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騰衛
【摘要】2014年6月10日,上海電視節的“白玉蘭論壇”開講,論壇的第一個分話題為“探索中國原創節目模式前行之路”,文章以此為由頭,分析了目前國內電視節目模式從引進版權到自主原創的轉型升級,列舉了處于各個成長階段的典型節目,并嘗試總結了這些節目的成功要素,對未來中國原創節目的走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上海電視節;版權引進;原創節目
2014年6月9日,第20屆上海電視節拉開帷幕,6月10日,電視節系列活動之一“白玉蘭論壇”開講,有關中國電視原創節目模式的探索成為該論壇的主題之一,引起了業界人士的關注。當下,《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等韓國模式、《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等歐美模式在中國的走紅使得模式節目成為中國電視行業的“現象”。模式引進豐富了熒屏,提升了電視人的制作水平,但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些許憂慮。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的電視節目如何實現“海外引進—本土化改造—自主創新—海外輸出”的轉型升級,是業界必須思考的實際問題,也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實路徑。
一、目前我國電視節目的編播策略和創新機制
近兩年,各檔貼了“海外引進”標簽的電視節目紛紛在中國熱播,不斷刷新電視和網絡平臺上的收視紀錄。2013年更是被業內稱為中國電視的版權引進年。據有關資料統計,該年每月都會有兩檔節目版權被引進到中國。一個衛視的節目火了,其他衛視便跟風扎堆,一時間同質化節目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尤以浙江臺與湖南臺為甚。一方面人們擔心“江湖之戰”會讓兩臺陷入惡性競爭的漩渦;另一方面人們又期待它們在互爭高下中再創收視奇跡。兩臺的編播策略和創新機制成為當下中國電視節目的典型縮影和優秀范例。
1.《中國好聲音》的海外版權引進和改造創新
提到浙江衛視的海外版權引進,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國好聲音》。其實在2012年的時候,全國排名前十位的衛視有一半以上購買了海外節目版權。但是《中國好聲音》的出現讓海外版權引進成為家喻戶曉的話題。當時有網友戲言,版權引進讓中國的節目瞬間“高大上”,達到了“國際水平”。《中國好聲音》由星空衛視旗下的燦星制作聯合浙江衛視共同打造,作為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中國的唯一正版授權被引進。《The Voice》系列節目以其獨特創新的節目模式與實質性的超強影響力風靡全球,先后在荷蘭、美國、英國等國家獲得巨大的成功,不斷地創造高收視率。《中國好聲音》節目本身包含“導師盲選”“導師抉擇”“導師對戰”“年度盛典”四大階段。[1]其實,《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不僅要歸功于原有節目模式的成熟和新穎,還多虧了制作單位對該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最早《中國好聲音》按照引進模式應該叫《中國之聲》,但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節目對聲音返璞歸真的追求,遂取了一個比較樸素的名字《中國好聲音》。這一變化看似事小,卻更好地切合了中國的文化內涵,讓受眾在情感上更易接受。《中國好聲音》的定位是“勵志音樂評論節目”,所以四位導師也不像國外評委那么毒舌,非常平易近人、詼諧幽默,極具人文關懷。而競爭機制的引入,更是讓導師“自我叫賣”,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秀學員,大大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與學員之間是一種妥協與合作的關系。該節目中的導師不再像從前節目中的評委那樣與選手之間存在相互對立的關系,因此在這一檔節目里觀眾看不到導師與學員之間爆發沖突的場面。當然,與在電視上直播互吐毒舌、互相攻訐為賣點的其他節目相比,這檔節目要“健康很多”。[2]在賽制上,《中國好聲音》增加了循環比賽的次數和媒體評審團,這些創新都是節目組根據觀眾反饋做出的策略調整。另外,因為中國人在接受習慣上更傾向于故事性、情感性強的節目,所以相較于原版的《The Voice》,兩季《中國好聲音》不僅突出音樂的部分,還注重挖掘音樂背后的故事。節目成功確立了“小人物大夢想”的定位,宣傳了社會正能量,讓觀眾笑著、哭著、感動著。不過,當有觀眾質疑節目煽情太過的時候,節目組又及時做出調整,減少了節目的故事情節。這些經驗,都不失為外國節目模式引入后的本土化創新。
2.《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兒》的本土養護
湖南衛視在2013年的表現被其形容為“有驚有喜,有艱有苦,一下子在高空飛翔,一下子是十八層地獄”。年初《我是歌手》成績斐然,迅速成為湖南衛視的口碑節目。但隨后的《中國最強音》和《快樂男聲》的收視率就顯得不盡如人意、平淡無奇了。年底的《爸爸去哪兒》讓人喜出望外,連主創人員都覺得贏得莫名其妙。兩檔爆紅的節目都是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其實,在2011年至2013年,湖南衛視共推出了31檔電視節目,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是引進國外的。但總體來說,從亞洲國家引進的電視節目更容易在中國成活,受眾的接受效果更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只有東方人才了解東方人的脾氣”。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文化土壤,這些地區的節目模式在語言、習慣、環境的設定上更適合嫁接到中國,會讓中國受眾產生親切感。這就給了我們一種啟示:任何異地節目的引入都要與引進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習俗相關聯,并不斷進行修正和完善。不管是從西歐引進的節目模式,還是從日韓引進的節目模式,來到中國的土地上就必須適應中國的電視平臺,滿足中國觀眾的胃口,如此才能有好的預期。湖南衛視引進的節目在本土化養護的問題上就頗有心得。例如《我是歌手》,節目不僅采用一人一票制,增加了復活賽,在整體的節目操作上也有所創新。主創人員洪濤等人將節目的故事元素挖掘到了極限,他們成立了專門的編劇組,給每一位歌手都配了一個編劇,把歌手在選歌、生活、情感上的賣點和沖突性展現出來。編劇、歌手助理、經紀人、場記相互之間密切溝通,捕捉每一個可能的故事元素。《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節目中,五位明星爸爸在72小時的戶外體驗中,單獨照顧子女的飲食起居,共同完成節目組設置的一系列任務。《爸爸去哪兒》制作團隊以前做過很多年的《變形記》,也是一檔引進節目。該團隊有豐富的制作經驗,他們敏銳地感覺到韓國版本的制作團隊太注重綜藝性,劇情也太過拖沓,不符合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所以他們加大了拍攝量,把原版兩天一夜的拍攝時間增加到三天兩夜。另外還提供了拍攝的規格,40多個機位,100多個工作人員,每期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量,最終用簡練的剪輯節奏保留下90分鐘的節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引進的節目在中國經過改良和養護以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遠遠超過了原版節目在韓國的表現。由此可見,對引進節目模式的創新和養護,使湖南衛視自2013年以來在綜藝節目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還以《爸爸去哪兒》為例,它取得成功不僅得益于優秀的制作團隊,而且節目形式也符合平臺主力觀眾群的口味,也恰逢播出時選秀節目泛濫,新鮮的節目模式讓觀眾有新鮮感。
二、中國原創節目模式的有益探索
1.《中國夢想秀》的轉型升級
早在《中國好聲音》出現之前,浙江衛視就有一檔引進版權的節目——《中國夢想秀》。該節目共有七季,前兩季時叫《快樂藍天下圓夢季》,版權引進自英國BBC的電視節目《就在今夜》。當時節目組將其定位為一個驚喜圓夢節目,由主持人扮演成不同的角色給參與者送驚喜,關注普通人對明星和舞臺的渴望與追求。節目非常搞笑,收視率也不錯,但很快就遇到了瓶頸。花樣翻新的驚喜總有被用盡、用濫的時候,那時節目就無以為繼了。所以在第三季的時候,節目組放棄了版權,改名為《中國夢想秀》,開始進行原創模式的探索。首先節目在內容上注重創新,弘揚正能量。他們起用周立波為夢想大使,加入夢想主力團的概念,調用300多人次編導,走遍了1000多個地方尋找有故事、有才藝、有夢想的普通老百姓,讓他們走上舞臺,進行圓夢之旅。節目組還專門成立了圓夢辦,為300多位追夢人兌現圓夢承諾,顯性圓夢金額達到1000多萬元,節目的公益特色完全被培養出來了。其次,《中國夢想秀》將紀錄、直播、綜藝、談話、真人秀和脫口秀等電視表現方法集于一身,其開放性、跨界性、兼容性,已經成為一種電視節目的創新范本。[3]再次,《中國夢想秀》還注重全頻道聯動。綜藝節目、新聞、電視劇互通概念,例如新聞中心報道污水共治,《中國夢想秀》就會把污水共治作為選題。綜藝節目中發現了好的選題也會推薦給新聞中心,以供作系列報道。電視劇間加入綜藝預告,或者電視劇明星被要求加入到綜藝節目中去。三者之間達到資源共享。
2.《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打造國產原創品牌
2013年夏天,在十幾檔音樂選秀類綜藝節目擠爆電視熒屏的時候,兩檔文化競賽類節目——河南電視臺和愛奇藝聯手制作的《漢字英雄》、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脫穎而出,成為收視黑馬。《漢字英雄》7月11日開播,當周收視率平均0.6%,最高0.8%,在全國同時段省級衛視排名中居于第7位,后來更是一路飆升排到第3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8月2日開播,不僅高居微博熱門話題電視節目類的榜首,收視率一路破2,最后還攀升至2.16%。兩檔節目的觀眾反響喜人,超過很多電視臺的老牌綜藝節目,這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這兩檔節目均是我國的原創節目,其創新之處首先表現在市場定位上。以往的央視CSM數據顯示,全國各大衛視的收視量分布中,綜藝娛樂節目的收視份額占據八成。[4]按照慣例,在暑期檔的黃金時段,歌舞、選秀、婚戀和游戲等綜藝節目應該是各大電視臺編排節目的首選,但這兩檔節目的主創人員卻看到了“娛樂至死”讓觀眾產生的審美疲勞,他們不愿意繼續在同類節目的紅海中廝殺,而是瞄準了文化這塊空白的藍海市場推陳出新,在一片浮華喧鬧聲中攜著“濃濃墨香”進行差異式突圍,給觀眾帶來一絲沁人心脾之感。另外觀眾定位也是這兩檔節目的成功要素之一。廣大的學生團體是青少年觀眾中的主力,尤其是暑假期間,放假的學生有更多時間觀看節目。這兩檔節目的內容既沒有以往文化節目那種“陽春白雪”式的高貴冷艷,也沒有“下里巴人”式的低趣庸俗,而是堅守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了漢字內涵,同時也與學生平日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這樣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另外,節目的定位還滿足了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心理需求。學生平日學習繁重,暑假應該好好休息,但又不能荒廢學業,所以《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樣寓教于樂的節目剛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不僅會鼓勵學生去觀看節目,還會成為忠實的陪看受眾。同時,比賽的呈現形式和賽制的設置是兩檔節目的制勝法寶。《漢字英雄》采用真人秀的模式,通過外拍短片展現參賽選手的獨特個性,挖掘“人”的故事,放大“人”的感情,展現“教育、成長、夢想”的主題。賽制上“漢字十三宮”“兩兩對抗”和“四人車輪戰”等,讓最簡單的聽寫比賽變得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豐富了節目的節奏層次。《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同時借用了真人秀和體育賽事的表現模式。節目組把全國各省市的32個參賽隊伍分成8個小組進行比賽,喚起了觀眾為本地參賽選手加油的熱情。參賽選手也通過VCR講述自己的感受、備戰經歷、自己和老師隊友們之間發生的故事等等,增加了節目的人情味。最后不得不說的是《漢字英雄》對大數據的挖掘和多屏聯動。因為《漢字英雄》是在河南衛視和愛奇藝官方網址上同步播出的,對網站上的數據進行挖掘可以全面了解受眾的收視特點和對節目的實時反饋。《漢字英雄》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設置節目環節、調整賽制、投放精準廣告等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與此同時,《漢字英雄》還推出了同名手機應用APP,與新媒體形成了新的互動模式。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還能用APP與比賽選手一同答題,獲得挑戰庫積分高的人還有機會走上熒屏參與漢字英雄的爭霸,這為多屏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新的推廣營銷模式。
如今《漢字英雄》在法國戛納電視節上大放異彩,獲得重推,多家國際買家對其表現出極大興趣,是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出海外輸出的關鍵一步。
三、未來中國原創節目的發展方向
中國目前成功的電視節目或以歌舞載體、或以語言文字為內核、或以倡導公益為目標等等,形式多種多樣,但也有相通之處。其一體現一個“榮”字:觸動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愫,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二體現一個“情”字:重視人情故事,以人為本,弘揚正能量,展現出人心最溫柔的一面。其三體現一個“夢”字:展現普通老百姓的追夢之路,講述他們的艱辛歷程,捕捉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這三個字是業界需要繼續發揚的,但是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未來中國原創節目的發展,亦可以嘗試以下方向:
1.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中國的電視作品要想像美國大片、歐洲節目、日流韓流那樣在世界的激蕩中找到站穩腳跟的基石,就必須有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時代價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電視文藝工作者取之不竭的寶藏。尤其是那些具有普世意義的、能夠被各國所接受的、富有永恒魅力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源泉。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拿來就能用,它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融入現代節目元素,運用現代的制作手法,選擇合適的載體和形式去表達,同時還要迎合現代受眾的欣賞品位、知識結構、心理需求和生活習慣。中國電視要立足傳統文化開展自主創新,精心編導節目情節,打磨格調品位,與傳統的人文精神和美學情趣相得益彰,讓節目在通俗化、大眾化表達的同時,使觀眾受到熏陶和教育,達到電視節目怡情養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