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霜++馬麗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行社數量急劇增加,由原先的三大旅行社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家,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我國的旅行社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平均利潤率基本上保持在30%左右,而到90年代初期時就已經下降到了10%左右,目前我國的旅行社產業平均利潤率竟小于 1%;同時,這個行業還存在嚴重的惡性競價競爭,一些旅游惡性事件基本上都是源于“零團費”、“負團費”的現象。因此,旅游業的最優路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概念界定
(一)旅行社產業組織
不同的時期對旅行社概念的界定不同,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差異。我國在2009年版的《旅行社條例》中規定: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兩種,旅行社主要從事一些招徠業務、組織旅游活動以及接待旅游消費者,為旅游消費者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的企業法人 。而產業組織是指在某一產業當中的各種關系之間的結構特征,這種關系主要包含了交易關系、行為關系、利益關系,等等。綜上所述,旅行社產業組織是旅游產業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旅行社產業組織就是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在內的旅游中介服務的組織團體及其在旅游市場上相互關系的集合。
(二) SCP范式
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最主要的框架結構,即市場的結構、市場的行為以及市場的績效三個部分內容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們的關系就是市場的結構決定了市場的行為,市場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績效,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影響。SCP范式是西方經濟學為了更好地解釋旅游產業內企業的市場關系,其中包括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甚至還包括行政管理部門的法律、法規制度,都存在著雙向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旅游業SCP框架結構
二、對我國旅行社進行SCP范式分析
(一)旅行社產業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場中各個要素的內在之間的聯系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本文分析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結構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市場的集中度、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旅行社進入和退出壁壘。
1.市場集中度。從總體上看,我國旅行社的集中度相對較低且不穩定,旅行社的規模相對較小,在市場結構中,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真正有實力進行競爭和開發新產品的大型旅行社企業卻很少。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以我國三大旅行社——國旅、中旅和中青旅為代表的我國旅行社產業組織的集中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在1980年我國的三大旅行社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高達79.6%,在1993年下降到25%,而目前卻還不到15%。
2.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優勢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方式。旅行社產品差別化是指旅行社通過提供能夠與市場上同類產品區別開來的旅游產品,減少同類產品的替代性,導致顧客偏好的特殊產品,從而使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我國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旅行社產品開發出來很容易被其他旅行社模仿,一些小的旅行社由于資本有限,沒有資本和精力去開發新的產品,只能去模仿其他大的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基于消費者的消費特征,旅行社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產品的開發上,主要集中在模仿別家旅行社的產品,進行價格上的競爭,這樣就會導致旅游產品的嚴重同質化。
3.進入與退出壁壘。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進入壁壘比較低,旅行社數量近年來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每年都有近 2000 家企業進入旅游產業。由于國家對旅游產業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近年來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旅行社產業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在逐漸降低。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退出壁壘卻比較高。通常,資產專用性較差的企業不會形成大量的沉沒成本,退出壁壘較低。旅行社在經營過程中資金使用量相對較小,固定成本低,而且提供的多是短期的一次性旅游服務,不會承擔較大的違約成本,績效欠佳的旅行社退出市場的阻力不大。但是中國旅行社退出市場的情況很少發生。出現這種反常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旅行社產業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的。
(二)旅行社產業的市場行為
1.價格行為。目前在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中,競爭的主要形式是價格行為。由于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所以旅游企業經常會使用價格政策,具體表現在數量差異,季節性差異,調整供應和需求,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目前我國旅行社通常會通過低價銷售其產品,實施低價戰略來與其他旅行社進行抗衡。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它們提供的產品往往是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由于承擔不起開發新旅游產品的費用,所以進行價格競爭策略。這樣一來就會在價格上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最終導致“大社不強,小社不精”。 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主要以價格行為為主,這樣就導致了我國旅行社沒有大的品牌,而且市場信譽也低。
2.非價格行為。非價格行為就是價格手段以外的企業行為,旅行社通常采用的非價格行為就是廣告行為。但我國旅行社行業雖然普遍采取了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不過大多是一些短期行為,內容一般比較模糊,這樣會誤導游客。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國際和國內旅行社都日益認識到廣告的重要性,除了利用電視、 廣播、報紙、雜志和其他媒體廣告宣傳外,還開始積極組織旅游展,組織參加旅游展區來進行旅游的宣傳。但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小型旅行社會在旅游高峰期(五一、十一、春節期間)打出虛假廣告來迷惑旅游者,以取得短期內的利益。
(三)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企業在市場運行中的最終經濟結果。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是反映旅行社業一定時期內所取得經濟性成果的體現。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仍處在較低級的發展層次上,總的來說市場績效水平比較低。從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凈資產利潤率來看,可以發現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利潤率是比較低的,而且有段時間有趨近于零的趨勢。
首先,產業組織經濟效益比較低下。目前,我國旅游業從宏觀上來看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從微觀角度看,由于管理不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的利潤率很低,可以說仍處于微利狀態。其次,旅游資源的配置效率比較低。因為我國旅游業的長期過度競爭,資源增長速度遠遠要大于旅游業的增長速度,這導致了許多閑置資源。在產品開發方面,由于缺乏創新,大多數旅游產品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三、我國旅行社的優化路徑
(一)建立寡頭壟斷為主的旅行社產業組織結構
首先,寡頭壟斷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行業集中度。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中,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比較高,這樣就會提高行業的集中化程度。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在市場上的幾個大型企業的控制力也就越強,真正的競爭往往是這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現象。其次,有利于提高產業與企業規模經濟效率。在寡頭壟斷產業中,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行業內的專業化分工,減少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再次,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這是因為大型公司可以利用其產品成本優勢等壟斷地位防止新技術與產品被其他企業迅速模仿,這樣有利于旅行社提供異質化的產品。
(二)加快中小型旅行社的改革,發展專業化經營
對于中小型旅行社來說,要想經營發展好就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經營缺乏合理化的專業分工,每家旅行社都想服務所有市場,導致開發的產品毫無特色可言,最終使價格競爭成為唯一的競爭手段。中小型旅行社可以開發出具有異質化的旅游產品,滿足大眾化旅游產品無法滿足的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培育中小型旅行社的核心競爭力,避免惡性降低價格競爭。為應付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小型和中型的旅行機構應繼續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總之,各個旅行社,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要善于運用產品差異化戰略,發展專業化經營。
(三)國家相關政策保障
旅行社產業組織要想實現優化路徑,除了自身的改革和重組外還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保障,這樣才能為旅行社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國家制定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的政策法規,促進大企業的形成;第二,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降低旅行社企業的退出壁壘,緩解旅行社過度進入的壓力;第三,積極推動形成垂直分工體系,為中小型企業的合作提供基礎,使競爭日趨良性化,避免惡性競爭。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
endprint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行社數量急劇增加,由原先的三大旅行社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家,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我國的旅行社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平均利潤率基本上保持在30%左右,而到90年代初期時就已經下降到了10%左右,目前我國的旅行社產業平均利潤率竟小于 1%;同時,這個行業還存在嚴重的惡性競價競爭,一些旅游惡性事件基本上都是源于“零團費”、“負團費”的現象。因此,旅游業的最優路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概念界定
(一)旅行社產業組織
不同的時期對旅行社概念的界定不同,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差異。我國在2009年版的《旅行社條例》中規定: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兩種,旅行社主要從事一些招徠業務、組織旅游活動以及接待旅游消費者,為旅游消費者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的企業法人 。而產業組織是指在某一產業當中的各種關系之間的結構特征,這種關系主要包含了交易關系、行為關系、利益關系,等等。綜上所述,旅行社產業組織是旅游產業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旅行社產業組織就是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在內的旅游中介服務的組織團體及其在旅游市場上相互關系的集合。
(二) SCP范式
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最主要的框架結構,即市場的結構、市場的行為以及市場的績效三個部分內容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們的關系就是市場的結構決定了市場的行為,市場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績效,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影響。SCP范式是西方經濟學為了更好地解釋旅游產業內企業的市場關系,其中包括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甚至還包括行政管理部門的法律、法規制度,都存在著雙向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旅游業SCP框架結構
二、對我國旅行社進行SCP范式分析
(一)旅行社產業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場中各個要素的內在之間的聯系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本文分析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結構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市場的集中度、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旅行社進入和退出壁壘。
1.市場集中度。從總體上看,我國旅行社的集中度相對較低且不穩定,旅行社的規模相對較小,在市場結構中,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真正有實力進行競爭和開發新產品的大型旅行社企業卻很少。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以我國三大旅行社——國旅、中旅和中青旅為代表的我國旅行社產業組織的集中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在1980年我國的三大旅行社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高達79.6%,在1993年下降到25%,而目前卻還不到15%。
2.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優勢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方式。旅行社產品差別化是指旅行社通過提供能夠與市場上同類產品區別開來的旅游產品,減少同類產品的替代性,導致顧客偏好的特殊產品,從而使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我國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旅行社產品開發出來很容易被其他旅行社模仿,一些小的旅行社由于資本有限,沒有資本和精力去開發新的產品,只能去模仿其他大的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基于消費者的消費特征,旅行社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產品的開發上,主要集中在模仿別家旅行社的產品,進行價格上的競爭,這樣就會導致旅游產品的嚴重同質化。
3.進入與退出壁壘。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進入壁壘比較低,旅行社數量近年來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每年都有近 2000 家企業進入旅游產業。由于國家對旅游產業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近年來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旅行社產業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在逐漸降低。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退出壁壘卻比較高。通常,資產專用性較差的企業不會形成大量的沉沒成本,退出壁壘較低。旅行社在經營過程中資金使用量相對較小,固定成本低,而且提供的多是短期的一次性旅游服務,不會承擔較大的違約成本,績效欠佳的旅行社退出市場的阻力不大。但是中國旅行社退出市場的情況很少發生。出現這種反常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旅行社產業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的。
(二)旅行社產業的市場行為
1.價格行為。目前在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中,競爭的主要形式是價格行為。由于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所以旅游企業經常會使用價格政策,具體表現在數量差異,季節性差異,調整供應和需求,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目前我國旅行社通常會通過低價銷售其產品,實施低價戰略來與其他旅行社進行抗衡。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它們提供的產品往往是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由于承擔不起開發新旅游產品的費用,所以進行價格競爭策略。這樣一來就會在價格上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最終導致“大社不強,小社不精”。 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主要以價格行為為主,這樣就導致了我國旅行社沒有大的品牌,而且市場信譽也低。
2.非價格行為。非價格行為就是價格手段以外的企業行為,旅行社通常采用的非價格行為就是廣告行為。但我國旅行社行業雖然普遍采取了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不過大多是一些短期行為,內容一般比較模糊,這樣會誤導游客。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國際和國內旅行社都日益認識到廣告的重要性,除了利用電視、 廣播、報紙、雜志和其他媒體廣告宣傳外,還開始積極組織旅游展,組織參加旅游展區來進行旅游的宣傳。但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小型旅行社會在旅游高峰期(五一、十一、春節期間)打出虛假廣告來迷惑旅游者,以取得短期內的利益。
(三)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企業在市場運行中的最終經濟結果。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是反映旅行社業一定時期內所取得經濟性成果的體現。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仍處在較低級的發展層次上,總的來說市場績效水平比較低。從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凈資產利潤率來看,可以發現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利潤率是比較低的,而且有段時間有趨近于零的趨勢。
首先,產業組織經濟效益比較低下。目前,我國旅游業從宏觀上來看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從微觀角度看,由于管理不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的利潤率很低,可以說仍處于微利狀態。其次,旅游資源的配置效率比較低。因為我國旅游業的長期過度競爭,資源增長速度遠遠要大于旅游業的增長速度,這導致了許多閑置資源。在產品開發方面,由于缺乏創新,大多數旅游產品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三、我國旅行社的優化路徑
(一)建立寡頭壟斷為主的旅行社產業組織結構
首先,寡頭壟斷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行業集中度。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中,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比較高,這樣就會提高行業的集中化程度。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在市場上的幾個大型企業的控制力也就越強,真正的競爭往往是這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現象。其次,有利于提高產業與企業規模經濟效率。在寡頭壟斷產業中,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行業內的專業化分工,減少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再次,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這是因為大型公司可以利用其產品成本優勢等壟斷地位防止新技術與產品被其他企業迅速模仿,這樣有利于旅行社提供異質化的產品。
(二)加快中小型旅行社的改革,發展專業化經營
對于中小型旅行社來說,要想經營發展好就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經營缺乏合理化的專業分工,每家旅行社都想服務所有市場,導致開發的產品毫無特色可言,最終使價格競爭成為唯一的競爭手段。中小型旅行社可以開發出具有異質化的旅游產品,滿足大眾化旅游產品無法滿足的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培育中小型旅行社的核心競爭力,避免惡性降低價格競爭。為應付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小型和中型的旅行機構應繼續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總之,各個旅行社,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要善于運用產品差異化戰略,發展專業化經營。
(三)國家相關政策保障
旅行社產業組織要想實現優化路徑,除了自身的改革和重組外還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保障,這樣才能為旅行社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國家制定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的政策法規,促進大企業的形成;第二,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降低旅行社企業的退出壁壘,緩解旅行社過度進入的壓力;第三,積極推動形成垂直分工體系,為中小型企業的合作提供基礎,使競爭日趨良性化,避免惡性競爭。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
endprint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行社數量急劇增加,由原先的三大旅行社增加到現在的2萬多家,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我國的旅行社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平均利潤率基本上保持在30%左右,而到90年代初期時就已經下降到了10%左右,目前我國的旅行社產業平均利潤率竟小于 1%;同時,這個行業還存在嚴重的惡性競價競爭,一些旅游惡性事件基本上都是源于“零團費”、“負團費”的現象。因此,旅游業的最優路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概念界定
(一)旅行社產業組織
不同的時期對旅行社概念的界定不同,不同的國家也存在著差異。我國在2009年版的《旅行社條例》中規定: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兩種,旅行社主要從事一些招徠業務、組織旅游活動以及接待旅游消費者,為旅游消費者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的企業法人 。而產業組織是指在某一產業當中的各種關系之間的結構特征,這種關系主要包含了交易關系、行為關系、利益關系,等等。綜上所述,旅行社產業組織是旅游產業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旅行社產業組織就是為消費者提供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在內的旅游中介服務的組織團體及其在旅游市場上相互關系的集合。
(二) SCP范式
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最主要的框架結構,即市場的結構、市場的行為以及市場的績效三個部分內容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們的關系就是市場的結構決定了市場的行為,市場的行為決定了市場績效,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影響。SCP范式是西方經濟學為了更好地解釋旅游產業內企業的市場關系,其中包括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之間的關系,甚至還包括行政管理部門的法律、法規制度,都存在著雙向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旅游業SCP框架結構
二、對我國旅行社進行SCP范式分析
(一)旅行社產業市場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場中各個要素的內在之間的聯系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本文分析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結構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市場的集中度、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及旅行社進入和退出壁壘。
1.市場集中度。從總體上看,我國旅行社的集中度相對較低且不穩定,旅行社的規模相對較小,在市場結構中,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真正有實力進行競爭和開發新產品的大型旅行社企業卻很少。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以我國三大旅行社——國旅、中旅和中青旅為代表的我國旅行社產業組織的集中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在1980年我國的三大旅行社市場占有率就已經高達79.6%,在1993年下降到25%,而目前卻還不到15%。
2.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謀求優勢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方式。旅行社產品差別化是指旅行社通過提供能夠與市場上同類產品區別開來的旅游產品,減少同類產品的替代性,導致顧客偏好的特殊產品,從而使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我國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因為旅行社產品開發出來很容易被其他旅行社模仿,一些小的旅行社由于資本有限,沒有資本和精力去開發新的產品,只能去模仿其他大的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基于消費者的消費特征,旅行社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產品的開發上,主要集中在模仿別家旅行社的產品,進行價格上的競爭,這樣就會導致旅游產品的嚴重同質化。
3.進入與退出壁壘。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進入壁壘比較低,旅行社數量近年來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每年都有近 2000 家企業進入旅游產業。由于國家對旅游產業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近年來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旅行社產業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在逐漸降低。我國旅行社產業的退出壁壘卻比較高。通常,資產專用性較差的企業不會形成大量的沉沒成本,退出壁壘較低。旅行社在經營過程中資金使用量相對較小,固定成本低,而且提供的多是短期的一次性旅游服務,不會承擔較大的違約成本,績效欠佳的旅行社退出市場的阻力不大。但是中國旅行社退出市場的情況很少發生。出現這種反常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旅行社產業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的。
(二)旅行社產業的市場行為
1.價格行為。目前在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中,競爭的主要形式是價格行為。由于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所以旅游企業經常會使用價格政策,具體表現在數量差異,季節性差異,調整供應和需求,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目前我國旅行社通常會通過低價銷售其產品,實施低價戰略來與其他旅行社進行抗衡。中小型的旅行社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它們提供的產品往往是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由于承擔不起開發新旅游產品的費用,所以進行價格競爭策略。這樣一來就會在價格上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最終導致“大社不強,小社不精”。 我國旅行社的競爭主要以價格行為為主,這樣就導致了我國旅行社沒有大的品牌,而且市場信譽也低。
2.非價格行為。非價格行為就是價格手段以外的企業行為,旅行社通常采用的非價格行為就是廣告行為。但我國旅行社行業雖然普遍采取了各種各樣的促銷活動,不過大多是一些短期行為,內容一般比較模糊,這樣會誤導游客。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國際和國內旅行社都日益認識到廣告的重要性,除了利用電視、 廣播、報紙、雜志和其他媒體廣告宣傳外,還開始積極組織旅游展,組織參加旅游展區來進行旅游的宣傳。但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小型旅行社會在旅游高峰期(五一、十一、春節期間)打出虛假廣告來迷惑旅游者,以取得短期內的利益。
(三)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企業在市場運行中的最終經濟結果。旅行社產業的市場績效是反映旅行社業一定時期內所取得經濟性成果的體現。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仍處在較低級的發展層次上,總的來說市場績效水平比較低。從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凈資產利潤率來看,可以發現我國旅行社產業的利潤率是比較低的,而且有段時間有趨近于零的趨勢。
首先,產業組織經濟效益比較低下。目前,我國旅游業從宏觀上來看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從微觀角度看,由于管理不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的利潤率很低,可以說仍處于微利狀態。其次,旅游資源的配置效率比較低。因為我國旅游業的長期過度競爭,資源增長速度遠遠要大于旅游業的增長速度,這導致了許多閑置資源。在產品開發方面,由于缺乏創新,大多數旅游產品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
三、我國旅行社的優化路徑
(一)建立寡頭壟斷為主的旅行社產業組織結構
首先,寡頭壟斷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行業集中度。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中,大型企業的市場份額比較高,這樣就會提高行業的集中化程度。行業集中度越高,說明在市場上的幾個大型企業的控制力也就越強,真正的競爭往往是這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競爭,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現象。其次,有利于提高產業與企業規模經濟效率。在寡頭壟斷產業中,一方面,有利于促進行業內的專業化分工,減少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企業間的相互協作關系。再次,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這是因為大型公司可以利用其產品成本優勢等壟斷地位防止新技術與產品被其他企業迅速模仿,這樣有利于旅行社提供異質化的產品。
(二)加快中小型旅行社的改革,發展專業化經營
對于中小型旅行社來說,要想經營發展好就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目前我國旅行社產業經營缺乏合理化的專業分工,每家旅行社都想服務所有市場,導致開發的產品毫無特色可言,最終使價格競爭成為唯一的競爭手段。中小型旅行社可以開發出具有異質化的旅游產品,滿足大眾化旅游產品無法滿足的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培育中小型旅行社的核心競爭力,避免惡性降低價格競爭。為應付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小型和中型的旅行機構應繼續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總之,各個旅行社,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要善于運用產品差異化戰略,發展專業化經營。
(三)國家相關政策保障
旅行社產業組織要想實現優化路徑,除了自身的改革和重組外還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保障,這樣才能為旅行社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一,國家制定鼓勵企業開展兼并重組的政策法規,促進大企業的形成;第二,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降低旅行社企業的退出壁壘,緩解旅行社過度進入的壓力;第三,積極推動形成垂直分工體系,為中小型企業的合作提供基礎,使競爭日趨良性化,避免惡性競爭。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學院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