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夏立平,唐慶庭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的廣泛開展,社會各界對臨床護理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由于綜合性醫院的不斷擴大,護士人數逐年增加,“培訓”和“質量”已成為臨床護理管理者的主要工作。而這也正是護理人才培養單位不斷思索的問題。如何才能培養出符合臨床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如何實現護生與臨床“零距離”?為能培養出符合臨床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了《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教材。工作過程導向開發的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一定的教學情景,圍繞工作任務的實施來開展學習[1]。現將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校2010級護理專業5個班級護生227人,隨機抽取2個班級共92人作為研究組,其余3個班級護生135人作為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高考分數、基礎文化和本校所學課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的《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開發實施教學,共72學時;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理論、實踐分段的方法進行教學。
1.2.1 課程開發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基本流程分為6個步驟,即行業情況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習領域描述、學習情景設計和課程實施[2]。
1.2.1.1 行業情況分析 通過對醫院、各大高職院校調研發現:國內開辦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大多數均在護生實習前安排了時間不等綜合實訓課程,但很多學校的綜合實訓局限于前期課程的單項操作重復練習,缺乏工作崗位的綜合實訓,同時護理專業最后1年的頂崗實習機械模仿多、規范學習少,加之綜合性醫院的規模擴大新近護士逐年增加,醫院護理管理人員深感護理培訓壓力大[3]。分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基于護理崗位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實訓教材,鑒于這樣的現實需求,對江蘇省15所、上海5所三級甲等醫院進行護理崗位調研,在臨床護理專家、護理教育專家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教材。
1.2.1.2 工作分析 結合工作3年內新護士規范化培訓要求和基礎護理服務工作規范,對護理管理者、護理教育者、工作3年的護士及在崗實習的護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調研,確定了5大護理工作崗位群,每個崗位群包括若干崗位(見表1)。

表1 5大護理工作崗位群
1.2.1.3 典型工作任務分析 通過護理崗位調研、護理專家訪談,在聽取了臨床一線專家的意見后,明確了各護理崗位的工作任務、職業標準和能力要求,具體內容包括:①引導情境,以一個簡單的護理工作情境引入本崗位的實訓項目;②崗位介紹,簡要介紹本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③本崗位主要護理工作任務及護士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④本崗位常見疾病;⑤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健康評估和職業標準、常見護理問題、本站點重點實訓項目和職業標準及安全事項、健康教育要點;⑥典型案例實訓,包括1個典型案例、完成典型案例的學習任務準備和基于臨床思維的典型工作任務;⑦本站實訓日志及綜合實訓評價表。
1.2.1.4 學習領域描述 每個護理崗位由2名教師(1名專業課教師、1名臨床護理教師)任課,學生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通過查閱資料根據每個護理崗位提供的案例,按照臨床工作過程在學院的護理實訓基地,對標準病人實施護理,小組之間互相探討和交流各自的意見,以達到為“病人”實施最佳護理。在實施護理措施的過程中,在標準病人身上無法完成的一些檢查,可借助實驗室的模型完成,對各小組有爭論或無法解決的問題,由老師指導或協助完成。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知道臨床護理工作具體流程、各崗位的護士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加深了對各個護理崗位的理解;能夠與病人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病人實施有效的護理。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愛傷意識,提高了學生臨床評判性思維能力,具備較強護理工作能力和社會能力。
1.2.1.5 學習情景設計 本課程共有5個模塊,共28個崗位,按照門、急危重癥病區、手術室、產科順序,每個護理崗位均有典型實訓案例,護生需完成由簡單到復雜的工作任務,并掌握本崗位重點實訓項目和健康教育要點。
1.2.1.6 課程實施 實施時將每班同學分為6組,每組7人或8人,每個小組選取1名組長。以“手術室崗位群”崗位23“巡回護士崗位”為例介紹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見表2。

表2 手術室崗位群中巡回護士崗位
1.2.2 教學效果評價 自制調查問卷對綜合實訓教學效果評價,包括11個條目,問卷選項為“是”或“否”。在《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結束后向學生發放綜合實訓教學效果評價表227份,收回227份。
1.2.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輸入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

表3 兩組學生對《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人(%)
表3顯示,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后,研究組學生在“提高了對護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訓練了臨床評判性思維能力”“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很滿意”“貼近臨床并對實習有幫助”“同學間能密切配合完成學習任務”方面的評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充分進行了臨床護理崗位調研,經過臨床護理專家和護理教育專家反復論證,課程實施過程模擬臨床各護理崗位工作過程,使具體工作情景在教學中再現,使教學更貼近于臨床。本課程的開發是以職業工作過程特征為邏輯起點,對傳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變革,在課程評價方面,采取了過程考核方式,每個護理崗位既有小組自評又有小組互評,最后加上教師評價,從而使課程的考核更加具體、公平,有利于護生在評價過程中取長補短[4]。在課后學生座談中,研究組護生認為本課程的開設非常貼近臨床,知道了各崗位護士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訓練[5],對今后的實習和工作均有很大的幫助。
《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教材不僅是不同層次的護理專業學生的指導用書和參考書,同時也是工作3年內新護士的崗位培訓指南及臨床帶教教師的指導用書,已被醫院和學校廣泛使用,現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以高等職業教育校院合作項目教材正式出版。
[1] 金玉忠,邵路才,田賓,等.高職護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10B):2624-2626.
[2] 陳四清,陳魏,李程芝,等.基于工作過程的外科護理技術項目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22):69-71.
[3] 夏立平,吳蓓雯.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
[4] 殷翠,沈曙紅,王青麗,等.高職護理專業工作過程導向的《急救護理》課程開發實踐[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2):872-874.
[5] 鄭丹,夏立平.《護理崗位能力綜合實訓》課程對護生評判性思維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3,27(9A):305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