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譚瑞山 王星運
摘要:對遍布湖北省內100多個可能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變電站、輸電線路進行了野外調查,歸納出影響湖北電網安全運營的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質災害的成因,給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對湖北電網的安全運營提供依據。
關鍵詞:湖北電網;地質災害調查;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TU1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22003
1引言
隨著湖北省電網建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輸電線路、變電站場址位于山區、山嶺重丘區等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省內地質條件復雜、降雨豐沛、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等因素,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災情重,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本文針對遍布湖北省內100多個可能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變電站、輸電線路進行野外調查,并進行地質災害評價,總結出湖北省110kV以上輸電線路、變電站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和主要類型,針對地質災害的類型給出相應的治理措施[1,2]。
2影響湖北電網運營地質災害調查
本文對湖北省110kV以上正在運營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工程進行調查,調查范圍遍及湖北省十堰市、恩施州、襄陽市、荊門市、黃石市以及咸寧等各個區域共100多個可能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工程,主要從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特征兩個方面進行歸納。
2.1地質災害類型
湖北省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沉陷)等突發型地質災害,水土流失、膨脹土脹縮變形、軟土壓縮變形、滲透變形等緩變型地質災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括巖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沉陷)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破壞性最強。圖1~4為湖北電網地質災害典型照片。
圖1黃石冶鋼220kV變電站滑坡圖2恩施芭蕉鄉220kV變電站滑坡圖3500kV恩水線塔基巖溶塌陷圖4黃石向家灣220kV變電站地面塌陷2.2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鄂西、 鄂西南、鄂西北和鄂東南地區,其中以恩施、十堰、襄陽、黃石、宜昌電網地質災害點較多,呈現地質災害種類多、治理難等特點,大致分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地面塌陷和特殊性巖土等。本次統計依據湖北省104個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工程調查數據,其中黃石市22個、十堰市16個、宜昌市19個、恩施州9個、襄陽市38個。潛在地質災害類型中,滑坡、崩塌及擋墻失穩、垮塌所占比例最大,約為71%。各個地區調查潛在地質災害情況詳見表1和圖5,分析表1、圖5可以得出,湖北地區電網潛在地質災害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宜昌市,高達68%,其次為恩施67%、黃石45%、十堰44%、襄陽3%。
經調查,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恩施屯堡滑坡段;清江隔河巖水庫區滑坡段;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鶴峰下坪滑坡段;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巖溶塌陷、泥石流段;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羅田平湖滑坡段;鄂西北中低山神農架山區;鄂西北長江與清江分水嶺崩塌滑坡塌陷段。
3湖北電網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3.1潛在滑坡、崩塌成因分析
潛在滑坡很少是由于單一原因引起的,通過本次區域調查,發現該區域滑坡主要由三個主導因素造成:①主要受地形、巖性和構造等地質環境因素起主控作用;②主要受大氣降雨和地下水徑流的變化等水文氣象條件的強烈變化引起的;③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例如坡腳開挖和植被的破壞等,特別是施工期間未按設計要求開挖順序施工,極易造成坡體應力變化引發失穩。
3.2擋墻失穩、垮塌成因分析
通過調查得出,擋墻失穩、垮塌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①基礎埋置過淺、基底承載力不足或者偏心距過大等原因造成局部下沉,引起擋土墻拉裂。②擋土墻墻后排水不良,排水孔失效。墻背填土含水量增加,產生附加的靜水壓力,加大了墻背所受的主動土壓力,使墻身喪失穩定。③施工質量問題。擋土墻砌石擠漿不夠密實、回填土不符合要求、壓實不足等,都會造成墻身剪切破壞、外凸變形、勾縫脫落、石塊松動等病害。④養護不及時。當病害發生初期,未認真檢查,及時進行養護、修補,導致后期嚴重病害的產生,勾縫脫落、表面破損、擋土墻開裂等。
3.3地面塌陷、沉降成因分析
地面塌陷主要是巖溶塌陷引起,其成因主要有:①受大氣降雨和地下水等水文條件強烈變化的影響;②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引起應力和地下水條件變化。地面沉降主要成因是場所施工過程中,壓實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后期施工后沉降引起圍墻等構筑物產生拉裂縫。
3.4地面開裂、地基失穩成因分析
膨脹土地基受季節氣候影響產生脹縮變形,使建筑物上下反復升降,造成開裂破壞。在大旱或久旱后頻雨等特殊氣候條件下,膨脹土的收縮性明顯,容易引起建筑物較大的變形幅度,導致地基失穩。丘陵地帶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兼之膨脹土土體中裂隙發育,除脹縮變形外,在鄰近臨空面地段還有可能出現局部剪切變形,表現為輕型房屋的長期下沉、錯落以及產生淺層滑動等現象。
4湖北電網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4.1滑坡防治措施
電網工程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滑坡土層的不均勻性,并在施工過程中做好基礎處理和防護排水措施,防止變電站和塔基產生的不均勻沉降。結合滑坡的性質和成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常用的防治措施如下[3]。
(1)削方減載。削方減載主要是消減推動滑坡產生的物質和增加阻止滑坡產生的物質,即通常所謂的“砍頭壓腳”,或減緩邊坡的總坡度,通稱為削方減載。整治效果則主要取決于消減和堆填的位置是否得當,其使用受到場地條件、坡體巖性的限制較明顯,如削方減載措施一般僅適用于推移式滑坡。endprint
(2)全方位排水。地表排水工程,常以截水溝、排水溝等形式出現。地下排水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壓力,增加有效正應力從而提高抗滑力,尤其是大型滑坡的整治,深部大規模的排水往往作為首選的整治措施。近年來在這方面有較大進展,垂直排水鉆孔與深部水平排水廊道相結合的排水體系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地下排水常以泄水通道、盲溝等形式出現。某些大型滑坡治理過程中將地表排水系統與地下排水系統結合起來,形成立體排水網絡,使滑坡治水效果更加明顯。
(3)支擋結構。在改變斜坡幾何形態和排水不能保證斜坡穩定的地方,可采用支擋結構物如擋土墻(重力式擋墻、錨桿擋墻、錨索擋墻)、木籠塊石墻、鋼筋石籠擋墻、被動抗滑樁、原地澆筑混凝土連續墻、有聚合物或金屬條或板片等加筋材料的擋土墻(加筋土擋墻)、坡面柔性防護結構(攔截落石的鋼繩網)、坡面生態護坡系統等等來對滑坡(邊坡)進行整治。
4.2崩塌防治措施
根據崩塌形成的基本條件,治理崩塌的具體措施分別從排水和邊坡裂隙兩方面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具體如下。
(1)刷坡。對于沿線坡體上數量不多、風化破碎程度不嚴重的危巖體以及嚴重風化破碎表層和不穩定部分,可全部清除,適當放緩邊坡。其主要是邊坡上顯而易見的凸出懸空拉裂破壞的危巖體、片塊狀重心外傾易致傾倒破壞的危巖體,以及順坡向節理發育、嚴重風化破碎滑移破壞的碎裂巖層。
(2)鑲補裂隙。對于坡面的垂直、斜向及順坡向裂隙,多且細的采用勾縫,大且深的采用灌漿措施。局部坡面因塌落或風化差異形成的凹陷、空洞,內部可用干砌片石填補,并用水泥砂漿抹面。
(3)封面、護坡。對于抗風化能力差的千枚巖等軟弱巖邊坡,在清除個別明顯危巖后,可采取水泥砂漿封面、SNS主動防護網防護措施。
(4)錨固。在清除部分明顯的危巖體后,針對沿線的傾倒、拉裂破壞模式的危巖體,采用錨桿錨固等措施進行防治。
(5)疏導水流。應完善疏導水流體系,邊坡設置截水溝、坡面排水溝等排水設施。在降雨集中的季節,應及時清理邊溝、排水溝和涵洞進出口的雜物,保證邊坡排水環節的暢通。
4.3巖溶防治措施
(1)注漿加固。確定了巖溶發育的分布范圍后,根據塌陷分布情況及巖溶發育帶的范圍,確定注漿加固地段。
(2)支撐加固方案。當溶洞規模較大時,采用支撐加固方案,包括支撐墻加固、支撐柱加固、挖孔樁支頂加固。
(3)禁止或限制電網建筑物附近抽取地下水。
(4)及時回填新、老地面坍洞和塌陷[4]。
4.4膨脹土防治措施
(1)換土。換土是膨脹土地基處理方法中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顧名思義換土就是挖除膨脹土,換填非膨脹土或沙礫土,換土深度根據膨脹土的強弱和當地的氣候特點確定。
(2)濕度控制法。濕度控制法包括預濕和保持含水量穩定。如利用土工布或粘土將膨脹土地基進行包封,避免膨脹土與外界大氣直接接觸,盡量減少膨脹土內部的濕度遷移。
(3)膨脹土改性處理。改性處理化學與物理化學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離子交換作用,即石灰中鈣、鎂離子置換土中鈉、鉀離子,或吸收作用,導致離子單位重量增加。②碳酸化作用,即石灰中Ca(OH)2吸收CO2形成質地堅固、水穩性好的CaCO3晶體。這一結晶作用使得土的膠結得到加強,從而提高了石灰土的后期強度。③結晶作用,在石灰土中除了一部分Ca(OH)2發生碳酸化反應外,另一部分則在石灰土中自行結晶Ca(OH)2+nH2O→Ca(OH)2·nH2O。④灰結作用,即膨脹土加灰后,使土呈堿性,在堿性環境中石灰與土中的氧化鋁逐漸硬結,即:火山灰作用—活性硅產品礦物在石灰的堿性激發作用下離解,并在水的參與下與Ca(OH)2反應生成含水的碳酸鈣和鋁酸鈣。
5結論及建議
(1)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及擋墻失穩、膨脹土脹縮變形等,其中滑坡所占比例最大。
(2)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鄂西、鄂西南、鄂西北和鄂東南地區,湖北電網潛在地質災害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宜昌市,高達68%,其次為恩施67%、黃石45%、十堰44%以及襄樊3%。
(3)對于湖北電網地質災害,一般情況下應在電網建設前采取主動避讓的方式,如果無法避開時,應針對誘發原因進行治理。對于滑坡可采取削坡、護坡、錨固加固、擋土墻、抗滑樁等治理方式,輔以截、排水溝和涵洞等地表、地下排水等。對于巖溶塌陷、軟土、膨脹土等湖北地區較多分布的地質災害,應針對誘發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治理。
(4)如何合理選址、避開地質災害的影響,成為電網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今后的電網建設過程中,要著重于如何減小地質災害的影響,在充分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對具體工程進行分析,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并針對性地提出治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譚瑞山,王星運.基于MAPGIS的湖北電網地質災害數據庫系統[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2,28(10):9~14.
[2] 譚瑞山,劉會武.地災災害對湖北電網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R].武漢: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2011.
[3] 陳紅旗,徐永強.地質災害支撐體系建設基本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4):108~111.
[4] 尚義敏,李芝軍,彭斌.湖北黃石220kV向家咀變電站巖溶地基穩定性分析及處理方案研究[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9,23(9):91~94.endprint
(2)全方位排水。地表排水工程,常以截水溝、排水溝等形式出現。地下排水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壓力,增加有效正應力從而提高抗滑力,尤其是大型滑坡的整治,深部大規模的排水往往作為首選的整治措施。近年來在這方面有較大進展,垂直排水鉆孔與深部水平排水廊道相結合的排水體系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地下排水常以泄水通道、盲溝等形式出現。某些大型滑坡治理過程中將地表排水系統與地下排水系統結合起來,形成立體排水網絡,使滑坡治水效果更加明顯。
(3)支擋結構。在改變斜坡幾何形態和排水不能保證斜坡穩定的地方,可采用支擋結構物如擋土墻(重力式擋墻、錨桿擋墻、錨索擋墻)、木籠塊石墻、鋼筋石籠擋墻、被動抗滑樁、原地澆筑混凝土連續墻、有聚合物或金屬條或板片等加筋材料的擋土墻(加筋土擋墻)、坡面柔性防護結構(攔截落石的鋼繩網)、坡面生態護坡系統等等來對滑坡(邊坡)進行整治。
4.2崩塌防治措施
根據崩塌形成的基本條件,治理崩塌的具體措施分別從排水和邊坡裂隙兩方面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具體如下。
(1)刷坡。對于沿線坡體上數量不多、風化破碎程度不嚴重的危巖體以及嚴重風化破碎表層和不穩定部分,可全部清除,適當放緩邊坡。其主要是邊坡上顯而易見的凸出懸空拉裂破壞的危巖體、片塊狀重心外傾易致傾倒破壞的危巖體,以及順坡向節理發育、嚴重風化破碎滑移破壞的碎裂巖層。
(2)鑲補裂隙。對于坡面的垂直、斜向及順坡向裂隙,多且細的采用勾縫,大且深的采用灌漿措施。局部坡面因塌落或風化差異形成的凹陷、空洞,內部可用干砌片石填補,并用水泥砂漿抹面。
(3)封面、護坡。對于抗風化能力差的千枚巖等軟弱巖邊坡,在清除個別明顯危巖后,可采取水泥砂漿封面、SNS主動防護網防護措施。
(4)錨固。在清除部分明顯的危巖體后,針對沿線的傾倒、拉裂破壞模式的危巖體,采用錨桿錨固等措施進行防治。
(5)疏導水流。應完善疏導水流體系,邊坡設置截水溝、坡面排水溝等排水設施。在降雨集中的季節,應及時清理邊溝、排水溝和涵洞進出口的雜物,保證邊坡排水環節的暢通。
4.3巖溶防治措施
(1)注漿加固。確定了巖溶發育的分布范圍后,根據塌陷分布情況及巖溶發育帶的范圍,確定注漿加固地段。
(2)支撐加固方案。當溶洞規模較大時,采用支撐加固方案,包括支撐墻加固、支撐柱加固、挖孔樁支頂加固。
(3)禁止或限制電網建筑物附近抽取地下水。
(4)及時回填新、老地面坍洞和塌陷[4]。
4.4膨脹土防治措施
(1)換土。換土是膨脹土地基處理方法中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顧名思義換土就是挖除膨脹土,換填非膨脹土或沙礫土,換土深度根據膨脹土的強弱和當地的氣候特點確定。
(2)濕度控制法。濕度控制法包括預濕和保持含水量穩定。如利用土工布或粘土將膨脹土地基進行包封,避免膨脹土與外界大氣直接接觸,盡量減少膨脹土內部的濕度遷移。
(3)膨脹土改性處理。改性處理化學與物理化學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離子交換作用,即石灰中鈣、鎂離子置換土中鈉、鉀離子,或吸收作用,導致離子單位重量增加。②碳酸化作用,即石灰中Ca(OH)2吸收CO2形成質地堅固、水穩性好的CaCO3晶體。這一結晶作用使得土的膠結得到加強,從而提高了石灰土的后期強度。③結晶作用,在石灰土中除了一部分Ca(OH)2發生碳酸化反應外,另一部分則在石灰土中自行結晶Ca(OH)2+nH2O→Ca(OH)2·nH2O。④灰結作用,即膨脹土加灰后,使土呈堿性,在堿性環境中石灰與土中的氧化鋁逐漸硬結,即:火山灰作用—活性硅產品礦物在石灰的堿性激發作用下離解,并在水的參與下與Ca(OH)2反應生成含水的碳酸鈣和鋁酸鈣。
5結論及建議
(1)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及擋墻失穩、膨脹土脹縮變形等,其中滑坡所占比例最大。
(2)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鄂西、鄂西南、鄂西北和鄂東南地區,湖北電網潛在地質災害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宜昌市,高達68%,其次為恩施67%、黃石45%、十堰44%以及襄樊3%。
(3)對于湖北電網地質災害,一般情況下應在電網建設前采取主動避讓的方式,如果無法避開時,應針對誘發原因進行治理。對于滑坡可采取削坡、護坡、錨固加固、擋土墻、抗滑樁等治理方式,輔以截、排水溝和涵洞等地表、地下排水等。對于巖溶塌陷、軟土、膨脹土等湖北地區較多分布的地質災害,應針對誘發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治理。
(4)如何合理選址、避開地質災害的影響,成為電網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今后的電網建設過程中,要著重于如何減小地質災害的影響,在充分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對具體工程進行分析,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并針對性地提出治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譚瑞山,王星運.基于MAPGIS的湖北電網地質災害數據庫系統[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2,28(10):9~14.
[2] 譚瑞山,劉會武.地災災害對湖北電網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R].武漢: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2011.
[3] 陳紅旗,徐永強.地質災害支撐體系建設基本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4):108~111.
[4] 尚義敏,李芝軍,彭斌.湖北黃石220kV向家咀變電站巖溶地基穩定性分析及處理方案研究[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9,23(9):91~94.endprint
(2)全方位排水。地表排水工程,常以截水溝、排水溝等形式出現。地下排水能大大降低孔隙水壓力,增加有效正應力從而提高抗滑力,尤其是大型滑坡的整治,深部大規模的排水往往作為首選的整治措施。近年來在這方面有較大進展,垂直排水鉆孔與深部水平排水廊道相結合的排水體系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地下排水常以泄水通道、盲溝等形式出現。某些大型滑坡治理過程中將地表排水系統與地下排水系統結合起來,形成立體排水網絡,使滑坡治水效果更加明顯。
(3)支擋結構。在改變斜坡幾何形態和排水不能保證斜坡穩定的地方,可采用支擋結構物如擋土墻(重力式擋墻、錨桿擋墻、錨索擋墻)、木籠塊石墻、鋼筋石籠擋墻、被動抗滑樁、原地澆筑混凝土連續墻、有聚合物或金屬條或板片等加筋材料的擋土墻(加筋土擋墻)、坡面柔性防護結構(攔截落石的鋼繩網)、坡面生態護坡系統等等來對滑坡(邊坡)進行整治。
4.2崩塌防治措施
根據崩塌形成的基本條件,治理崩塌的具體措施分別從排水和邊坡裂隙兩方面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具體如下。
(1)刷坡。對于沿線坡體上數量不多、風化破碎程度不嚴重的危巖體以及嚴重風化破碎表層和不穩定部分,可全部清除,適當放緩邊坡。其主要是邊坡上顯而易見的凸出懸空拉裂破壞的危巖體、片塊狀重心外傾易致傾倒破壞的危巖體,以及順坡向節理發育、嚴重風化破碎滑移破壞的碎裂巖層。
(2)鑲補裂隙。對于坡面的垂直、斜向及順坡向裂隙,多且細的采用勾縫,大且深的采用灌漿措施。局部坡面因塌落或風化差異形成的凹陷、空洞,內部可用干砌片石填補,并用水泥砂漿抹面。
(3)封面、護坡。對于抗風化能力差的千枚巖等軟弱巖邊坡,在清除個別明顯危巖后,可采取水泥砂漿封面、SNS主動防護網防護措施。
(4)錨固。在清除部分明顯的危巖體后,針對沿線的傾倒、拉裂破壞模式的危巖體,采用錨桿錨固等措施進行防治。
(5)疏導水流。應完善疏導水流體系,邊坡設置截水溝、坡面排水溝等排水設施。在降雨集中的季節,應及時清理邊溝、排水溝和涵洞進出口的雜物,保證邊坡排水環節的暢通。
4.3巖溶防治措施
(1)注漿加固。確定了巖溶發育的分布范圍后,根據塌陷分布情況及巖溶發育帶的范圍,確定注漿加固地段。
(2)支撐加固方案。當溶洞規模較大時,采用支撐加固方案,包括支撐墻加固、支撐柱加固、挖孔樁支頂加固。
(3)禁止或限制電網建筑物附近抽取地下水。
(4)及時回填新、老地面坍洞和塌陷[4]。
4.4膨脹土防治措施
(1)換土。換土是膨脹土地基處理方法中最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顧名思義換土就是挖除膨脹土,換填非膨脹土或沙礫土,換土深度根據膨脹土的強弱和當地的氣候特點確定。
(2)濕度控制法。濕度控制法包括預濕和保持含水量穩定。如利用土工布或粘土將膨脹土地基進行包封,避免膨脹土與外界大氣直接接觸,盡量減少膨脹土內部的濕度遷移。
(3)膨脹土改性處理。改性處理化學與物理化學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離子交換作用,即石灰中鈣、鎂離子置換土中鈉、鉀離子,或吸收作用,導致離子單位重量增加。②碳酸化作用,即石灰中Ca(OH)2吸收CO2形成質地堅固、水穩性好的CaCO3晶體。這一結晶作用使得土的膠結得到加強,從而提高了石灰土的后期強度。③結晶作用,在石灰土中除了一部分Ca(OH)2發生碳酸化反應外,另一部分則在石灰土中自行結晶Ca(OH)2+nH2O→Ca(OH)2·nH2O。④灰結作用,即膨脹土加灰后,使土呈堿性,在堿性環境中石灰與土中的氧化鋁逐漸硬結,即:火山灰作用—活性硅產品礦物在石灰的堿性激發作用下離解,并在水的參與下與Ca(OH)2反應生成含水的碳酸鈣和鋁酸鈣。
5結論及建議
(1)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及擋墻失穩、膨脹土脹縮變形等,其中滑坡所占比例最大。
(2)湖北省電網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鄂西、鄂西南、鄂西北和鄂東南地區,湖北電網潛在地質災害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區為宜昌市,高達68%,其次為恩施67%、黃石45%、十堰44%以及襄樊3%。
(3)對于湖北電網地質災害,一般情況下應在電網建設前采取主動避讓的方式,如果無法避開時,應針對誘發原因進行治理。對于滑坡可采取削坡、護坡、錨固加固、擋土墻、抗滑樁等治理方式,輔以截、排水溝和涵洞等地表、地下排水等。對于巖溶塌陷、軟土、膨脹土等湖北地區較多分布的地質災害,應針對誘發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治理。
(4)如何合理選址、避開地質災害的影響,成為電網建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今后的電網建設過程中,要著重于如何減小地質災害的影響,在充分研究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對具體工程進行分析,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并針對性地提出治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譚瑞山,王星運.基于MAPGIS的湖北電網地質災害數據庫系統[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2,28(10):9~14.
[2] 譚瑞山,劉會武.地災災害對湖北電網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R].武漢:湖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2011.
[3] 陳紅旗,徐永強.地質災害支撐體系建設基本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22(4):108~111.
[4] 尚義敏,李芝軍,彭斌.湖北黃石220kV向家咀變電站巖溶地基穩定性分析及處理方案研究[J].資源環境與工程,2009,23(9):91~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