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所以,有些學生對學習數學有畏難情緒,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的數學成績比較差。那么怎樣搞好實踐數學教學,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呢?以下是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對數學定理和問題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借鑒語文教學中常用的閱讀訓練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有關數學概念。對容易混淆的數學名詞、術語,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并加以區別比較。如“增加到”與“增加了”“除”與“除以”等,對于這些關鍵詞,教師教學時必須讓學生引起重視,認真進行分析,從而正確理解題意,找出最佳的解題方法;對于重要的定理,教師要在學生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朗讀、背誦,使其牢記于心。
二、傳授給學生更多科學的解題方法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無論做什么事,方法對頭,就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會相反。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為學生探索不同問題的解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數學知識的內涵,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分解因式a2+2ab-8b2+2a+14b-3,本題是一個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多項式,學生們可以用常規的方法去解,但從為了增加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角度出發,我們教師可以在常規解題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其他解題方法的探索。對于上面提到的因式分解題,我們就可以用“取零法”,即分別將多項式中的兩個未知數設為零,進行分解因式,再把兩次分解的結果合起來,就是原多項式的分解結果。
三、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由于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學生學起來是枯燥的,如果我們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講,不注意教的方法,那么學生就不會有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要想變學生“不愿學”為“想學”,作為教師就要想方設法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如我們在上數學課時,經常對學生進行提問,這樣學生為了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會認真聽課,積極思考;講到某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時,我們不立即說出結論,而是讓學生“猜”、讓學生討論,這樣就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也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數學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實際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如中獎的概率、在路邊種多少樹,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所學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進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探索研究數學的教學方法,千方百計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河北省冀州市碼頭李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