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在回顧2013 年經濟運行和排放情況的基礎上,對中國碳排放的長期預測進行滾動調整,并展望2014 年的排放趨勢。在此基礎上,識別全面深化改革和政策調整所孕育的新的更高質量、更綠色、更可持續的增長點。
一、2013 年回顧:更有力減排措施的效果尚未充分顯現
為了促進節能減排,2013 年我國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各行各業節能,鼓勵研發和推廣節能技術與產品等措施,帶動生產工藝過程節能,通過完善節能標準標識制度推動居民消費和公共部門節能,通過政府采購和補貼措施帶動節能產品推廣,推動能源結構優化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參見表1 )這些政策的節能減排效果,尚未在 2013年立即顯現。2013年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國家統計局,2014 )。考慮到能源結構的優化,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排放下降幅度估計在4%左右,低于2012 年5.02%的下降幅度(國家發改委,2013 )。中國節能減排的短期形勢仍然非常嚴峻。
二、有利于減緩排放增長的具有長期意義的新趨勢
2013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不少方面呈現的重要趨勢,進一步確認了經濟增長正在歷經階段轉換,也預示著碳排放總量增長速度將明顯減緩。
第一,潛在經濟增速進一步降低,排放總量增速將放緩。2013 年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轉換導致的增速減緩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這標志著工業化進程邁入了新的階段,以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低能耗、低排放產業,將成為未來增長的主要動力(劉世錦,2012 )。
第二,經濟結構發生了轉折性變化,也將導致排放總量增速放緩。2013年服務業實際增速超過了第二產業。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主要工業產品、資本品、基礎設施、住房和居民耐用消費品保有量逐步接近飽和,在外需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這些部門的生產活動將主要用于所保有產品的更新,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將因此而降低。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需求收入彈性較高、能耗低的服務業需求將持續增長。
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實際增速相對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兩者的相對價格也在發生趨勢性變化,這正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體現。可貿易的制造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將導致不可貿易的服務業部門的勞動力價格上升。而且,國內人口結構老齡化所導致的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將加劇這種趨勢。從圖 2 中可見,2005年以來這種趨勢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了。
未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的相對變化,以及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化,將使得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2013 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之后繼續提高。這種產業結構的趨勢性轉折意味著能源消費強度將以更快速度下降。
第三,為化解產能過剩、防控政府債務嚴重風險而主動采取的措施,也將減緩經濟增長速度,減緩排放增速。
第四,普惠地提供涉及面最廣的公共產品——清潔空氣,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將促進節能減排。當前霧霾的特點是影響范圍大、持續時間長。這表明,排放總量超過一定閾值之后,霧霾的負面影響并非以與排放總量相同的速度線性擴大,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擴大。因此,必須在實施排放強度控制的同時,對排放總量加以控制。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將帶動能源消耗強度和排放強度降低。上述五個方面積極因素的節能減排效果的充分顯現,尚待時日,預計要在“十三五”及之后的時期,才會對排放產生明顯影響。
三、排放增速長期內趨緩態勢進一步確認
碳排放取決于經濟總量、能源強度和能源消費的碳強度三個因素。2013年年初,對照國際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發現,通過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中國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強度可以明顯降低。但是能源強度的降低空間,用不同口徑的 GDP 數據得到的結論差異很大。
具體而言,如果用 2005 年購買力評價標準衡量 GDP所得到的中國能源強度水平,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可比發展階段的情形,從而中國能源強度水平有較大降低余地;但如果用1990年G-K國際元衡量 GDP 所得到的中國能源強度水平,已經接近甚至低于一些發達國家可比發展階段的情形,從而中國能源強度水平進一步降低的余地非常有限。
但是,如果將發達國家和我國目前人均 GDP 水平相當時點,到與我國十年后人均GDP 水平相當的時點,能源強度累積降低的比例作為對照標準,則我國未來十年節能目標有可能實現(具體預測結果見劉世錦等)。
2013年中國出現的上述新現象,有可能促進形成更加樂觀的節能減排局面。在具體分析之前,首先介紹基礎數據出現的新變化。
(一)基礎數據調整提高了能源消費和排放的基數
中國政府尚未公布系統的碳排放數據。因此,我們預測的基礎數據主要來自世界銀行的 WDI數據庫。考慮到 WDI的CO2 數據來源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Boden,et.al. 2013),為此,在WDI 尚未更新的場合,我們直接引后者的排放總量數據。
按照世界銀行WDI的數據說明,其能源消費的碳強度數據,也來自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但我們無法從該實驗室得到碳強度數據。不過,通過簡單的計算驗證,WDI的碳強度數據實際上就是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碳排放量除以能源消費量得到的結果。(注:WDI 歷年數據來自于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
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
因此,我們研究中所使用的碳排放數據來自橡樹嶺實驗室,而能源消費數據來自 WDI ,能源消費的碳強度數據則根據兩者推算得到。
但是,WDI的能源消費數據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與中國官方數據不吻合。比如,2012年WDI 報告的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數據,歷年來均高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報告的數據;而且變化趨勢不一致。2013年也存在這種情況。第二,WDI能源數據本身,在年際之間的調整幅度也比較大。比如,經過比對發現,2013年更新后的WDI能源消費數據與2012 年發布的WDI相比,對中國能源消費最突出的調整是,把中國2010年能源消費總量調高了4.12%。中國官方統計數據表明,“十一五”期間內能源消費強度降低了19.1%。按照 2012年WDI數據,中國“十一五”期間內能源消費強度降低 了18.8%,比中國官方數據低0.3 個百分點。但是,按照2013 年WDI數據,中國“十一五”期間內能源消費強度只降低了 16.7%,比中國官方數據低 2.4個百分點。WDI調高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顯然會對我們預測中國排放數據產生較大影響。
再如,按照中國官方數據,2012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較2011年下降5.02% (國家發改委,2013)。但是,按照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碳排放數據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 GDP增速數據推算,2012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只比2011年下降1.65%。這里有一個不可比的因素是,發改委所指的CO2排放,可能綜合考慮了碳匯等因素后的凈排放,而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數據,僅僅考慮能源消費和水泥生產相關的排放。不過,即使剔除這個不可比因素,中國官方數據和WDI 數據之間也存在較大出入。考慮到中國并沒有明確公布實際CO2排放值,而本報告預測又需要給出排放數值,所以我們繼續沿用 WDI的數據。
(二)對未來碳排放預測的更新
上述對節能減排具有長期意義的新因素,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能源強度和能源消費的碳強度降低幅度的軌跡,進而減緩排放總量增速。
但是,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我們沒有對排放總量增速做根本性修改:第一,本報告開始部分指出,2013年年初的預測中,之所以認為中國降低能源和CO2排放強度的目標能夠實現,所參考的是一條間接的國際經驗,而不是直接的經驗。我們認為這些新的具有長期意義的節能減排因素,將使得中國實現既定節能減排目標的把握性進一步提高,但不會使得中國節能減排的速度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上的情形。這是因為,目前出現的這些新趨勢,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不同程度上曾經出現過。第二,上述基礎數據調整,提高了目前的排放基數,由此帶來的影響需要在未來加以消化。
這樣,我們假定節能減排的新的積極因素能夠把因為基數提高的影響在 2020年前消化掉;并假定2030年能源強度能夠線性降低到美國 2011年的水平;還假定能源消費的碳強度線性降低,于2030 年降低到2.4 公斤CO2/公斤標油的水平 。基于這些假定,我們給出如下碳排放的預測。
注:2011-2012年的數據為Boden等(2013)的初步估計。2013以后的數據為作者的估計。
資料來源:作者的估計。
(三)2014 年節能減排將呈現兩方面突出特點
第一,圍繞治理大氣環境、化解產能過剩等所實施的措施,帶動節能減排。大范圍的霧霾不僅影響到居民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投資環境,影響吸引人才和投資的氛圍,影響到企業家持續經營的信心。治理霧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的共識。
2013 年 10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總原則,并根據行業特點,分別提出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分業施策意見,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 8項主要任務。這項安排的效果,將在2014年乃至更長時期內逐步顯現。
第二,2014 年全國各地、各層級政府開始主動調低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目標和“十二五”時期的平均增長速度目標。這種調整帶來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將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節能減排取得新的進展。
四、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使得資源要素相對價格更好地反映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這一方面會減緩粗放型經濟部門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會改善各種要素配置效率,孕育新的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點,進而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把這種影響概括為:“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第一,全面改革將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要素配置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單位能源消耗和單位排放的產出水平。《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決定》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將帶來幾方面的積極效果。(1)各行各業的要素配置效率將進一步提高;(2)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將持續提升;(3)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將更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整體的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將因此而持續降低。
第二,《決定》提出的綠色治理措施,將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本身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2012 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2.7 萬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2013)。《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中國節能減排產業本身繼續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的新的高質量增長點。
(1)“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這些措施將形成充分反映資源環境要素全周期成本的價格體系,引導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2)“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將形成充分反映外部性的稅收體系,也會促進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3)“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將形成體現更高生態環保要求的市場準入門檻。
(4)“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孕育更加靈活有效的生態環保市場體系。
(5)“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 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將形成對政府的綠色考核,引導政府轉變職能,更加重視綠色發展。
(6)“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將形成更嚴格的生態環保法律責任體系。
第三,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之后,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生態和環境資源的相對價格將不斷提升。這將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開辟綠色增長路徑。
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邁向高收入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國土空間都進行同樣深度的開發。大量人口和高生產率的經濟活動,往往只積聚在大江大河三角洲和少數核心城市地區的相對狹小的地域范圍內。而大量其他地區將維持自然的原生態。這些地區稀疏而居的人口,通過其居住地原生態環境和自然產品供給彈性小、需求收入 彈性高兩種效應的綜合影響,而分享城市地區生產率提升的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可貿易和不可貿易部門之間的巴薩拉-薩繆爾森效應。這樣,目前階段經濟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可以走出一條綠色增長路徑。
《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這些效應的釋放。(1)“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課題負責人:劉世錦;
課題協調人:劉培林、陳昌盛;
課題組成員:陳道富、何建武、劉濤、劉云中、羅濤、 呂剛、馬名杰、秦中春、任澤平、邵挺、 石光、王金照、王青、吳振宇、許偉、許召元、張麗平、張亮、卓賢; 劉培林執筆 )
本報告也是“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再梅
上述對節能減排具有長期意義的新因素,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能源強度和能源消費的碳強度降低幅度的軌跡,進而減緩排放總量增速。
但是,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我們沒有對排放總量增速做根本性修改:第一,本報告開始部分指出,2013年年初的預測中,之所以認為中國降低能源和CO2排放強度的目標能夠實現,所參考的是一條間接的國際經驗,而不是直接的經驗。我們認為這些新的具有長期意義的節能減排因素,將使得中國實現既定節能減排目標的把握性進一步提高,但不會使得中國節能減排的速度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上的情形。這是因為,目前出現的這些新趨勢,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不同程度上曾經出現過。第二,上述基礎數據調整,提高了目前的排放基數,由此帶來的影響需要在未來加以消化。
這樣,我們假定節能減排的新的積極因素能夠把因為基數提高的影響在 2020年前消化掉;并假定2030年能源強度能夠線性降低到美國 2011年的水平;還假定能源消費的碳強度線性降低,于2030 年降低到2.4 公斤CO2/公斤標油的水平 。基于這些假定,我們給出如下碳排放的預測。
注:2011-2012年的數據為Boden等(2013)的初步估計。2013以后的數據為作者的估計。
資料來源:作者的估計。
(三)2014 年節能減排將呈現兩方面突出特點
第一,圍繞治理大氣環境、化解產能過剩等所實施的措施,帶動節能減排。大范圍的霧霾不僅影響到居民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投資環境,影響吸引人才和投資的氛圍,影響到企業家持續經營的信心。治理霧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的共識。
2013 年 10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總原則,并根據行業特點,分別提出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分業施策意見,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 8項主要任務。這項安排的效果,將在2014年乃至更長時期內逐步顯現。
第二,2014 年全國各地、各層級政府開始主動調低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目標和“十二五”時期的平均增長速度目標。這種調整帶來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將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節能減排取得新的進展。
四、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使得資源要素相對價格更好地反映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這一方面會減緩粗放型經濟部門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會改善各種要素配置效率,孕育新的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點,進而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把這種影響概括為:“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第一,全面改革將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要素配置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單位能源消耗和單位排放的產出水平。《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決定》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將帶來幾方面的積極效果。(1)各行各業的要素配置效率將進一步提高;(2)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將持續提升;(3)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將更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整體的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將因此而持續降低。
第二,《決定》提出的綠色治理措施,將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本身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2012 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2.7 萬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2013)。《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中國節能減排產業本身繼續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的新的高質量增長點。
(1)“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這些措施將形成充分反映資源環境要素全周期成本的價格體系,引導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2)“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將形成充分反映外部性的稅收體系,也會促進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3)“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將形成體現更高生態環保要求的市場準入門檻。
(4)“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孕育更加靈活有效的生態環保市場體系。
(5)“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 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將形成對政府的綠色考核,引導政府轉變職能,更加重視綠色發展。
(6)“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將形成更嚴格的生態環保法律責任體系。
第三,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之后,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生態和環境資源的相對價格將不斷提升。這將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開辟綠色增長路徑。
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邁向高收入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國土空間都進行同樣深度的開發。大量人口和高生產率的經濟活動,往往只積聚在大江大河三角洲和少數核心城市地區的相對狹小的地域范圍內。而大量其他地區將維持自然的原生態。這些地區稀疏而居的人口,通過其居住地原生態環境和自然產品供給彈性小、需求收入 彈性高兩種效應的綜合影響,而分享城市地區生產率提升的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可貿易和不可貿易部門之間的巴薩拉-薩繆爾森效應。這樣,目前階段經濟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可以走出一條綠色增長路徑。
《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這些效應的釋放。(1)“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課題負責人:劉世錦;
課題協調人:劉培林、陳昌盛;
課題組成員:陳道富、何建武、劉濤、劉云中、羅濤、 呂剛、馬名杰、秦中春、任澤平、邵挺、 石光、王金照、王青、吳振宇、許偉、許召元、張麗平、張亮、卓賢; 劉培林執筆 )
本報告也是“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再梅
上述對節能減排具有長期意義的新因素,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能源強度和能源消費的碳強度降低幅度的軌跡,進而減緩排放總量增速。
但是,考慮到兩方面的因素,我們沒有對排放總量增速做根本性修改:第一,本報告開始部分指出,2013年年初的預測中,之所以認為中國降低能源和CO2排放強度的目標能夠實現,所參考的是一條間接的國際經驗,而不是直接的經驗。我們認為這些新的具有長期意義的節能減排因素,將使得中國實現既定節能減排目標的把握性進一步提高,但不會使得中國節能減排的速度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上的情形。這是因為,目前出現的這些新趨勢,發達國家在相近發展階段不同程度上曾經出現過。第二,上述基礎數據調整,提高了目前的排放基數,由此帶來的影響需要在未來加以消化。
這樣,我們假定節能減排的新的積極因素能夠把因為基數提高的影響在 2020年前消化掉;并假定2030年能源強度能夠線性降低到美國 2011年的水平;還假定能源消費的碳強度線性降低,于2030 年降低到2.4 公斤CO2/公斤標油的水平 。基于這些假定,我們給出如下碳排放的預測。
注:2011-2012年的數據為Boden等(2013)的初步估計。2013以后的數據為作者的估計。
資料來源:作者的估計。
(三)2014 年節能減排將呈現兩方面突出特點
第一,圍繞治理大氣環境、化解產能過剩等所實施的措施,帶動節能減排。大范圍的霧霾不僅影響到居民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投資環境,影響吸引人才和投資的氛圍,影響到企業家持續經營的信心。治理霧霾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的共識。
2013 年 10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總原則,并根據行業特點,分別提出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分業施策意見,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 8項主要任務。這項安排的效果,將在2014年乃至更長時期內逐步顯現。
第二,2014 年全國各地、各層級政府開始主動調低年度經濟增長速度目標和“十二五”時期的平均增長速度目標。這種調整帶來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將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節能減排取得新的進展。
四、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2013 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使得資源要素相對價格更好地反映其全生命周期成本,這一方面會減緩粗放型經濟部門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會改善各種要素配置效率,孕育新的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點,進而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把這種影響概括為:“全面改革和綠色治理推動綠色增長”。
第一,全面改革將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優化要素配置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單位能源消耗和單位排放的產出水平。《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決定》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將帶來幾方面的積極效果。(1)各行各業的要素配置效率將進一步提高;(2)各行各業的技術水平將持續提升;(3)低能耗、低排放的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將更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整體的能耗強度和排放強度將因此而持續降低。
第二,《決定》提出的綠色治理措施,將促進節能環保產業本身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2012 年底,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2.7 萬億元人民幣(國家發改委,2013)。《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中國節能減排產業本身繼續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的新的高質量增長點。
(1)“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這些措施將形成充分反映資源環境要素全周期成本的價格體系,引導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2)“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將形成充分反映外部性的稅收體系,也會促進能源和排放容量的優化配置。
(3)“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將形成體現更高生態環保要求的市場準入門檻。
(4)“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孕育更加靈活有效的生態環保市場體系。
(5)“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 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將形成對政府的綠色考核,引導政府轉變職能,更加重視綠色發展。
(6)“及時公布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將形成更嚴格的生態環保法律責任體系。
第三,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之后,需求收入彈性較高的生態和環境資源的相對價格將不斷提升。這將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開辟綠色增長路徑。
經驗表明,一個國家邁向高收入過程中,并不是把所有國土空間都進行同樣深度的開發。大量人口和高生產率的經濟活動,往往只積聚在大江大河三角洲和少數核心城市地區的相對狹小的地域范圍內。而大量其他地區將維持自然的原生態。這些地區稀疏而居的人口,通過其居住地原生態環境和自然產品供給彈性小、需求收入 彈性高兩種效應的綜合影響,而分享城市地區生產率提升的效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可貿易和不可貿易部門之間的巴薩拉-薩繆爾森效應。這樣,目前階段經濟開發程度較低、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可以走出一條綠色增長路徑。
《決定》提出的如下措施,將促進這些效應的釋放。(1)“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課題負責人:劉世錦;
課題協調人:劉培林、陳昌盛;
課題組成員:陳道富、何建武、劉濤、劉云中、羅濤、 呂剛、馬名杰、秦中春、任澤平、邵挺、 石光、王金照、王青、吳振宇、許偉、許召元、張麗平、張亮、卓賢; 劉培林執筆 )
本報告也是“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