研科和保護科;并且,部分猴群棲息地還未完全劃入保護地加以保護管理。因此,應逐步完善滇金絲猴保護體系建設,理順管理體系,指定專職人員對滇金絲猴進行保護管理。
2社區保護地管理體系
除自然保護區外,還有一種保護地類型是社區保護地。IUCN將社區保護地定義為“自然或經過人為改變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價值、文化價值與生態服務功能,并被當地社區和原住民通過傳統習俗或其它有效方式自發保護的生態系統”。社區保護地基于群眾自發采取的保護行動,區別于國家通過公共財政支持并管理的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系保護地外部推動的保護,而社區保護地是保護地內老百姓內部推動的保護。
3森林資源利用沖突現狀
托落頂社區位于維西塔城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周邊,是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滇西北地區大力推動的若干個滇金絲猴社區保護地之一。
托落頂社區以藏族為主,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傳統的生計多以采集、放牧、作物種植等較為依賴森林資源的方式為主。國家公園建立以來,森林資源的限制利用給社區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影響。本文基于參與式GIS(PGIS)研究方法,對托落頂社區生計現狀及保護目標滇金絲猴猴群(以下簡稱猴群)生境現狀進行分析,展示目前沖突狀況。
空間數據的收集采用參與式方法,以社區居民為目標收集生計分布現狀,以巡護員為目標收集猴群生境現狀。參與式GIS方法的應用,不僅大大減輕了傳統空間數據收集的工作量,而且調動了社區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在直觀展示社區生計與猴群分布現狀的情況下讓社區更加了解自身生產生活與猴群的關系,宣傳保護猴群也就是保護自身周邊環境的觀念。
空間數據收集后,以Google Earth為軟件平臺進行展示分析。
3.1猴群生境與放牧活動沖突
托落頂社區放牧活動范圍如圖1中A所示,該地區牧場主要分為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其中夏季牧場較為偏遠,冬季牧場離社區較近。
通過圖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夏季牧場與猴群生境有明顯交集,夏季牧場對猴群生境的影響較大,而巡護線路目前還沒有涉及到這一塊區域。所以在托落頂社區,放牧活動與猴群生境的沖突較為明顯。
3.2猴群生境與采集活動沖突
托落頂社區放牧活動范圍如圖2中A、B及C所示,該地區采集地主要分為松茸采集地和羊肚菌采集地,其中羊肚菌采集地離社區較近且相對集中,松茸采集地主要為兩塊。
通過圖2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各個采集地與猴群生境均無明顯交集,其中羊肚菌采集地在巡護隊監管之下,而松茸采集地還沒有得到覆蓋。從空間上我們無法明確指出采集活動與猴群生境之間的直接沖突,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托落頂社區的松茸采集地有向外擴散的趨勢,對資源的過分利用必然會對環境帶來一定負面影響,所以即使現在采集活動與猴群生境之間不產生直接沖突,我們也應該重視采集地的發展趨勢,合理引導社區發展可持續采集。
3.3猴群生境與作物種植沖突
托落頂社區作物種植范圍如圖3中A所示,該地區耕地主要分布在社區周邊。
通過圖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耕地與猴群生境無明顯交集,空間上滇金絲猴群生境與作物種植不產生直接沖突。并且在該社區,已經有一部分耕地實現了退耕還林,如圖3中B部分所示。
目前來看,托落頂社區耕地對猴群生境影響較小。但根據實地調查,該地區作物種植主要以糧食為主,生產單一,社區居民大多較為貧困。在這一背景下,引導社區種植一定量的經濟作物改善收入,對緩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endprint
3.4猴群生境總體現狀
圖4反應了托落頂社區生計活動范圍及猴群生境范圍的總體現狀。可以看出猴群的活動范圍主要為A、B、C3個部分,海拔較高,最近的邊界距離社區只相隔兩座山梁。生計活動的分布較為廣泛,除耕地外,采集、放牧等活動與社區均有一定距離。目前社區巡護包含了一部分猴群活動范圍,但是主要工作還是以生計監測為主。
4沖突分析及建議
通過參與式GIS的空間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由于社區在地理位置上緊靠保護目標的活動地域,社區的生產生活往往會和其活動范圍產生重疊,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人為干擾。這種人為干擾存在空間上的客觀性,即社區與保護目標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因此,除非將社區整體搬遷,這種人為干擾幾乎無法避免。而這一假設的前提幾乎無法實現,所以緩解社區生產生活對保護目標生境帶來的人為干擾就成為社區保護地工作的重點。
就現狀而言,社區生計方式中,對保護目標生境產生主要影響的是放牧,其次是采集。這兩項森林資源利用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保護目標的活動范圍。如放牧中狗的使用,會對滇金絲猴的生活習性產生巨大影響。另外,林下產品價格的不斷升高,也促進社區進一步開拓采集地以滿足自身發展及市場需求。這樣長期以往,社區與保護目標之間的沖突必然會日益激化。大量實踐證明,以犧牲當地人發展機會為代價的保護行動由于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往往以失敗告終。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引入社區的力量不可或缺。保護的前提是發展,只有重視社區的發展權益,幫助社區提高經濟收入,才能給予社區參與保護的物質保障,才是可持續的社區保護模式。基于這樣的觀念,社區保護地的工作重點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社區生計。發展社區生計,可以根據社區發展現狀、周邊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制定符合社區現狀的生計發展模式。在托落頂社區曾經推廣過青刺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但是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這可能就是因為托落頂獨特的氣候環境所造成。生計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因地制宜應該是生計發展的核心理念。
(2) 促進社區參與保護行動。由于地域范圍的緊密性,社區對滇金絲猴活動范圍的了解程度、森林資源的分布狀況均有著先天的優勢。如何發揮社區的優勢,促進社區參與到保護行動中,是社區保護地成功的關鍵。目前,社區參與的保護行動有很多,如宣傳教育、替代能源等,社區巡護作為兼顧保護與發展兩方面因素的社區行動,在保護中起到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建立于對社區資源利用沖突深度了解基礎上的社區巡護,既能有效保護猴群生境,也是社區生計管理和提高的有效機制,值得在我國國家公園社區保護地推廣示范。
(3)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保護與發展矛盾的緩解,離不開對發展和保護的充分認識,目前在社區保護地,還很少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社區的情況不能在第一時間反應到相關研究機構,這對構建科學的保護行動帶來了一定阻礙。參與式GIS等新興方法的運用,可以大大緩解這一困境。參與式GIS方法應用簡單,準入門欄不高,但是可以有效提取社區的經驗數據等傳統方法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在調查過程中可加深社區對周邊環境的了解,引導社區對保護行動的重視,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葵,吳文春.滇金絲猴社區保護地項目基線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CRDS),大自然保護協會(TNC):2012-07-10.
[2]謝屹.溫亞利.淺談參與式發展理論在自然保護中的運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81~83.
[3]屈樹業.社區林業評估在農村林業發展項目中的應用[J].林業經濟,1999(1).
[4]郭輝軍.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與就地保護[J].云南植物研究,2000(增刊).endprint
3.4猴群生境總體現狀
圖4反應了托落頂社區生計活動范圍及猴群生境范圍的總體現狀。可以看出猴群的活動范圍主要為A、B、C3個部分,海拔較高,最近的邊界距離社區只相隔兩座山梁。生計活動的分布較為廣泛,除耕地外,采集、放牧等活動與社區均有一定距離。目前社區巡護包含了一部分猴群活動范圍,但是主要工作還是以生計監測為主。
4沖突分析及建議
通過參與式GIS的空間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由于社區在地理位置上緊靠保護目標的活動地域,社區的生產生活往往會和其活動范圍產生重疊,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人為干擾。這種人為干擾存在空間上的客觀性,即社區與保護目標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因此,除非將社區整體搬遷,這種人為干擾幾乎無法避免。而這一假設的前提幾乎無法實現,所以緩解社區生產生活對保護目標生境帶來的人為干擾就成為社區保護地工作的重點。
就現狀而言,社區生計方式中,對保護目標生境產生主要影響的是放牧,其次是采集。這兩項森林資源利用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保護目標的活動范圍。如放牧中狗的使用,會對滇金絲猴的生活習性產生巨大影響。另外,林下產品價格的不斷升高,也促進社區進一步開拓采集地以滿足自身發展及市場需求。這樣長期以往,社區與保護目標之間的沖突必然會日益激化。大量實踐證明,以犧牲當地人發展機會為代價的保護行動由于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往往以失敗告終。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引入社區的力量不可或缺。保護的前提是發展,只有重視社區的發展權益,幫助社區提高經濟收入,才能給予社區參與保護的物質保障,才是可持續的社區保護模式。基于這樣的觀念,社區保護地的工作重點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社區生計。發展社區生計,可以根據社區發展現狀、周邊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制定符合社區現狀的生計發展模式。在托落頂社區曾經推廣過青刺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但是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這可能就是因為托落頂獨特的氣候環境所造成。生計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因地制宜應該是生計發展的核心理念。
(2) 促進社區參與保護行動。由于地域范圍的緊密性,社區對滇金絲猴活動范圍的了解程度、森林資源的分布狀況均有著先天的優勢。如何發揮社區的優勢,促進社區參與到保護行動中,是社區保護地成功的關鍵。目前,社區參與的保護行動有很多,如宣傳教育、替代能源等,社區巡護作為兼顧保護與發展兩方面因素的社區行動,在保護中起到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建立于對社區資源利用沖突深度了解基礎上的社區巡護,既能有效保護猴群生境,也是社區生計管理和提高的有效機制,值得在我國國家公園社區保護地推廣示范。
(3)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保護與發展矛盾的緩解,離不開對發展和保護的充分認識,目前在社區保護地,還很少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社區的情況不能在第一時間反應到相關研究機構,這對構建科學的保護行動帶來了一定阻礙。參與式GIS等新興方法的運用,可以大大緩解這一困境。參與式GIS方法應用簡單,準入門欄不高,但是可以有效提取社區的經驗數據等傳統方法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在調查過程中可加深社區對周邊環境的了解,引導社區對保護行動的重視,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葵,吳文春.滇金絲猴社區保護地項目基線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CRDS),大自然保護協會(TNC):2012-07-10.
[2]謝屹.溫亞利.淺談參與式發展理論在自然保護中的運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81~83.
[3]屈樹業.社區林業評估在農村林業發展項目中的應用[J].林業經濟,1999(1).
[4]郭輝軍.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與就地保護[J].云南植物研究,2000(增刊).endprint
3.4猴群生境總體現狀
圖4反應了托落頂社區生計活動范圍及猴群生境范圍的總體現狀。可以看出猴群的活動范圍主要為A、B、C3個部分,海拔較高,最近的邊界距離社區只相隔兩座山梁。生計活動的分布較為廣泛,除耕地外,采集、放牧等活動與社區均有一定距離。目前社區巡護包含了一部分猴群活動范圍,但是主要工作還是以生計監測為主。
4沖突分析及建議
通過參與式GIS的空間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由于社區在地理位置上緊靠保護目標的活動地域,社區的生產生活往往會和其活動范圍產生重疊,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人為干擾。這種人為干擾存在空間上的客觀性,即社區與保護目標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因此,除非將社區整體搬遷,這種人為干擾幾乎無法避免。而這一假設的前提幾乎無法實現,所以緩解社區生產生活對保護目標生境帶來的人為干擾就成為社區保護地工作的重點。
就現狀而言,社區生計方式中,對保護目標生境產生主要影響的是放牧,其次是采集。這兩項森林資源利用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保護目標的活動范圍。如放牧中狗的使用,會對滇金絲猴的生活習性產生巨大影響。另外,林下產品價格的不斷升高,也促進社區進一步開拓采集地以滿足自身發展及市場需求。這樣長期以往,社區與保護目標之間的沖突必然會日益激化。大量實踐證明,以犧牲當地人發展機會為代價的保護行動由于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往往以失敗告終。所以為了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引入社區的力量不可或缺。保護的前提是發展,只有重視社區的發展權益,幫助社區提高經濟收入,才能給予社區參與保護的物質保障,才是可持續的社區保護模式。基于這樣的觀念,社區保護地的工作重點應該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社區生計。發展社區生計,可以根據社區發展現狀、周邊自然環境條件等因素,制定符合社區現狀的生計發展模式。在托落頂社區曾經推廣過青刺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但是沒有取得良好的成效,這可能就是因為托落頂獨特的氣候環境所造成。生計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因地制宜應該是生計發展的核心理念。
(2) 促進社區參與保護行動。由于地域范圍的緊密性,社區對滇金絲猴活動范圍的了解程度、森林資源的分布狀況均有著先天的優勢。如何發揮社區的優勢,促進社區參與到保護行動中,是社區保護地成功的關鍵。目前,社區參與的保護行動有很多,如宣傳教育、替代能源等,社區巡護作為兼顧保護與發展兩方面因素的社區行動,在保護中起到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建立于對社區資源利用沖突深度了解基礎上的社區巡護,既能有效保護猴群生境,也是社區生計管理和提高的有效機制,值得在我國國家公園社區保護地推廣示范。
(3)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保護與發展矛盾的緩解,離不開對發展和保護的充分認識,目前在社區保護地,還很少建立有效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社區的情況不能在第一時間反應到相關研究機構,這對構建科學的保護行動帶來了一定阻礙。參與式GIS等新興方法的運用,可以大大緩解這一困境。參與式GIS方法應用簡單,準入門欄不高,但是可以有效提取社區的經驗數據等傳統方法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在調查過程中可加深社區對周邊環境的了解,引導社區對保護行動的重視,為保護工作科學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葵,吳文春.滇金絲猴社區保護地項目基線調查報告[R].昆明:云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CRDS),大自然保護協會(TNC):2012-07-10.
[2]謝屹.溫亞利.淺談參與式發展理論在自然保護中的運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6):81~83.
[3]屈樹業.社區林業評估在農村林業發展項目中的應用[J].林業經濟,1999(1).
[4]郭輝軍.農業生物多樣性評價與就地保護[J].云南植物研究,2000(增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