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李飛站
“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步入貴港市港區中學(以下簡稱港區中學),綜合樓上的一排大字首先映入眼簾。近年來,該校以發展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本,深入實施教改,以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自2009年被確立為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項建設學校以來,該校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向成為合格的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不斷沖刺。校長韓建勇說:“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上尊重學生興趣與個性差異,大力倡導教師跳出舊有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
全面發展德為先
2014年春季學期剛開學,港區中學的布告欄里貼出了一封殷紅的感謝信。這封信是該校高二學生林敏業的父親寫來的,他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說:“感謝學校領導,感謝大家對我們家庭的幫助,我們一定會認真醫治林敏業的病,爭取讓他早日返校上課。”原來,2013年秋季學期,該校在得知林敏業患上突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立即組織全校師生為林敏業捐款,共捐助13 144.9元。
這樣的活動在港區中學并不少見,2009年至今,該校師生自發為社會和貧困學生捐款累計5萬余元,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該校副校長劉志邦說:“‘要成才,先成人,我校確立‘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發展思路,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多年來,港區中學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以情感為切入點、以活動為載體、以養成為目的,緊扣教育的各個環節,突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港區中學高二年級的丘輝(化名)曾是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但他會吹葫蘆絲且組織能力較強,進入學生會后,團委書記盧快飛充分挖掘他的特長,鼓勵他在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加強紀律性和學習積極性。一年下來,他參加了學校開展的多項活動,還兩次主持學校晚會,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如今已儼然是學校里的“明星”。像丘輝這樣的學生,在該校還有很多。近年來,該校堅持“一切活動都是課”的理念,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干,在實踐中鍛煉良好品質。在該校,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藝術實踐、科技活動、各學科活動周等精彩紛呈;青年志愿者協會、校園廣播站、校園記者團、國旗班、校園紀檢隊、英語沙龍等學生社團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為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參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港區中學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該校以年級為單位,制定有梯度的教育目標:對高一學生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和挫折教育,對高二學生重點傳授道德法制知識,對高三學生則加強理想教育。盧快飛老師說:“每個學科的老師都將德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我在數學課上就常常有意識地介紹數學家的生平事跡,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該校還多次邀請名人、專家為學生開講座、做演講,啟迪學生心智,如邀請駐貴港某部隊首長對高一新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邀請廣東英語感恩勵志演講團進行英語演講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專題演講,邀請自治區監獄局工作人員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專題講座……
港區中學的德育工作兼顧務實與求新,注重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機制。2009年以來,該校共有10個班級被評為市級以上先進班集體,41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優秀學生干部,57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三好學生,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今年春季學期剛開學,高一年級的英語老師黃俏艷發現學生黃曉(化名)進步了,不再是那個課上愛發呆的學生,而是主動參加每天的英語值日報告、上講臺翻譯句子,還利用課后時間用英文寫作請老師批改。黃俏艷老師說:“這是學校進行‘三五式教學法改革的功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黃俏艷老師口中所說的“三五式”教學法,是港區中學近年來實施的教改模式,它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是一種讓學生參與觀察、思考、表述、動手、推導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以英語科為例,英語教師根據閱讀和寫作發散性強的特點,一改過去的“滿堂灌”,讓學生以目標問題為線索,通過自我探索與小組合作的形式探尋答案,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港區中學采取文化學習與特長培養并重的育人模式,優化理、化、生實驗課和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的教學,培養學生特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該校便綜合考評學生,根據學生的基礎,采用師生一對一捆綁的輔導方式,對學生進行跟蹤教學和管理,同時挖掘特長生,配備專職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1301班的莫倩倩是該校培養的優秀播音員。該校根據她聲音清亮、性格開朗的特點,讓她擔任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經過有效的訓練,她進步飛快,在不久前結束的貴港市教育局舉辦的“實現中國夢,法治伴我行”演講比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為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率,港區中學制定并實施了“行政督教”制度,由教務處隨機安排所有行政督人員,每周按時開展聽課、巡課活動,認真填寫《干部聽、評課記錄》《教學督導記錄》《課堂巡課記錄》等表格并定期公布。這種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了有效監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實現了讓學生“低進高出”的培養目標。
培訓興教,科研強師
港區中學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工作,鼓勵他們參加進修學習、培訓、教科研活動和各項教學比賽,并成立了青年教師學習沙龍,引導青年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就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教師進行自我設計。黃俏艷老師說:“外出學習讓我們收獲頗豐,校內培訓也讓我們受益匪淺。年紀相近的一群老師溝通起來沒有障礙,也能學到其他老師新穎的教學方法。”
每周二下午第七、八節課,港區中學的各學科組都會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們坐在一起,針對某節課討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借鑒彼此的教學方式,汲取有效的教學經驗。這是該校提出的“頭腦風暴法”,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黃俏艷老師說:“青年教師口語很好,他們在課件上的一些導入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港區中學根據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設計的目標,為他們物色有經驗、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以老帶新,實施一對一傳幫帶的“青藍工程”。同時,該校還經常開展教師講壇、教師匯報、課題研究開題及講座等活動,請專家到校與教師互動交流,如邀請貴港市達開高中的12位骨干教師到校指導集體備課,讓教師學習達開高中以導學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上舉措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引領教師向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轉變,不少教師在科研方面收獲了累累果實。目前,該校的語文、數學、綜合等學科均有市級立項課題,教師的論文也多次獲市級以上獎勵,有50多篇關于教法創新和學法探究方面的論文獲得國家、自治區級獎,其中,英語組課題“高中生高效學習與閱讀研究”獲全國優質教育科研成果獎。語文組組長覃貞蘭至今還記得由她負責的“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順利結題時的心情,她告訴記者:“這個課題歷時5年,前后共有二三十名教師參加,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并把學生的獲獎作文作為研究對象,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如今,該校的教師們以課題研究為牽引,實現了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應用能力。
港區中學秉承“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質量第一”的宗旨,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學校先后榮獲自治區一級高中、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庭院”、自治區文明衛生學校、自治區“和諧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今,該校遵循“崇德尚學,自強力行”的校訓,務實求真,踏著穩健的步伐,正在朝著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奮斗目標奮勇前行。(責編 蒙秀溪)
“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步入貴港市港區中學(以下簡稱港區中學),綜合樓上的一排大字首先映入眼簾。近年來,該校以發展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本,深入實施教改,以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自2009年被確立為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項建設學校以來,該校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向成為合格的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不斷沖刺。校長韓建勇說:“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上尊重學生興趣與個性差異,大力倡導教師跳出舊有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
全面發展德為先
2014年春季學期剛開學,港區中學的布告欄里貼出了一封殷紅的感謝信。這封信是該校高二學生林敏業的父親寫來的,他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說:“感謝學校領導,感謝大家對我們家庭的幫助,我們一定會認真醫治林敏業的病,爭取讓他早日返校上課。”原來,2013年秋季學期,該校在得知林敏業患上突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立即組織全校師生為林敏業捐款,共捐助13 144.9元。
這樣的活動在港區中學并不少見,2009年至今,該校師生自發為社會和貧困學生捐款累計5萬余元,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該校副校長劉志邦說:“‘要成才,先成人,我校確立‘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發展思路,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多年來,港區中學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以情感為切入點、以活動為載體、以養成為目的,緊扣教育的各個環節,突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港區中學高二年級的丘輝(化名)曾是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但他會吹葫蘆絲且組織能力較強,進入學生會后,團委書記盧快飛充分挖掘他的特長,鼓勵他在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加強紀律性和學習積極性。一年下來,他參加了學校開展的多項活動,還兩次主持學校晚會,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如今已儼然是學校里的“明星”。像丘輝這樣的學生,在該校還有很多。近年來,該校堅持“一切活動都是課”的理念,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干,在實踐中鍛煉良好品質。在該校,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藝術實踐、科技活動、各學科活動周等精彩紛呈;青年志愿者協會、校園廣播站、校園記者團、國旗班、校園紀檢隊、英語沙龍等學生社團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為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參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港區中學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該校以年級為單位,制定有梯度的教育目標:對高一學生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和挫折教育,對高二學生重點傳授道德法制知識,對高三學生則加強理想教育。盧快飛老師說:“每個學科的老師都將德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我在數學課上就常常有意識地介紹數學家的生平事跡,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該校還多次邀請名人、專家為學生開講座、做演講,啟迪學生心智,如邀請駐貴港某部隊首長對高一新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邀請廣東英語感恩勵志演講團進行英語演講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專題演講,邀請自治區監獄局工作人員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專題講座……
港區中學的德育工作兼顧務實與求新,注重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機制。2009年以來,該校共有10個班級被評為市級以上先進班集體,41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優秀學生干部,57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三好學生,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今年春季學期剛開學,高一年級的英語老師黃俏艷發現學生黃曉(化名)進步了,不再是那個課上愛發呆的學生,而是主動參加每天的英語值日報告、上講臺翻譯句子,還利用課后時間用英文寫作請老師批改。黃俏艷老師說:“這是學校進行‘三五式教學法改革的功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黃俏艷老師口中所說的“三五式”教學法,是港區中學近年來實施的教改模式,它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是一種讓學生參與觀察、思考、表述、動手、推導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以英語科為例,英語教師根據閱讀和寫作發散性強的特點,一改過去的“滿堂灌”,讓學生以目標問題為線索,通過自我探索與小組合作的形式探尋答案,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港區中學采取文化學習與特長培養并重的育人模式,優化理、化、生實驗課和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的教學,培養學生特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該校便綜合考評學生,根據學生的基礎,采用師生一對一捆綁的輔導方式,對學生進行跟蹤教學和管理,同時挖掘特長生,配備專職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1301班的莫倩倩是該校培養的優秀播音員。該校根據她聲音清亮、性格開朗的特點,讓她擔任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經過有效的訓練,她進步飛快,在不久前結束的貴港市教育局舉辦的“實現中國夢,法治伴我行”演講比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為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率,港區中學制定并實施了“行政督教”制度,由教務處隨機安排所有行政督人員,每周按時開展聽課、巡課活動,認真填寫《干部聽、評課記錄》《教學督導記錄》《課堂巡課記錄》等表格并定期公布。這種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了有效監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實現了讓學生“低進高出”的培養目標。
培訓興教,科研強師
港區中學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工作,鼓勵他們參加進修學習、培訓、教科研活動和各項教學比賽,并成立了青年教師學習沙龍,引導青年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就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教師進行自我設計。黃俏艷老師說:“外出學習讓我們收獲頗豐,校內培訓也讓我們受益匪淺。年紀相近的一群老師溝通起來沒有障礙,也能學到其他老師新穎的教學方法。”
每周二下午第七、八節課,港區中學的各學科組都會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們坐在一起,針對某節課討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借鑒彼此的教學方式,汲取有效的教學經驗。這是該校提出的“頭腦風暴法”,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黃俏艷老師說:“青年教師口語很好,他們在課件上的一些導入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港區中學根據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設計的目標,為他們物色有經驗、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以老帶新,實施一對一傳幫帶的“青藍工程”。同時,該校還經常開展教師講壇、教師匯報、課題研究開題及講座等活動,請專家到校與教師互動交流,如邀請貴港市達開高中的12位骨干教師到校指導集體備課,讓教師學習達開高中以導學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上舉措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引領教師向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轉變,不少教師在科研方面收獲了累累果實。目前,該校的語文、數學、綜合等學科均有市級立項課題,教師的論文也多次獲市級以上獎勵,有50多篇關于教法創新和學法探究方面的論文獲得國家、自治區級獎,其中,英語組課題“高中生高效學習與閱讀研究”獲全國優質教育科研成果獎。語文組組長覃貞蘭至今還記得由她負責的“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順利結題時的心情,她告訴記者:“這個課題歷時5年,前后共有二三十名教師參加,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并把學生的獲獎作文作為研究對象,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如今,該校的教師們以課題研究為牽引,實現了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應用能力。
港區中學秉承“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質量第一”的宗旨,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學校先后榮獲自治區一級高中、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庭院”、自治區文明衛生學校、自治區“和諧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今,該校遵循“崇德尚學,自強力行”的校訓,務實求真,踏著穩健的步伐,正在朝著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奮斗目標奮勇前行。(責編 蒙秀溪)
“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步入貴港市港區中學(以下簡稱港區中學),綜合樓上的一排大字首先映入眼簾。近年來,該校以發展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本,深入實施教改,以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自2009年被確立為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項建設學校以來,該校持續加大建設力度,向成為合格的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不斷沖刺。校長韓建勇說:“近年來,我們在教學上尊重學生興趣與個性差異,大力倡導教師跳出舊有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
全面發展德為先
2014年春季學期剛開學,港區中學的布告欄里貼出了一封殷紅的感謝信。這封信是該校高二學生林敏業的父親寫來的,他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說:“感謝學校領導,感謝大家對我們家庭的幫助,我們一定會認真醫治林敏業的病,爭取讓他早日返校上課。”原來,2013年秋季學期,該校在得知林敏業患上突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后,立即組織全校師生為林敏業捐款,共捐助13 144.9元。
這樣的活動在港區中學并不少見,2009年至今,該校師生自發為社會和貧困學生捐款累計5萬余元,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該校副校長劉志邦說:“‘要成才,先成人,我校確立‘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發展思路,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力求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
多年來,港區中學注重學生德育工作,堅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以情感為切入點、以活動為載體、以養成為目的,緊扣教育的各個環節,突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港區中學高二年級的丘輝(化名)曾是一名成績較差的學生,但他會吹葫蘆絲且組織能力較強,進入學生會后,團委書記盧快飛充分挖掘他的特長,鼓勵他在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加強紀律性和學習積極性。一年下來,他參加了學校開展的多項活動,還兩次主持學校晚會,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如今已儼然是學校里的“明星”。像丘輝這樣的學生,在該校還有很多。近年來,該校堅持“一切活動都是課”的理念,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干,在實踐中鍛煉良好品質。在該校,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藝術實踐、科技活動、各學科活動周等精彩紛呈;青年志愿者協會、校園廣播站、校園記者團、國旗班、校園紀檢隊、英語沙龍等學生社團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為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參與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港區中學把德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該校以年級為單位,制定有梯度的教育目標:對高一學生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和挫折教育,對高二學生重點傳授道德法制知識,對高三學生則加強理想教育。盧快飛老師說:“每個學科的老師都將德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我在數學課上就常常有意識地介紹數學家的生平事跡,為學生樹立榜樣。”此外,該校還多次邀請名人、專家為學生開講座、做演講,啟迪學生心智,如邀請駐貴港某部隊首長對高一新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邀請廣東英語感恩勵志演講團進行英語演講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專題演講,邀請自治區監獄局工作人員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專題講座……
港區中學的德育工作兼顧務實與求新,注重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時時育人,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機制。2009年以來,該校共有10個班級被評為市級以上先進班集體,41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優秀學生干部,57名學生被評為市級以上三好學生,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今年春季學期剛開學,高一年級的英語老師黃俏艷發現學生黃曉(化名)進步了,不再是那個課上愛發呆的學生,而是主動參加每天的英語值日報告、上講臺翻譯句子,還利用課后時間用英文寫作請老師批改。黃俏艷老師說:“這是學校進行‘三五式教學法改革的功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黃俏艷老師口中所說的“三五式”教學法,是港區中學近年來實施的教改模式,它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是一種讓學生參與觀察、思考、表述、動手、推導學習過程的教學模式。以英語科為例,英語教師根據閱讀和寫作發散性強的特點,一改過去的“滿堂灌”,讓學生以目標問題為線索,通過自我探索與小組合作的形式探尋答案,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港區中學采取文化學習與特長培養并重的育人模式,優化理、化、生實驗課和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的教學,培養學生特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從高一年級開始,該校便綜合考評學生,根據學生的基礎,采用師生一對一捆綁的輔導方式,對學生進行跟蹤教學和管理,同時挖掘特長生,配備專職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1301班的莫倩倩是該校培養的優秀播音員。該校根據她聲音清亮、性格開朗的特點,讓她擔任學校廣播站的播音員,經過有效的訓練,她進步飛快,在不久前結束的貴港市教育局舉辦的“實現中國夢,法治伴我行”演講比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為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率,港區中學制定并實施了“行政督教”制度,由教務處隨機安排所有行政督人員,每周按時開展聽課、巡課活動,認真填寫《干部聽、評課記錄》《教學督導記錄》《課堂巡課記錄》等表格并定期公布。這種制度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了有效監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實現了讓學生“低進高出”的培養目標。
培訓興教,科研強師
港區中學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工作,鼓勵他們參加進修學習、培訓、教科研活動和各項教學比賽,并成立了青年教師學習沙龍,引導青年教師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就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教師進行自我設計。黃俏艷老師說:“外出學習讓我們收獲頗豐,校內培訓也讓我們受益匪淺。年紀相近的一群老師溝通起來沒有障礙,也能學到其他老師新穎的教學方法。”
每周二下午第七、八節課,港區中學的各學科組都會進行集體備課,教師們坐在一起,針對某節課討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借鑒彼此的教學方式,汲取有效的教學經驗。這是該校提出的“頭腦風暴法”,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黃俏艷老師說:“青年教師口語很好,他們在課件上的一些導入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港區中學根據青年教師個人發展設計的目標,為他們物色有經驗、能力強的骨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以老帶新,實施一對一傳幫帶的“青藍工程”。同時,該校還經常開展教師講壇、教師匯報、課題研究開題及講座等活動,請專家到校與教師互動交流,如邀請貴港市達開高中的12位骨干教師到校指導集體備課,讓教師學習達開高中以導學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上舉措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斷引領教師向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轉變,不少教師在科研方面收獲了累累果實。目前,該校的語文、數學、綜合等學科均有市級立項課題,教師的論文也多次獲市級以上獎勵,有50多篇關于教法創新和學法探究方面的論文獲得國家、自治區級獎,其中,英語組課題“高中生高效學習與閱讀研究”獲全國優質教育科研成果獎。語文組組長覃貞蘭至今還記得由她負責的“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順利結題時的心情,她告訴記者:“這個課題歷時5年,前后共有二三十名教師參加,大家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作文比賽,并把學生的獲獎作文作為研究對象,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如今,該校的教師們以課題研究為牽引,實現了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應用能力。
港區中學秉承“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質量第一”的宗旨,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績,學校先后榮獲自治區一級高中、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庭院”、自治區文明衛生學校、自治區“和諧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如今,該校遵循“崇德尚學,自強力行”的校訓,務實求真,踏著穩健的步伐,正在朝著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奮斗目標奮勇前行。(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