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潔
摘 要:學校文化是學校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文化變革是學校變革過程的內在要求與重要途徑。在學校文化變革過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學校文化的原有內涵與特征,這是學校文化變革的起點;找尋學校精神文化的定位,這是學校文化變革的核心;學校文化變革的動力來自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學校文化變革的途徑要注意兼顧多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學校文化變革;機制;核心;動力;途徑
學校文化變革是許多正在經歷改革的學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很多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紛紛從不同角度研究學校文化變革,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與推進,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學校文化關涉到學校的發展命脈,它影響著學校教和學的重要因素,是學校整體發展的重要標志。作為學校變革最深層的影響因素,學校文化變革是學校變革過程中的焦點與本質目標。每一所學校都應直面學校文化變革這一課題,因為無論是世界名校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學校,每一所學校的學校文化都需要不斷發展、變革與更新,重建學校文化應該是優質學校建設的主要任務,只有在不斷的學校文化良性變革中,學校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才能培養杰出人才。
基于此,筆者擬以本人所在鎮的公辦小學為例,談談對學校變革機制的一些思考、實踐與探索。
一、變革起點:學校文化建設的現狀剖析
“學校文化”在國內已經越來越得到教育界有識之士的關
注,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將“打造學校文化,提升學校內涵”等字樣放在了辦學目標的首位,但是很大程度上這種學校文化的變革還太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面或理想層面。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我國中小學文化建設存在著倫理缺失,導致學校文化建設趨于雷同、平庸,使學校在發展和管理上收效甚微,進而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事實也正如此,不少學校對學校文化的定位并不明確,有的學校將學校文化混雜在隱性、潛在課程或校風、學校、班級管理的研究里,將學校文化等同于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對學校精神文化層面內隱的因素如何影響和制約著學校的整體發展缺少深入的考察。大部分學校不能將學校文化變革的研究放在學校變革的背景下進行研究,更沒有重視它在學校管理變革中的意義和價值。而部分教育理論研究者對于學校文化變革的研究還停留在說理層面上,對于如何更新學校文化、創建引領學校發展的先進文化缺乏實踐指導意義。
對于什么是學校文化,在眾多的定義,較為認可的說法是:學校文化是“經過全校師生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具有本校獨立品格的文化傳統。這種學校文化傳統一旦建立起來,就具有指導學校辦學方向、統一價值觀念、引領師生教與學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為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而努力”。
以我校為例,我校也曾經一度錯誤地解讀了學校文化,將校本特色課程“國學經典誦讀”以及學校特色項目“沙瓶操”等同于學校文化特色,學校也確實在二者上做足了文章,出了相關的校本教材,在各個層面進行展示。但當我們將這種特色放到學校發展的更廣闊的背景中時,才發現它們只是我校的一項校本特色文化,它并不能等同于“學校文化”。真正的“學校文化”應該蘊含著學校主流價值取向,能夠潛在地約束和規范學校群體的個人價值取向,使學校群體中的成員實現認識趨同、目標一致、行為自覺,從而更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使學校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為此,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的學校文化。
二、變革核心:學校精神文化的準確定位
關于“學校文化”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葉,從最早期的“校園文化”(狹義上的“學校文化”)研究,到現在的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研究,經歷了二十多載歲月的探索,教育研究者對“學校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深化,目前普遍達成的共識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個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它是由教師、學生、家長和行政管理人員長期以來工作和生活中共同構成的組織傳統與規劃,并且內化為人們思考活動和感知問題的方式 ”。可以這么說,學校文化是一種從事教育活動組織內部的文化,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被學校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的構成要素包括學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那么在這些構成要素中什么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呢?付云老師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是相對社會文化而言的一種亞文化,它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制度文化為保障,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更是學校文化的靈魂。精神文化包含學校的品牌價值、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團隊精神等方面。學校精神文化不但是對學校傳統的繼承和發展,而且還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具體表現為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工作目標等方面。
“學校文化變革,首要之處是對已有的學校價值內涵的再認識和再提升。”針對此,我校重新審視了學校的現狀,再次解讀了學校的歷史,在明確學校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的目標基礎上,對學校文化的核心進行了再定位。
定位一:辦學理念——“靜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
辦學理念是經過長期的理性思考及實踐所形成的思想觀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學信仰的抽象概括,它滲透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或價值傾向。我校在不斷思考、實踐、完善中提出了“靜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辦學理念。
這樣的辦學理念源于生源的獨特性,青龍小學建立于2002年,目前已經成為一所接納新市民子女的公辦學校, 學校有55名公辦教師。有近1100名學生,這些學生99.7%的來自于除張家港外的全國19個省(市)、隸屬于7個民族。陶行知強調教育公平,這份平等首先是在起點上的平等,其次才是過程中的平等。陶行知說:“真平等是要大家的立腳點平等,你的腳站在什么地方,我的腳亦站在什么地方。”所以,解決必須解決的新市民子女受教育問題,是我們實現教育公平當前最迫切需要關注的。“靜育四海花朵”,讓每一個新市民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是學校必須堅守的辦學理念。
定位二:文化關鍵詞——靜。
文化關鍵詞反映出的是一所學校對教育的理想、主張與追求。在全體師生共同的參與與探討下,學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詞語“靜”。
從字源來看,“靜”,從“青”,表示青色明顯易辨;從“爭”,有爭取搶先意。本意是色彩鮮明之意。《說文·青部》中記載:“靜,審也。”王筠釋義曰:“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靜”的原始意義是明審的意思。也就是要我們有著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自己。其次才是安靜、寧靜的意思。《廣韻·靜韻》指出:“靜,安也。”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使身體安定,心緒和平,才能內視自身、明審自己。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白居易亦有詩云:“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
綜上所述, “靜”文化的“靜”的含義,是明察,是和諧,是恬淡,是安定。再從字形看,“靜”字含一個青一個爭,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稱,也代表青小,因此,“靜”字中還包含著青小的孩子爭得春天,蘊含著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靜”,還是一種環境,干干凈凈、安安靜靜的校園,是最好的讀書環境。“靜”更是一種心態,靜能明志,靜能生慧,靜能致遠。
學校追求“靜”的文化,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靜”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正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說“大音希聲”,學校教育要達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聲,要靜得下心來。教育是一個靜園,教育是一處凈土,我們希望在“靜”文化建設中,建教育一座靜園,還教育一方凈土。
定位三:辦學精神——“守靜篤行”。
辦學精神,是一種非實體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積淀下來的被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全體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通過學校成員共同的實踐活動,并經歷史選擇、積聚、傳隨、發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復論證與實踐中,提煉出了“守靜篤行”的辦學精神。
“守清靜,行篤厚”,面對天真爛漫、充滿好奇、不同個性的兒童,教師只有靜下心來,胸無塵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凈心靈,靜修身”,作為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心靈純真,才能明志生慧,創造非凡。
三、變革動力:各種因素的綜合互動
提到變革動力,人們往往會想到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學校管理領導者校長,事實上,校長確實對學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統領作用,校長的理念、價值取向和管理行為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的形成。但當我們把校長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主體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推進學校文化變革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動力因素往往不只一個,而是學生、教師、社會等諸多變革力量的集合。
學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們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歸宿。教師作為學校變革的主體之一,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發揮主要作用。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構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關注,我們應該將這一基層群體的文化置于學校整體文化變革的視域下研究。而社會的認可、教育相關督導部門的肯定與平臺提供、高一層次研究院校的理論指導等也對學校變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從具體變革力量主體的角度來認識,學校變革的力量包括教師、學生、學校管理、家長、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導系統、社區。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對以上學校變革力量進行了分類:一類是自上而下推動學校變革的行政力量;一類是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一類是領銜課題并與中小學合作開展學校變革的大學(研究所)專職教育科研力量;一類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層學校三結合的研究力量。
事實上,在學校變革中,所有的學校變革動力因素都在提供著動力,這些動力并不是單個或獨自起作用,而是綜合互動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統產生徹底變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與社區居民、學生、各種族團體的成員和工會成員聯合起來。目標、課程和政策將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決策并成為教育和社會重大改革的動力而發生改革。”學校文化變革的各個動力因素之間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饋作用,就能將一些與變革抵觸的行為內部消化,將一些與變革同步的行為進行放大,進而成為推動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或主導力量。因此,學校確立了學校文化核心價值后,就要充分關注各動力因素的調動,尤其是要關注校內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喚發其內在激情,使之發揮良性推動作用。
四、變革路徑:多元兼顧共促發展
由于學校文化變革與重建涉及到各種動力因素的和諧共生,要實現“把思想顯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策略。這里,我試圖以本校“靜文化”為例,以圖表(見15頁右下)的方式試圖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維度來闡述以學校文化變革的基本路徑的探索中的一些嘗試。
物質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雅靜”主題進行整體形象設計、校園環境布置以及學校陣地建設;精神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靜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辦學目標,打造“守靜篤行”的學校精神,確定明晰的辦學愿景,形成體現辦學理念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并通過系列活動在師生中實現三風的自覺內化,培養“守靜篤行”的師生;行為文化建設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戰術領導力的班子管理團隊,培養守靜篤行的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并在課程建設中凸現特色課程之“雅”和特色項目之“優”;制度文化建設重從實際出發形成校本化管理機制。
結語:有人說:“學校變革的根本就是學校文化的重建,要讓一所學校成為優質學校,關鍵在于創建優質的學校文化。”我們也一直說“文化育人”,是希望通過充盈著精神內涵的文化來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學校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應該是一個動詞,每個學校都應該喚醒學校文化變革意識,以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已的學校,在繼承中求創新,不斷改造、重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文化,讓文化之水靈動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長流,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涌動真的活力,才能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
參考文獻:
[1]郅庭瑾.從管理倫理看學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學學報,2007(2).
[2]易麗.近年來來學校文化變革的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8(2).
[3]張華.從學校文化角度談和諧校園構建[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05(4).
[4]付云.學校文化簡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4).
[5]李政濤.以文化變革引領學校發展[J].新課程,2007(5).
[6]王文帥,霍平麗.西南聯大:辦學精神及期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論學校變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
[8]楊小微.社會轉型時期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
2002.
(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
定位二:文化關鍵詞——靜。
文化關鍵詞反映出的是一所學校對教育的理想、主張與追求。在全體師生共同的參與與探討下,學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詞語“靜”。
從字源來看,“靜”,從“青”,表示青色明顯易辨;從“爭”,有爭取搶先意。本意是色彩鮮明之意。《說文·青部》中記載:“靜,審也。”王筠釋義曰:“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靜”的原始意義是明審的意思。也就是要我們有著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自己。其次才是安靜、寧靜的意思。《廣韻·靜韻》指出:“靜,安也。”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使身體安定,心緒和平,才能內視自身、明審自己。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白居易亦有詩云:“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
綜上所述, “靜”文化的“靜”的含義,是明察,是和諧,是恬淡,是安定。再從字形看,“靜”字含一個青一個爭,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稱,也代表青小,因此,“靜”字中還包含著青小的孩子爭得春天,蘊含著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靜”,還是一種環境,干干凈凈、安安靜靜的校園,是最好的讀書環境。“靜”更是一種心態,靜能明志,靜能生慧,靜能致遠。
學校追求“靜”的文化,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靜”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正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說“大音希聲”,學校教育要達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聲,要靜得下心來。教育是一個靜園,教育是一處凈土,我們希望在“靜”文化建設中,建教育一座靜園,還教育一方凈土。
定位三:辦學精神——“守靜篤行”。
辦學精神,是一種非實體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積淀下來的被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全體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通過學校成員共同的實踐活動,并經歷史選擇、積聚、傳隨、發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復論證與實踐中,提煉出了“守靜篤行”的辦學精神。
“守清靜,行篤厚”,面對天真爛漫、充滿好奇、不同個性的兒童,教師只有靜下心來,胸無塵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凈心靈,靜修身”,作為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心靈純真,才能明志生慧,創造非凡。
三、變革動力:各種因素的綜合互動
提到變革動力,人們往往會想到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學校管理領導者校長,事實上,校長確實對學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統領作用,校長的理念、價值取向和管理行為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的形成。但當我們把校長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主體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推進學校文化變革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動力因素往往不只一個,而是學生、教師、社會等諸多變革力量的集合。
學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們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歸宿。教師作為學校變革的主體之一,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發揮主要作用。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構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關注,我們應該將這一基層群體的文化置于學校整體文化變革的視域下研究。而社會的認可、教育相關督導部門的肯定與平臺提供、高一層次研究院校的理論指導等也對學校變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從具體變革力量主體的角度來認識,學校變革的力量包括教師、學生、學校管理、家長、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導系統、社區。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對以上學校變革力量進行了分類:一類是自上而下推動學校變革的行政力量;一類是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一類是領銜課題并與中小學合作開展學校變革的大學(研究所)專職教育科研力量;一類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層學校三結合的研究力量。
事實上,在學校變革中,所有的學校變革動力因素都在提供著動力,這些動力并不是單個或獨自起作用,而是綜合互動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統產生徹底變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與社區居民、學生、各種族團體的成員和工會成員聯合起來。目標、課程和政策將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決策并成為教育和社會重大改革的動力而發生改革。”學校文化變革的各個動力因素之間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饋作用,就能將一些與變革抵觸的行為內部消化,將一些與變革同步的行為進行放大,進而成為推動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或主導力量。因此,學校確立了學校文化核心價值后,就要充分關注各動力因素的調動,尤其是要關注校內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喚發其內在激情,使之發揮良性推動作用。
四、變革路徑:多元兼顧共促發展
由于學校文化變革與重建涉及到各種動力因素的和諧共生,要實現“把思想顯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策略。這里,我試圖以本校“靜文化”為例,以圖表(見15頁右下)的方式試圖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維度來闡述以學校文化變革的基本路徑的探索中的一些嘗試。
物質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雅靜”主題進行整體形象設計、校園環境布置以及學校陣地建設;精神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靜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辦學目標,打造“守靜篤行”的學校精神,確定明晰的辦學愿景,形成體現辦學理念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并通過系列活動在師生中實現三風的自覺內化,培養“守靜篤行”的師生;行為文化建設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戰術領導力的班子管理團隊,培養守靜篤行的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并在課程建設中凸現特色課程之“雅”和特色項目之“優”;制度文化建設重從實際出發形成校本化管理機制。
結語:有人說:“學校變革的根本就是學校文化的重建,要讓一所學校成為優質學校,關鍵在于創建優質的學校文化。”我們也一直說“文化育人”,是希望通過充盈著精神內涵的文化來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學校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應該是一個動詞,每個學校都應該喚醒學校文化變革意識,以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已的學校,在繼承中求創新,不斷改造、重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文化,讓文化之水靈動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長流,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涌動真的活力,才能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
參考文獻:
[1]郅庭瑾.從管理倫理看學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學學報,2007(2).
[2]易麗.近年來來學校文化變革的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8(2).
[3]張華.從學校文化角度談和諧校園構建[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05(4).
[4]付云.學校文化簡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4).
[5]李政濤.以文化變革引領學校發展[J].新課程,2007(5).
[6]王文帥,霍平麗.西南聯大:辦學精神及期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論學校變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
[8]楊小微.社會轉型時期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
2002.
(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
定位二:文化關鍵詞——靜。
文化關鍵詞反映出的是一所學校對教育的理想、主張與追求。在全體師生共同的參與與探討下,學校提出了文化核心詞語“靜”。
從字源來看,“靜”,從“青”,表示青色明顯易辨;從“爭”,有爭取搶先意。本意是色彩鮮明之意。《說文·青部》中記載:“靜,審也。”王筠釋義曰:“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靜”的原始意義是明審的意思。也就是要我們有著清晰的思路,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自己。其次才是安靜、寧靜的意思。《廣韻·靜韻》指出:“靜,安也。”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使身體安定,心緒和平,才能內視自身、明審自己。莊子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白居易亦有詩云:“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
綜上所述, “靜”文化的“靜”的含義,是明察,是和諧,是恬淡,是安定。再從字形看,“靜”字含一個青一個爭,青,喻年少,也是春天的代稱,也代表青小,因此,“靜”字中還包含著青小的孩子爭得春天,蘊含著的是希望、美好和憧憬。
另外,“靜”,還是一種環境,干干凈凈、安安靜靜的校園,是最好的讀書環境。“靜”更是一種心態,靜能明志,靜能生慧,靜能致遠。
學校追求“靜”的文化,是因為我們認識到“靜”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正所謂“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說“大音希聲”,學校教育要達到大音的境界,也要希聲,要靜得下心來。教育是一個靜園,教育是一處凈土,我們希望在“靜”文化建設中,建教育一座靜園,還教育一方凈土。
定位三:辦學精神——“守靜篤行”。
辦學精神,是一種非實體性的精神文化,它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積淀下來的被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全體學校人所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氣氛,這種文化是通過學校成員共同的實踐活動,并經歷史選擇、積聚、傳隨、發展而成的”。我校在反復論證與實踐中,提煉出了“守靜篤行”的辦學精神。
“守清靜,行篤厚”,面對天真爛漫、充滿好奇、不同個性的兒童,教師只有靜下心來,胸無塵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凈心靈,靜修身”,作為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心靈純真,才能明志生慧,創造非凡。
三、變革動力:各種因素的綜合互動
提到變革動力,人們往往會想到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學校管理領導者校長,事實上,校長確實對學校文化起到了重要的統領作用,校長的理念、價值取向和管理行為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的形成。但當我們把校長作為學校文化變革的主體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推進學校文化變革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動力因素往往不只一個,而是學生、教師、社會等諸多變革力量的集合。
學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們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歸宿。教師作為學校變革的主體之一,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發揮主要作用。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文化建構和生成作用尤其值得關注,我們應該將這一基層群體的文化置于學校整體文化變革的視域下研究。而社會的認可、教育相關督導部門的肯定與平臺提供、高一層次研究院校的理論指導等也對學校變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從具體變革力量主體的角度來認識,學校變革的力量包括教師、學生、學校管理、家長、兄弟院校、教育行政、科研和督導系統、社區。另有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對以上學校變革力量進行了分類:一類是自上而下推動學校變革的行政力量;一類是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一類是領銜課題并與中小學合作開展學校變革的大學(研究所)專職教育科研力量;一類是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基層學校三結合的研究力量。
事實上,在學校變革中,所有的學校變革動力因素都在提供著動力,這些動力并不是單個或獨自起作用,而是綜合互動的起作用。有研究者曾指出,“使教育系統產生徹底變革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者要與社區居民、學生、各種族團體的成員和工會成員聯合起來。目標、課程和政策將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決策并成為教育和社會重大改革的動力而發生改革。”學校文化變革的各個動力因素之間一旦形成良性的反饋作用,就能將一些與變革抵觸的行為內部消化,將一些與變革同步的行為進行放大,進而成為推動學校文化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或主導力量。因此,學校確立了學校文化核心價值后,就要充分關注各動力因素的調動,尤其是要關注校內自發或自覺地開展學校變革的基層力量,喚發其內在激情,使之發揮良性推動作用。
四、變革路徑:多元兼顧共促發展
由于學校文化變革與重建涉及到各種動力因素的和諧共生,要實現“把思想顯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策略。這里,我試圖以本校“靜文化”為例,以圖表(見15頁右下)的方式試圖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維度來闡述以學校文化變革的基本路徑的探索中的一些嘗試。
物質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雅靜”主題進行整體形象設計、校園環境布置以及學校陣地建設;精神文化建設重在圍繞“靜育四海花朵,共享教育公平”的辦學目標,打造“守靜篤行”的學校精神,確定明晰的辦學愿景,形成體現辦學理念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并通過系列活動在師生中實現三風的自覺內化,培養“守靜篤行”的師生;行為文化建設重在打造有文化思考力和戰術領導力的班子管理團隊,培養守靜篤行的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并在課程建設中凸現特色課程之“雅”和特色項目之“優”;制度文化建設重從實際出發形成校本化管理機制。
結語:有人說:“學校變革的根本就是學校文化的重建,要讓一所學校成為優質學校,關鍵在于創建優質的學校文化。”我們也一直說“文化育人”,是希望通過充盈著精神內涵的文化來培育健康向上的人。學校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名詞,更應該是一個動詞,每個學校都應該喚醒學校文化變革意識,以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已的學校,在繼承中求創新,不斷改造、重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文化,讓文化之水靈動的有生命力的涓涓長流,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涌動真的活力,才能培養更多的杰出人才。
參考文獻:
[1]郅庭瑾.從管理倫理看學校文化重建[J].河南大學學報,2007(2).
[2]易麗.近年來來學校文化變革的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8(2).
[3]張華.從學校文化角度談和諧校園構建[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05(4).
[4]付云.學校文化簡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4).
[5]李政濤.以文化變革引領學校發展[J].新課程,2007(5).
[6]王文帥,霍平麗.西南聯大:辦學精神及期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09(1).
[7]李家成.論學校變革中的力量集聚[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
[8]楊小微.社會轉型時期學校變革的方法論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
2002.
(江蘇省張家港市青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