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忠和 周加全 鐘萬榮 李興發
摘要:從不斷完善思路與推進科學發展、加強組織領導與形成工作合力、堅持因地制宜與實施綜合治理、重視科技支撐與提高建設水平等方面總結了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措施,以期為該縣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經濟;完善思路;組織引導;因地制宜;科技支撐;浙江景寧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13502
1引言
林業生態經濟是以合理利用林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林業生產的一種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林業生態經濟就是以景寧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生產高品質的綠色生態林產品為重點,以傳統林耕文化、現代管理手段、科技成果為支撐,以產品分級精選包裝為重要環節,以現代流通業態為載體,是面向城鄉居民品質消費的現代林業產業形態,是推進景寧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有益探索。
以景寧林業生態經濟引領生態林業發展,一是大勢所趨,與國內外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宗旨相一致。景寧立足生態優勢發展林產品,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化,進入生態林業階段。二是競爭驅動,是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現實選擇和歷史承當。發展景寧林業生態經濟就是將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內化為景寧林業生態經濟林產品的競爭力和溢價載體,提升林產品附加值,提高景寧林業的競爭力。三是主體促動,林農需要以生態精品林業發展為主渠道求增收。作為林農最主要來源的家庭經營性收入,迫切需要通過發展,深入挖掘林業內部增收潛力,提升產品品質,延長產業鏈,促進林農增收。
景寧林業生態經濟引領現代林業發展確定三大戰略定位:一是全面打造浙江生態精品林業之都,通過創新驅動、特質競爭,使景寧成為浙江生態精品林產品的生產中心、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二是全面建設秀山景寧大森林,以生態優勢將景寧打造成為浙江林業休閑養生基地。三是弘揚“三林”文化,以林業多功能、多目標的開發利用,促進林農增收從資源型收益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全面建立環境友好、社會有益、經濟可行的林業發展新模式。
2資源情況
2.1林地資源情況
景寧是浙江省的重點林區縣,全縣林業用地242.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01%,其中有林地225.47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3.01%;全縣活立木蓄積量761.46萬m3,森林覆蓋率達77.9%。全縣重點生態公益林129.2萬畝,商品林面積 113萬畝。
2.2氣候資源情況
景寧縣地處中亞熱帶的浙西南山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1℃;年平均降雨量為1267mm,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夏季多梅雨和臺風,秋季多干旱;年無霜期為196~241d,平均日照時數為1728.5h,為全省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常有暴雨、冰雹、大風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災害性天氣出現。
2.3土壤資源情況
景寧縣土壤主要是由凝灰巖、花崗巖等酸性巖風化發育而成,土壤砂礫性強,土層淺薄,普遍偏酸。土壤類型有4個土類、10個亞類、27個土屬、52個土種,以紅壤土、黃壤土和水稻土為主,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98.68%,潮土僅占1.32%。紅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44.65%,以黃紅壤亞類為主;黃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800m以上的中高山區,占42.21%,以黃壤亞類為主;水稻土分布在各沿溪谷地及不同海拔的山坡梯地上,占11.82%;潮土分布于小溪兩岸灘地,主要由近地溪流洪、沖積物發育而成。
3取得成果
近年來,景寧畬族自治縣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為主題,全面落實“建設綠色屏障、增強富民能力、繼續走在前列”的全省林業發展目標,深入實施麗水市的“綠色崛起、科學跨越”總體戰略,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縣、產業富縣、文化名縣”三縣并舉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新山區建設,以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為林區發展目標,著力發展具有明顯區域優勢“毛竹、香榧、油茶”的林業主導特色產業,隨著林業建設的穩步推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逐步顯現。2012年,林業總產值201484萬元,其中一產61028萬元,二產60073萬元,三產80383萬元。據數據分析2012年景寧農村居民人均林業純收入為4939元,增加了629元,增長了14.6%,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9%,林業增收對農民收入增長為65%。
4采取的主要措施
4.1不斷完善思路,推進科學發展
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將其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舉措,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突出位置,團結帶領全縣各級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發揚畬鄉景寧精神和“三苦”作風,三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抓建設,實現了景寧畬族自治縣生態建設的大發展、快發展。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林業產業從低效低質向高新優質型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高效增值型轉變;從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加快推進了該縣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
4.2加強組織引導,形成工作合力
舉全民之力,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景寧是該縣林業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
把林業建設納入年終綜合考核,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部門包村、鄉鎮干部包點的目標管理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每年春季,縣直部門、單位進行義務整地、植樹造林。領導以身作則,群眾廣泛參與,全民動手,齊抓共建。同時搶抓畬族自治縣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多方支持,不斷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促進全縣林業建設可持續性健康快速發展。
4.3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立體開發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空間,發展林藥、林菌、林糧、林菜等林下種植業及養雞、養羊、養牛等養殖業,使現有林地立體升值、生財,形成立體復合生產經營模式,增加林地以及森林環境的生產力和利用率,為社會提供創業、就業空間,提高林業綜合效益。endprint
4.4重視科技支撐,提高建設水平
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推行科技承包和目標管理責任制,促進技術與生產的有效對結。在林業建設過程中,堅持封造并舉,宜喬則喬,宜經濟林則經濟林,宜灌則灌,喬、經濟林、灌相結合。積極推廣塊狀、容器苗等整地、容器苗、一級苗等技術,有效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生長量,逐步形成中部香榧毛竹、竹木加工區,東南毛竹香榧、森林旅游觀光區,西南用材林、油茶藥材發展區,東北油茶、觀光旅游區等林業生產格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全縣上下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大徑材杉木基地、大經濟林(香榧)、大毛竹園區為藍圖,培育壯大林果產業,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成果,著力推動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轉變,努力開創全縣林業建設新局面。
4.4.1強化基地,建設優質用材林基地
景寧地勢開闊,陽光充足,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通過實地勘查,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全縣用材林 76萬畝,蓄積量258萬m3,確定培育大徑材杉木基地,到2020年,培育優質用材林基地30萬畝,其中:珍貴樹種3萬畝,大徑材基地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22萬畝,通過不同撫育方式如透光伐、定株撫育、衛生伐、生長伐、生態疏伐、景觀疏伐、人工修枝、割灌除草等,針對情況復雜、單一撫育方式無法達到撫育目的的林分,應當實行撫育方式的配套組合,采取綜合撫育措施,培育健康穩定的森林。
4.4.2突出特色,培育發展林果業
樹立經營的理念,制定林果業發展規劃,堅持新建與改造同步、設施與栽植搭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點與面結合的原則,按照流域生態經濟溝、庭院經濟、設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4種模式,大力發展以香榧、油茶為主的特色林果業,農民人均林果純收入達到1200元以上。
4.4.3立足實際,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
把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作為解放林業生產力、推進林業建設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完善工作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建立縣委、縣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鄉鎮(街道)上下聯動,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深化政策宣傳,發揮主體作用,組織群眾成立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小組,以村為單位,對集體林進行勘界、評估、確權,對能夠確權到戶的集體林地全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努力實現生態受保護、群眾得實惠的林權制度改革目標。
4.4.4注重實效,提升生態建設成果
以建設生態型新農村為目標,深入實施“十二·五”規劃生態提升工程,加快生態優美鄉鎮(街道)、生態村和生態戶創建步伐,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繼續開展造林質量回頭看活動,強化撫育管護,抓好修復完善。進一步加大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揮林地效益最大化,決定不移地實施封山政策,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嚴打破壞森林資源力度,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鞏固提升生態建設成果,為實現景寧畬族自治縣生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金先來.林業生態工程\[J\].現代農業科技,2006(5):26~27.
\[2\] 郭守繁. 林業生態工程基本原理及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8):33~34.
\[3\] 張天祿.林改促產業培育大發展——寧夏彭陽縣狠抓生態經濟型林業見成效\[J\].國土綠化,2011(2):31.
\[4\] 張建勇,中寶卿. 林業生態經濟補償機制的探討\[J\].河北林業科技,2009(2):26~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