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彩萍 吳春榮
摘要:立足于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從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資源稟賦、資源配置能力、區域條件、外部環境四個方面闡述了甘肅省經濟林發展的現狀,以期對未來甘肅省經濟林的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甘肅省;經濟林;區域經濟學;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25204
1引言
隨著國家“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的推進和甘肅省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林從農業中脫穎而出,其聚資斂財的優點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并逐步成為甘肅省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每一項經濟活動的發展都受到區域內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1],發展經濟林屬于區域經濟活動的一種,因此,把甘肅省經濟林發展納入經濟學范圍考慮是有意義的。
2經濟林的經濟學意義
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區域經濟活動主要受資源稟賦、資源配置能力、區位條件和外部環境因素四個方面影響,而發展經濟林屬于區域經濟活動的范疇,因此,可以運用經濟學理論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經濟林是我國五大林種之一,發展經濟林、完善林業產業結構,不僅有利于加強生態建設、保護自然環境,增加農民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更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提高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方面有著重大意義[2]。因此,甘肅應該立足自身優勢,不斷地培育壯大經濟林產業,調整和優化林業結構,提高林業的發展水平,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3經濟林發展現狀的經濟學分析
3.1資源稟賦分析
具體指與甘肅省林業活動有關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條件等,資源的分布存在地理差異,林業經濟活動發展的資源越富集,越有利于經濟林發展。
3.1.1區域自然條件
甘肅省總面積45.4萬km2,居全國第7位,人均地占有0.01hm2,遠遠高于全國人均水平。山區面積達到31.77km2,占全省總面積的70%,其中大部分只有林業可利用,全省人均山地面積1.7km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尚有宜林的山丘荒地191.33萬hm2,地域遼闊是甘肅省發展經濟林的最大優勢。
甘肅省位于90°13′~108°35′E,32°34′~45°45′N之間,地處黃河上游,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從東到西,依次分布有北亞熱、暖溫、中溫等多種生物氣候帶,適合各類落葉經濟林木的栽培,而且大部分地區光照充足,溫差大,這些都為多種經濟林樹種的生長生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甘肅省是我國北方水果的主要生產省份,特別適宜于蘋果、梨、葡萄、桃、櫻桃等果樹栽培生長,隴東南地區及中部黃河沿岸完全具備適宜蘋果種植的7項最優生態指標,部分區域具有發展綠色和有機果品的優越條件。隨著果品生產的重點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轉移,甘肅的果品生產潛力更加凸現,品質和市場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河西的葡萄、錦豐梨、蘋果梨、棗,中部的桃、杏、早酥梨,隴東、天水的蘋果,隴南的花椒、油橄欖等各具特色,一些產品已初具商品規模[3]。圖1列出了甘肅省一些主要的果產品,可以看出蘋果在省內經濟林發展中占有很大比重[4]。
3.1.2勞動力資源
經濟林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其種植采摘包裝銷售等環節需要大量季節性的熟練勞動力,而甘肅屬于欠發達地區,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并且甘肅人民有栽植經濟林的優良傳統,積累了寶貴的先進經驗,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有經濟林木的栽植。河西、隴東、隴南、中部、甘南地區,在積極發展經濟林生產的同時,還培植了一批先進典型和生產基地。
3.1.3資金技術條件
雖然甘肅省具有適宜經濟林生產的地理優勢和大批的勞動力,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科技水平較低,企業的組織結構不合理,違背了經濟發展的的乘數原理和加數原理,以致經濟林產品在產量、質量上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省份相比存在較大差距[5]。省內大多果園采用傳統的喬化栽培和整形方式,難以適應現代果業發展需要;基層組織缺乏專業的經濟林技術人員,經濟林生產和經營知識更新緩慢,不注重品種調整和改良,整形修剪技術差,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果品化肥和農藥殘留超標;雖然近年新建了大面積的果園,但部分地區對幼園的管理跟不上,重栽輕管現象較為突出,以致林產品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商品率低,加之在宣傳、包裝、貯藏、加工等方面跟不上,使得甘肅經濟林產品市場占有率越來越低,銷售越來越困難。
3.2資源配置能力
資源稟賦僅僅是經濟林發展的基礎條件,而各種林業資源如何有效結合,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增長、取得林業效益最大化,還要取決于區域林業資源的配置效率。林業資源的配置能力主要由林業體制、政府的林業管理能力,以及林業企業的組織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決定,林業體制是林業運行的基本機制,進而影響到林業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在區域林業經濟發展中,林業資源配置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實現林業的經濟價值。
3.2.1政策扶持
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林業經濟政策、規范經濟林企業和個體的經濟行為,調節林業資源的部門和空間配置狀況,從而影響林產品市場需求、企業策略和林產品競爭等方面。從一定程度上講,國家的林業體制以及領導的林業認識決定著經濟林產業的興衰。近幾年,全省果品產業能夠健康快速地發展,與各級黨委、政府對果品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資金整合,重大林業政策的出臺是分不開的,為甘肅省果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好的發展機遇。
3.2.2市場需求
無論政府宏觀引導還是農民的自主經營,發展經濟林都要適應市場的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才能促進經濟林的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人類健康認識的不斷提高,無公害綠色產品贏得了更多青睞。消費者不僅要求滿足低層次的食用要求,而且更加注重口感、包裝、衛生價格等方面高層次的消費需求,這就要求產品必須進行科技創新,提高質量,以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和環保的追求。endprint
甘肅省向來注重品牌培育和質量優先原則,以確保實現經濟林生產逐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高葡萄酒、酒泉錦豐梨、臨澤小棗、靜寧紅富士、鎮原甘草杏、永登玫瑰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不斷涌現,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武都區、秦州區等縣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特新經濟林之鄉”[6]。表1是2008年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總的數據,可以看出甘肅省經濟林產品形式多樣,種類較為齊全。
3.2.3企業策略和生產組織形式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甘肅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果品生產正在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呈現出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全省已形成市縣區瓜果蔬菜公司、個體經銷商共同參與的果品運銷體系,營銷網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與之相關的果品貯藏、包裝、運輸、營銷、加工等相關產業逐步興起。隴東的慶陽、平涼已成為全國一流的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天水和隴南禮縣的元帥系蘋果在國內一枝獨秀,河西走廊的釀酒和鮮食葡萄、中東部的優質梨、安寧和秦安的蜜桃以及棗、杏、大櫻桃、李等果品在全國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水果生產設施也形成了較大規模。
林產品的集約化經營及市場化銷售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型、股份制型等形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成為甘肅省果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果品批發交易市場50多處,年交易量200萬t,交易額超20億元;建成各類貯藏庫2.5萬多個,總貯藏能力達到72萬t;建成各類果品加工運銷企業200余家,其中龍頭加工企業25家;全省建成千噸以上氣調庫32座,50~1000t冷庫3131座,總儲藏能力34萬t。然而,與其他強省相比,加工轉化率依舊偏低,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等不足嚴重制約了本省經濟林產業的持續發展。
甘肅地域狹長、氣候差異大,經濟林的布局和生產經營采取農戶分散經營模式,違背了林果業商品化生產基地必須以主導產品為基礎,走連片開發、集約經營、區域規模化生產的模式,不利于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難以形成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體系,不能夠有效地提高市場競爭力。
3.3.1交通設施
甘肅雖屬內陸省份,但近年來基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關照,省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完善,公路系統已經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能夠保證大量果品直銷全國各地,果品運輸已十分便利。據材料記載,2009年敦煌葡萄銷售到廣州、拉薩、哈爾濱、銀川、北京等30多個大中城市,2010年果品銷售已經擴展到上海、天津等60多個大中城市。
3.3.2地緣政治
根據區域經濟理論,地方經濟如無法參與國家范圍的區域分工,就可能出現被“邊緣化”的危險,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無法實現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甘肅省要實現經濟林的快速發展壯大,必須積極推進各種類型的跨界合作,充分調動政府與市場兩股力量,打破行政壟斷,克服地方保護,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雖有豐富的經濟林資源,但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以及交流渠道不通暢等條件制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近年來,國家要求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即開通西部,北部與西亞、南亞各國及俄羅斯的交流渠道,加強與南面、東面內地發達地區的聯系。而甘肅河西走廊是歷代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歷史上東西交流、來往貿易曾十分興盛,漢唐時的“絲綢之路”從這里通往中亞、西亞,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邊疆口岸正在恢復,邊境貿易也將增加,對外貿易的擴大為本地區經濟林發展開拓了良好的前景。
3.4外部環境
區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區域經濟活動必然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包括全國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關系和國際背景三方面。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區際和國際的經濟關系、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經濟林發展的大環境,關系到經濟林產品市場需求、經濟林企業規模以及林產業發展的前景。
3.4.1國內環境
從宏觀角度講,全國經濟林的發展格局從宏觀角度影響甘肅省經濟林的基本走勢。近年來,在政府宏觀林業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林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為經濟林產品帶來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此外,國家還陸續在甘肅省設立“三北”、“長防”、“黃防”、“治沙防治”、“平原綠化”、“天然林保護”等六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經濟林作為將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和效益緊密結合的新興產業,在甘肅省具有更為優越的發展空間。表2是2012年甘肅省經濟林中喬灌木林各齡組面積蓄積按權屬和林種統計數據。
據材料記載,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約為65kg,而我國人均果品占有量僅為50kg。可見,經濟林產品在國際市場有廣闊的銷售前景。目前,甘肅經濟林產品銷售渠道正在加速拓廣,已經與周邊多國和地區取得了貿易聯系。“平涼金果”順利走進國際博覽中心B1館的甘肅展區,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特供產品,并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稱號[7]。如今,“平涼金果”憑借酸甜爽口、芳香濃郁、質脆肉黃等優良品質,已經成功打入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張掖祁連葡萄莊園釀造的葡萄冰酒,生長環境與世界著名葡萄酒產地法國波爾多同在北緯39°黃金線,萬年祁連冰川雪水灌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祁連冰酒在國際葡萄酒品評賽上摘得冰葡萄酒金獎的桂冠,目前已經出口到日本、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此外,花牛蘋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紅袍等一批名優林果產品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初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廣杏等近百個果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綠色認證。
4小結
結合區域經濟學理論和甘肅省的特殊情況,要使經濟林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產業,在充分發揮經濟林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同時,必須關注經濟林產業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注重在本土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區域經濟林產業集群建設,以科技為動力,樹立品牌,實施產業化戰略,爭取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經濟價值。此外,還需加強甘肅省經濟林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力度[8],創造一個招商引資的優良環境,以實現經濟林的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 吳殿廷.區域經濟學[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吳春榮.河西經濟林適應性評定及發展方向的研究[C]//中國林學會甘肅省林學分會.甘肅省林學分會論文集.蘭州:中國林學會甘肅省分會,2000.
[3] 姬孝忠,趙密蓉.甘肅經濟林發展初探[J].甘肅林業科技,1999(24):60~62.
[4] 甘肅統計局.甘肅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516~592.
[5] 王瑩丹,孫健.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競爭力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4(28):49~50.
[6] 李建紅,楊雅琪,成娟.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發展現狀調查[J].甘肅林業科技,2010,1(35):25~28.
[7] 王誠鎖,丁學德,連學斌.甘肅省經濟林情況調查報告[J].經濟林研究,1998(3):64~66.
[8] 任珺,陶玲,王有科.甘肅省林果基地縣經濟林建設效果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9(3):26~29.endprint
甘肅省向來注重品牌培育和質量優先原則,以確保實現經濟林生產逐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高葡萄酒、酒泉錦豐梨、臨澤小棗、靜寧紅富士、鎮原甘草杏、永登玫瑰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不斷涌現,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武都區、秦州區等縣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特新經濟林之鄉”[6]。表1是2008年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總的數據,可以看出甘肅省經濟林產品形式多樣,種類較為齊全。
3.2.3企業策略和生產組織形式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甘肅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果品生產正在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呈現出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全省已形成市縣區瓜果蔬菜公司、個體經銷商共同參與的果品運銷體系,營銷網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與之相關的果品貯藏、包裝、運輸、營銷、加工等相關產業逐步興起。隴東的慶陽、平涼已成為全國一流的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天水和隴南禮縣的元帥系蘋果在國內一枝獨秀,河西走廊的釀酒和鮮食葡萄、中東部的優質梨、安寧和秦安的蜜桃以及棗、杏、大櫻桃、李等果品在全國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水果生產設施也形成了較大規模。
林產品的集約化經營及市場化銷售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型、股份制型等形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成為甘肅省果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果品批發交易市場50多處,年交易量200萬t,交易額超20億元;建成各類貯藏庫2.5萬多個,總貯藏能力達到72萬t;建成各類果品加工運銷企業200余家,其中龍頭加工企業25家;全省建成千噸以上氣調庫32座,50~1000t冷庫3131座,總儲藏能力34萬t。然而,與其他強省相比,加工轉化率依舊偏低,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等不足嚴重制約了本省經濟林產業的持續發展。
甘肅地域狹長、氣候差異大,經濟林的布局和生產經營采取農戶分散經營模式,違背了林果業商品化生產基地必須以主導產品為基礎,走連片開發、集約經營、區域規模化生產的模式,不利于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難以形成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體系,不能夠有效地提高市場競爭力。
3.3.1交通設施
甘肅雖屬內陸省份,但近年來基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關照,省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完善,公路系統已經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能夠保證大量果品直銷全國各地,果品運輸已十分便利。據材料記載,2009年敦煌葡萄銷售到廣州、拉薩、哈爾濱、銀川、北京等30多個大中城市,2010年果品銷售已經擴展到上海、天津等60多個大中城市。
3.3.2地緣政治
根據區域經濟理論,地方經濟如無法參與國家范圍的區域分工,就可能出現被“邊緣化”的危險,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無法實現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甘肅省要實現經濟林的快速發展壯大,必須積極推進各種類型的跨界合作,充分調動政府與市場兩股力量,打破行政壟斷,克服地方保護,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雖有豐富的經濟林資源,但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以及交流渠道不通暢等條件制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近年來,國家要求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即開通西部,北部與西亞、南亞各國及俄羅斯的交流渠道,加強與南面、東面內地發達地區的聯系。而甘肅河西走廊是歷代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歷史上東西交流、來往貿易曾十分興盛,漢唐時的“絲綢之路”從這里通往中亞、西亞,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邊疆口岸正在恢復,邊境貿易也將增加,對外貿易的擴大為本地區經濟林發展開拓了良好的前景。
3.4外部環境
區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區域經濟活動必然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包括全國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關系和國際背景三方面。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區際和國際的經濟關系、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經濟林發展的大環境,關系到經濟林產品市場需求、經濟林企業規模以及林產業發展的前景。
3.4.1國內環境
從宏觀角度講,全國經濟林的發展格局從宏觀角度影響甘肅省經濟林的基本走勢。近年來,在政府宏觀林業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林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為經濟林產品帶來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此外,國家還陸續在甘肅省設立“三北”、“長防”、“黃防”、“治沙防治”、“平原綠化”、“天然林保護”等六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經濟林作為將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和效益緊密結合的新興產業,在甘肅省具有更為優越的發展空間。表2是2012年甘肅省經濟林中喬灌木林各齡組面積蓄積按權屬和林種統計數據。
據材料記載,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約為65kg,而我國人均果品占有量僅為50kg。可見,經濟林產品在國際市場有廣闊的銷售前景。目前,甘肅經濟林產品銷售渠道正在加速拓廣,已經與周邊多國和地區取得了貿易聯系。“平涼金果”順利走進國際博覽中心B1館的甘肅展區,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特供產品,并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稱號[7]。如今,“平涼金果”憑借酸甜爽口、芳香濃郁、質脆肉黃等優良品質,已經成功打入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張掖祁連葡萄莊園釀造的葡萄冰酒,生長環境與世界著名葡萄酒產地法國波爾多同在北緯39°黃金線,萬年祁連冰川雪水灌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祁連冰酒在國際葡萄酒品評賽上摘得冰葡萄酒金獎的桂冠,目前已經出口到日本、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此外,花牛蘋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紅袍等一批名優林果產品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初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廣杏等近百個果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綠色認證。
4小結
結合區域經濟學理論和甘肅省的特殊情況,要使經濟林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產業,在充分發揮經濟林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同時,必須關注經濟林產業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注重在本土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區域經濟林產業集群建設,以科技為動力,樹立品牌,實施產業化戰略,爭取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經濟價值。此外,還需加強甘肅省經濟林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力度[8],創造一個招商引資的優良環境,以實現經濟林的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 吳殿廷.區域經濟學[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吳春榮.河西經濟林適應性評定及發展方向的研究[C]//中國林學會甘肅省林學分會.甘肅省林學分會論文集.蘭州:中國林學會甘肅省分會,2000.
[3] 姬孝忠,趙密蓉.甘肅經濟林發展初探[J].甘肅林業科技,1999(24):60~62.
[4] 甘肅統計局.甘肅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516~592.
[5] 王瑩丹,孫健.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競爭力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4(28):49~50.
[6] 李建紅,楊雅琪,成娟.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發展現狀調查[J].甘肅林業科技,2010,1(35):25~28.
[7] 王誠鎖,丁學德,連學斌.甘肅省經濟林情況調查報告[J].經濟林研究,1998(3):64~66.
[8] 任珺,陶玲,王有科.甘肅省林果基地縣經濟林建設效果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9(3):26~29.endprint
甘肅省向來注重品牌培育和質量優先原則,以確保實現經濟林生產逐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高葡萄酒、酒泉錦豐梨、臨澤小棗、靜寧紅富士、鎮原甘草杏、永登玫瑰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不斷涌現,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武都區、秦州區等縣區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優特新經濟林之鄉”[6]。表1是2008年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總的數據,可以看出甘肅省經濟林產品形式多樣,種類較為齊全。
3.2.3企業策略和生產組織形式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甘肅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果品生產正在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呈現出規模化、區域化、產業化的發展格局。全省已形成市縣區瓜果蔬菜公司、個體經銷商共同參與的果品運銷體系,營銷網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與之相關的果品貯藏、包裝、運輸、營銷、加工等相關產業逐步興起。隴東的慶陽、平涼已成為全國一流的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天水和隴南禮縣的元帥系蘋果在國內一枝獨秀,河西走廊的釀酒和鮮食葡萄、中東部的優質梨、安寧和秦安的蜜桃以及棗、杏、大櫻桃、李等果品在全國已具有相當的知名度,水果生產設施也形成了較大規模。
林產品的集約化經營及市場化銷售逐漸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型、股份制型等形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成為甘肅省果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果品批發交易市場50多處,年交易量200萬t,交易額超20億元;建成各類貯藏庫2.5萬多個,總貯藏能力達到72萬t;建成各類果品加工運銷企業200余家,其中龍頭加工企業25家;全省建成千噸以上氣調庫32座,50~1000t冷庫3131座,總儲藏能力34萬t。然而,與其他強省相比,加工轉化率依舊偏低,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等不足嚴重制約了本省經濟林產業的持續發展。
甘肅地域狹長、氣候差異大,經濟林的布局和生產經營采取農戶分散經營模式,違背了林果業商品化生產基地必須以主導產品為基礎,走連片開發、集約經營、區域規模化生產的模式,不利于良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難以形成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體系,不能夠有效地提高市場競爭力。
3.3.1交通設施
甘肅雖屬內陸省份,但近年來基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的關照,省內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逐步完善,公路系統已經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能夠保證大量果品直銷全國各地,果品運輸已十分便利。據材料記載,2009年敦煌葡萄銷售到廣州、拉薩、哈爾濱、銀川、北京等30多個大中城市,2010年果品銷售已經擴展到上海、天津等60多個大中城市。
3.3.2地緣政治
根據區域經濟理論,地方經濟如無法參與國家范圍的區域分工,就可能出現被“邊緣化”的危險,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無法實現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甘肅省要實現經濟林的快速發展壯大,必須積極推進各種類型的跨界合作,充分調動政府與市場兩股力量,打破行政壟斷,克服地方保護,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雖有豐富的經濟林資源,但由于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以及交流渠道不通暢等條件制約,資源未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近年來,國家要求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即開通西部,北部與西亞、南亞各國及俄羅斯的交流渠道,加強與南面、東面內地發達地區的聯系。而甘肅河西走廊是歷代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歷史上東西交流、來往貿易曾十分興盛,漢唐時的“絲綢之路”從這里通往中亞、西亞,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邊疆口岸正在恢復,邊境貿易也將增加,對外貿易的擴大為本地區經濟林發展開拓了良好的前景。
3.4外部環境
區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系統,區域經濟活動必然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影響區域經濟活動的外部環境包括全國的經濟發展格局。區域經濟關系和國際背景三方面。國內外經濟發展格局、區際和國際的經濟關系、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是經濟林發展的大環境,關系到經濟林產品市場需求、經濟林企業規模以及林產業發展的前景。
3.4.1國內環境
從宏觀角度講,全國經濟林的發展格局從宏觀角度影響甘肅省經濟林的基本走勢。近年來,在政府宏觀林業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林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為經濟林產品帶來了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此外,國家還陸續在甘肅省設立“三北”、“長防”、“黃防”、“治沙防治”、“平原綠化”、“天然林保護”等六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經濟林作為將經濟、社會、生態三大功能和效益緊密結合的新興產業,在甘肅省具有更為優越的發展空間。表2是2012年甘肅省經濟林中喬灌木林各齡組面積蓄積按權屬和林種統計數據。
據材料記載,世界人均果品占有量約為65kg,而我國人均果品占有量僅為50kg。可見,經濟林產品在國際市場有廣闊的銷售前景。目前,甘肅經濟林產品銷售渠道正在加速拓廣,已經與周邊多國和地區取得了貿易聯系。“平涼金果”順利走進國際博覽中心B1館的甘肅展區,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特供產品,并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和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稱號[7]。如今,“平涼金果”憑借酸甜爽口、芳香濃郁、質脆肉黃等優良品質,已經成功打入俄羅斯、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張掖祁連葡萄莊園釀造的葡萄冰酒,生長環境與世界著名葡萄酒產地法國波爾多同在北緯39°黃金線,萬年祁連冰川雪水灌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祁連冰酒在國際葡萄酒品評賽上摘得冰葡萄酒金獎的桂冠,目前已經出口到日本、荷蘭、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此外,花牛蘋果、秦安蜜桃、武都大紅袍等一批名優林果產品品牌在國內外市場初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巨峰葡萄、敦煌李廣杏等近百個果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綠色認證。
4小結
結合區域經濟學理論和甘肅省的特殊情況,要使經濟林成為甘肅省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柱產業,在充分發揮經濟林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的同時,必須關注經濟林產業上下游之間的聯系,注重在本土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區域經濟林產業集群建設,以科技為動力,樹立品牌,實施產業化戰略,爭取把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經濟價值。此外,還需加強甘肅省經濟林體制改革和創新的力度[8],創造一個招商引資的優良環境,以實現經濟林的持續發展。參考文獻:
[1] 吳殿廷.區域經濟學[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吳春榮.河西經濟林適應性評定及發展方向的研究[C]//中國林學會甘肅省林學分會.甘肅省林學分會論文集.蘭州:中國林學會甘肅省分會,2000.
[3] 姬孝忠,趙密蓉.甘肅經濟林發展初探[J].甘肅林業科技,1999(24):60~62.
[4] 甘肅統計局.甘肅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516~592.
[5] 王瑩丹,孫健.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競爭力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4(28):49~50.
[6] 李建紅,楊雅琪,成娟.甘肅省經濟林產業發展現狀調查[J].甘肅林業科技,2010,1(35):25~28.
[7] 王誠鎖,丁學德,連學斌.甘肅省經濟林情況調查報告[J].經濟林研究,1998(3):64~66.
[8] 任珺,陶玲,王有科.甘肅省林果基地縣經濟林建設效果評價[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9(3):2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