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張冬梅和她的“親和數學”

2014-09-01 10:11:26周翠如
廣西教育·D版 2014年6期
關鍵詞:智慧數學課堂

周翠如

觀察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冬梅的許多經典課例,會發現它們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親和、智慧。張冬梅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是數學在兒童眼中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而應是“溫柔、親近”的。因此,她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讓學生在親和的學習氛圍中親和地學習“親和數學”,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

“親和”

“自從國家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全國各地的小朋友都在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瞧,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小紅和哥哥小明正在跑步呢。小紅說‘我跑2圈,小明說‘我跑4圈,每圈跑道長400米。同學們,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2010年“千課萬人”第二屆生本課堂觀摩研討會上,張冬梅通過聲畫合一的教學手法將學生迅速引入《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學習中。她用親切婉轉的語調娓娓道來,學生們爭相發言:“小明要跑多少米?”“小紅跑了多少米?”“他們一共跑多少米?”……接著,她又引導學生思考“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巧妙、自然地將算法與算理教學融合在一起。在生動的情境和有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思考、熱情探究,不知不覺便掌握了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還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了合理的聯系,認知結構也在此過程中得以完善。

張冬梅坦言,自己從小就喜歡數學,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1993年,剛走上工作崗位兩年多的張冬梅,參加了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獎賽,當時,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聽完她的課后評價道:“這姑娘悟性好,是當好老師的料!”后來,她又多次參加省、市的課堂教學比賽,恰巧都是張興華擔任評委,張興華對她頗為欣賞,兩人從此結下了師徒之緣。

“‘親和數學教學主張的形成與師父的點撥不無關系。”張冬梅如是說。張興華告訴她,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習主體(學生)與客體(數學)常常是對立的。為解決這一矛盾,以往的教育教學研究更多是從學習主體入手,突出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忽略了對數學本身的關注。張冬梅在課堂上親和力強,又善于在抽象的數學與具象的兒童思維之間架設橋梁,這恰恰能較好地解決學習主客體相對立的問題。于是,張興華鼓勵她突出自己的教學個性,努力讓學習主客體達成和諧,從而構建“親和課堂”。就這樣,“親和數學”的教學主張逐漸清晰起來。

“也許大多數人以為,‘親和數學大概是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而已,其實‘親和數學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指數學本身的親和。”張冬梅說。她認為,數學應該是“溫柔、親近”的,教學要展現數學本身的親和,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理性且深刻地把握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數學化過程,還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對兒童數學學習進行理性氣質的塑造。

以概念教學為例,張冬梅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點,通過豐富、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充分挖掘數學的“親和力”,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在《米》一課中,她圍繞“米”的感知設計了多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次次猜測、估計、測量、驗證的過程中,逐漸在腦海中建立1米的表象。課始,她讓學生從身高入手,通過“在老師身上貼1米高的標簽”、“用剪刀剪下估計的1米長的彩帶”兩個環節,初步獲得“1米有多長”的感受。課中,她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和精確的“1米”打交道,用“自己身上的1米”來修正課前已有的粗淺認識,在腦海中形成“1米”的精準表象,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進一步深化表象。隨后,她提出“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幾個1米?”等問題,讓數學回到現實,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真實有用的。課末,她設計了“離智慧爺爺有多遠”的拓展活動(學生以老師為中心,圍成半徑為1米的圓),讓學生實際感受了1米的長度概念,并為后面學習“圓”做了巧妙的鋪墊。

在《分米和毫米》一課中,張冬梅讓學生親歷了創造毫米的過程。為什么要產生毫米?毫米又是怎么產生的?這些數學問題,如果單純跟學生說教,學生很難理解。張冬梅從學生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出發,讓學生用“厘米”來量作業本的厚度,使其發現“厘米”單位太大,根本量不了薄薄的作業本,由此產生將“厘米”分一分、創造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的想法。盡管學生把1厘米分成了2份、3份、5份、10份,并非全都準確(1厘米=10毫米),但他們都參與了這個過程,體會到事物是可以創造的,毫米是因為需要而存在的,毫米的產生是如此自然而親切。這就是“親和數學”的魅力所在。

“智慧”

張冬梅認為,“親和數學”一定要“親和學”。“親和學”體現了教與學的智慧,其內涵在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并學會“數學思考”。“你還想用‘毫米測量什么?”“你想怎么研究‘分米呢?”“可老師也不知道答案,大家說怎么辦呢?”“好吧,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張冬梅總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真正的自由——學習自由、操作自由、表達自由、思考自由、精神自由。她常常“偽裝”成無知的孩童,以親和的姿態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求解、驗證活動中。因此,她的課堂幾乎是群體思維碰撞的產物,當有新發現時,師生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創造的喜悅中。這就是“親和數學”的智慧。

兒童的思維跳躍性很強,許多教師常被課堂上的“意外”難倒,而張冬梅卻能抓住這些“偶然”,生成教學素材。她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角的度量》一課中,要求學生自己練習量角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小鵬:老師,我的量角器斷了,我還有最后一個鈍角沒量呢。

師:哦!(稍頓)大家看,小鵬的量角器斷成兩半了,它還能用嗎?

生1:那小半塊應該不能用了,因為沒有中心點了。

生2:那就用大半塊的量呀,上面不是有中心點,還有刻度嗎?

生3:可是小鵬要量的是鈍角呀,那大半塊的量角器也不夠量呀!

師:對呀!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開始沉思,然后小聲交流,不一會兒,方法有了。)

生1:先用三角板在鈍角里畫出一個直角,然后量余下的角的度數,量得的度數加上90°,就是這個鈍角的度數。

生2:把這個鈍角分成兩個銳角,分別量出兩個銳角的度數后相加。

生3:先把這個鈍角補成一個平角,量出補上的角的度數,再用180°相減就行了。

學生的量角器斷了,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借用他人的量角器繼續測量,而張冬梅卻能及時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造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新的量角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她深厚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智慧。

新課標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基本活動經驗的逐步積累呢?張冬梅的一堂練習課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上圖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道思考題,教材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體會規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從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張冬梅對教材進行了改造。首先,她拋出問題“平面上有50個點(任意3個點不在一條直線上),過其中兩點畫一條直線,最多可以畫多少條直線?”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發現點太多而無從下手,這時,有學生提出可以從研究2個點或少數幾個點開始,從中發現規律。張冬梅順水推舟,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式解決問題。接著,她分別請兩個小組展示本組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在此過程中,她不時提出“質疑”和“困惑”,使學生的研究更全面、更完善。隨后,她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小組的研究方法進行比較,得出共同點:都是先研究點比較少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50個點的規律。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結論并最后總結道:“是的,先研究簡單的情況,發現規律后再去解決復雜的問題,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張冬梅的親和、智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創造的種子。她的學生在數學殿堂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內涵和價值,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了較高的數學素養。更可貴的是,張冬梅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記錄下來,形成了一篇篇生動有趣的“數學童書”。她把這些裝滿兒童智慧的文章結集成了一本本小冊子,將其命名為《吾童數》。她在扉頁上寫道:“我們的語言也許稚嫩,我們的畫筆也許笨拙,我們的想法也許不夠成熟,我們的觀點也許不夠科學,但是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對數學的向往!我們用我們的心靈,表達我們情不自禁的數學熱情;我們用我們的《吾童數》,見證我們堅持不懈的數學思考!”這正是“親和數學”追求的教學境界。

(人物小檔案:張冬梅,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科研優秀工作者,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專家委員。近年來,她應邀在全國各地執教公開課300多節,發表文章400多篇。其課堂教學以“親和”為特色,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責編 蒙秀溪)

endprint

觀察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冬梅的許多經典課例,會發現它們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親和、智慧。張冬梅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是數學在兒童眼中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而應是“溫柔、親近”的。因此,她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讓學生在親和的學習氛圍中親和地學習“親和數學”,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

“親和”

“自從國家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全國各地的小朋友都在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瞧,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小紅和哥哥小明正在跑步呢。小紅說‘我跑2圈,小明說‘我跑4圈,每圈跑道長400米。同學們,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2010年“千課萬人”第二屆生本課堂觀摩研討會上,張冬梅通過聲畫合一的教學手法將學生迅速引入《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學習中。她用親切婉轉的語調娓娓道來,學生們爭相發言:“小明要跑多少米?”“小紅跑了多少米?”“他們一共跑多少米?”……接著,她又引導學生思考“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巧妙、自然地將算法與算理教學融合在一起。在生動的情境和有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思考、熱情探究,不知不覺便掌握了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還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了合理的聯系,認知結構也在此過程中得以完善。

張冬梅坦言,自己從小就喜歡數學,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1993年,剛走上工作崗位兩年多的張冬梅,參加了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獎賽,當時,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聽完她的課后評價道:“這姑娘悟性好,是當好老師的料!”后來,她又多次參加省、市的課堂教學比賽,恰巧都是張興華擔任評委,張興華對她頗為欣賞,兩人從此結下了師徒之緣。

“‘親和數學教學主張的形成與師父的點撥不無關系。”張冬梅如是說。張興華告訴她,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習主體(學生)與客體(數學)常常是對立的。為解決這一矛盾,以往的教育教學研究更多是從學習主體入手,突出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忽略了對數學本身的關注。張冬梅在課堂上親和力強,又善于在抽象的數學與具象的兒童思維之間架設橋梁,這恰恰能較好地解決學習主客體相對立的問題。于是,張興華鼓勵她突出自己的教學個性,努力讓學習主客體達成和諧,從而構建“親和課堂”。就這樣,“親和數學”的教學主張逐漸清晰起來。

“也許大多數人以為,‘親和數學大概是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而已,其實‘親和數學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指數學本身的親和。”張冬梅說。她認為,數學應該是“溫柔、親近”的,教學要展現數學本身的親和,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理性且深刻地把握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數學化過程,還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對兒童數學學習進行理性氣質的塑造。

以概念教學為例,張冬梅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點,通過豐富、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充分挖掘數學的“親和力”,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在《米》一課中,她圍繞“米”的感知設計了多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次次猜測、估計、測量、驗證的過程中,逐漸在腦海中建立1米的表象。課始,她讓學生從身高入手,通過“在老師身上貼1米高的標簽”、“用剪刀剪下估計的1米長的彩帶”兩個環節,初步獲得“1米有多長”的感受。課中,她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和精確的“1米”打交道,用“自己身上的1米”來修正課前已有的粗淺認識,在腦海中形成“1米”的精準表象,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進一步深化表象。隨后,她提出“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幾個1米?”等問題,讓數學回到現實,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真實有用的。課末,她設計了“離智慧爺爺有多遠”的拓展活動(學生以老師為中心,圍成半徑為1米的圓),讓學生實際感受了1米的長度概念,并為后面學習“圓”做了巧妙的鋪墊。

在《分米和毫米》一課中,張冬梅讓學生親歷了創造毫米的過程。為什么要產生毫米?毫米又是怎么產生的?這些數學問題,如果單純跟學生說教,學生很難理解。張冬梅從學生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出發,讓學生用“厘米”來量作業本的厚度,使其發現“厘米”單位太大,根本量不了薄薄的作業本,由此產生將“厘米”分一分、創造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的想法。盡管學生把1厘米分成了2份、3份、5份、10份,并非全都準確(1厘米=10毫米),但他們都參與了這個過程,體會到事物是可以創造的,毫米是因為需要而存在的,毫米的產生是如此自然而親切。這就是“親和數學”的魅力所在。

“智慧”

張冬梅認為,“親和數學”一定要“親和學”。“親和學”體現了教與學的智慧,其內涵在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并學會“數學思考”。“你還想用‘毫米測量什么?”“你想怎么研究‘分米呢?”“可老師也不知道答案,大家說怎么辦呢?”“好吧,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張冬梅總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真正的自由——學習自由、操作自由、表達自由、思考自由、精神自由。她常常“偽裝”成無知的孩童,以親和的姿態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求解、驗證活動中。因此,她的課堂幾乎是群體思維碰撞的產物,當有新發現時,師生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創造的喜悅中。這就是“親和數學”的智慧。

兒童的思維跳躍性很強,許多教師常被課堂上的“意外”難倒,而張冬梅卻能抓住這些“偶然”,生成教學素材。她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角的度量》一課中,要求學生自己練習量角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小鵬:老師,我的量角器斷了,我還有最后一個鈍角沒量呢。

師:哦!(稍頓)大家看,小鵬的量角器斷成兩半了,它還能用嗎?

生1:那小半塊應該不能用了,因為沒有中心點了。

生2:那就用大半塊的量呀,上面不是有中心點,還有刻度嗎?

生3:可是小鵬要量的是鈍角呀,那大半塊的量角器也不夠量呀!

師:對呀!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開始沉思,然后小聲交流,不一會兒,方法有了。)

生1:先用三角板在鈍角里畫出一個直角,然后量余下的角的度數,量得的度數加上90°,就是這個鈍角的度數。

生2:把這個鈍角分成兩個銳角,分別量出兩個銳角的度數后相加。

生3:先把這個鈍角補成一個平角,量出補上的角的度數,再用180°相減就行了。

學生的量角器斷了,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借用他人的量角器繼續測量,而張冬梅卻能及時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造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新的量角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她深厚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智慧。

新課標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基本活動經驗的逐步積累呢?張冬梅的一堂練習課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上圖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道思考題,教材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體會規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從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張冬梅對教材進行了改造。首先,她拋出問題“平面上有50個點(任意3個點不在一條直線上),過其中兩點畫一條直線,最多可以畫多少條直線?”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發現點太多而無從下手,這時,有學生提出可以從研究2個點或少數幾個點開始,從中發現規律。張冬梅順水推舟,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式解決問題。接著,她分別請兩個小組展示本組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在此過程中,她不時提出“質疑”和“困惑”,使學生的研究更全面、更完善。隨后,她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小組的研究方法進行比較,得出共同點:都是先研究點比較少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50個點的規律。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結論并最后總結道:“是的,先研究簡單的情況,發現規律后再去解決復雜的問題,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張冬梅的親和、智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創造的種子。她的學生在數學殿堂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內涵和價值,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了較高的數學素養。更可貴的是,張冬梅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記錄下來,形成了一篇篇生動有趣的“數學童書”。她把這些裝滿兒童智慧的文章結集成了一本本小冊子,將其命名為《吾童數》。她在扉頁上寫道:“我們的語言也許稚嫩,我們的畫筆也許笨拙,我們的想法也許不夠成熟,我們的觀點也許不夠科學,但是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對數學的向往!我們用我們的心靈,表達我們情不自禁的數學熱情;我們用我們的《吾童數》,見證我們堅持不懈的數學思考!”這正是“親和數學”追求的教學境界。

(人物小檔案:張冬梅,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科研優秀工作者,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專家委員。近年來,她應邀在全國各地執教公開課300多節,發表文章400多篇。其課堂教學以“親和”為特色,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責編 蒙秀溪)

endprint

觀察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冬梅的許多經典課例,會發現它們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親和、智慧。張冬梅認為,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是數學在兒童眼中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而應是“溫柔、親近”的。因此,她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讓學生在親和的學習氛圍中親和地學習“親和數學”,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

“親和”

“自從國家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來,全國各地的小朋友都在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瞧,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小紅和哥哥小明正在跑步呢。小紅說‘我跑2圈,小明說‘我跑4圈,每圈跑道長400米。同學們,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在2010年“千課萬人”第二屆生本課堂觀摩研討會上,張冬梅通過聲畫合一的教學手法將學生迅速引入《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學習中。她用親切婉轉的語調娓娓道來,學生們爭相發言:“小明要跑多少米?”“小紅跑了多少米?”“他們一共跑多少米?”……接著,她又引導學生思考“怎么算?為什么這樣算?”巧妙、自然地將算法與算理教學融合在一起。在生動的情境和有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思考、熱情探究,不知不覺便掌握了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還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了合理的聯系,認知結構也在此過程中得以完善。

張冬梅坦言,自己從小就喜歡數學,打下了良好的數學基礎。1993年,剛走上工作崗位兩年多的張冬梅,參加了江蘇省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獎賽,當時,著名特級教師張興華聽完她的課后評價道:“這姑娘悟性好,是當好老師的料!”后來,她又多次參加省、市的課堂教學比賽,恰巧都是張興華擔任評委,張興華對她頗為欣賞,兩人從此結下了師徒之緣。

“‘親和數學教學主張的形成與師父的點撥不無關系。”張冬梅如是說。張興華告訴她,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習主體(學生)與客體(數學)常常是對立的。為解決這一矛盾,以往的教育教學研究更多是從學習主體入手,突出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忽略了對數學本身的關注。張冬梅在課堂上親和力強,又善于在抽象的數學與具象的兒童思維之間架設橋梁,這恰恰能較好地解決學習主客體相對立的問題。于是,張興華鼓勵她突出自己的教學個性,努力讓學習主客體達成和諧,從而構建“親和課堂”。就這樣,“親和數學”的教學主張逐漸清晰起來。

“也許大多數人以為,‘親和數學大概是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氛圍而已,其實‘親和數學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指數學本身的親和。”張冬梅說。她認為,數學應該是“溫柔、親近”的,教學要展現數學本身的親和,教師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理性且深刻地把握教學內容,更多地關注教學的數學化過程,還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對兒童數學學習進行理性氣質的塑造。

以概念教學為例,張冬梅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點,通過豐富、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充分挖掘數學的“親和力”,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在《米》一課中,她圍繞“米”的感知設計了多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一次次猜測、估計、測量、驗證的過程中,逐漸在腦海中建立1米的表象。課始,她讓學生從身高入手,通過“在老師身上貼1米高的標簽”、“用剪刀剪下估計的1米長的彩帶”兩個環節,初步獲得“1米有多長”的感受。課中,她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讓學生和精確的“1米”打交道,用“自己身上的1米”來修正課前已有的粗淺認識,在腦海中形成“1米”的精準表象,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長”,進一步深化表象。隨后,她提出“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幾個1米?”等問題,讓數學回到現實,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真實有用的。課末,她設計了“離智慧爺爺有多遠”的拓展活動(學生以老師為中心,圍成半徑為1米的圓),讓學生實際感受了1米的長度概念,并為后面學習“圓”做了巧妙的鋪墊。

在《分米和毫米》一課中,張冬梅讓學生親歷了創造毫米的過程。為什么要產生毫米?毫米又是怎么產生的?這些數學問題,如果單純跟學生說教,學生很難理解。張冬梅從學生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出發,讓學生用“厘米”來量作業本的厚度,使其發現“厘米”單位太大,根本量不了薄薄的作業本,由此產生將“厘米”分一分、創造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的想法。盡管學生把1厘米分成了2份、3份、5份、10份,并非全都準確(1厘米=10毫米),但他們都參與了這個過程,體會到事物是可以創造的,毫米是因為需要而存在的,毫米的產生是如此自然而親切。這就是“親和數學”的魅力所在。

“智慧”

張冬梅認為,“親和數學”一定要“親和學”。“親和學”體現了教與學的智慧,其內涵在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并學會“數學思考”。“你還想用‘毫米測量什么?”“你想怎么研究‘分米呢?”“可老師也不知道答案,大家說怎么辦呢?”“好吧,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張冬梅總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真正的自由——學習自由、操作自由、表達自由、思考自由、精神自由。她常常“偽裝”成無知的孩童,以親和的姿態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求解、驗證活動中。因此,她的課堂幾乎是群體思維碰撞的產物,當有新發現時,師生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創造的喜悅中。這就是“親和數學”的智慧。

兒童的思維跳躍性很強,許多教師常被課堂上的“意外”難倒,而張冬梅卻能抓住這些“偶然”,生成教學素材。她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角的度量》一課中,要求學生自己練習量角時,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小鵬:老師,我的量角器斷了,我還有最后一個鈍角沒量呢。

師:哦!(稍頓)大家看,小鵬的量角器斷成兩半了,它還能用嗎?

生1:那小半塊應該不能用了,因為沒有中心點了。

生2:那就用大半塊的量呀,上面不是有中心點,還有刻度嗎?

生3:可是小鵬要量的是鈍角呀,那大半塊的量角器也不夠量呀!

師:對呀!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開始沉思,然后小聲交流,不一會兒,方法有了。)

生1:先用三角板在鈍角里畫出一個直角,然后量余下的角的度數,量得的度數加上90°,就是這個鈍角的度數。

生2:把這個鈍角分成兩個銳角,分別量出兩個銳角的度數后相加。

生3:先把這個鈍角補成一個平角,量出補上的角的度數,再用180°相減就行了。

學生的量角器斷了,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借用他人的量角器繼續測量,而張冬梅卻能及時抓住這一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創造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新的量角方法,這充分體現了她深厚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智慧。

新課標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基本活動經驗的逐步積累呢?張冬梅的一堂練習課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上圖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道思考題,教材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體會規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從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張冬梅對教材進行了改造。首先,她拋出問題“平面上有50個點(任意3個點不在一條直線上),過其中兩點畫一條直線,最多可以畫多少條直線?”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發現點太多而無從下手,這時,有學生提出可以從研究2個點或少數幾個點開始,從中發現規律。張冬梅順水推舟,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式解決問題。接著,她分別請兩個小組展示本組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在此過程中,她不時提出“質疑”和“困惑”,使學生的研究更全面、更完善。隨后,她引導學生對這兩個小組的研究方法進行比較,得出共同點:都是先研究點比較少的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50個點的規律。她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結論并最后總結道:“是的,先研究簡單的情況,發現規律后再去解決復雜的問題,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張冬梅的親和、智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創造的種子。她的學生在數學殿堂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內涵和價值,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形成了較高的數學素養。更可貴的是,張冬梅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記錄下來,形成了一篇篇生動有趣的“數學童書”。她把這些裝滿兒童智慧的文章結集成了一本本小冊子,將其命名為《吾童數》。她在扉頁上寫道:“我們的語言也許稚嫩,我們的畫筆也許笨拙,我們的想法也許不夠成熟,我們的觀點也許不夠科學,但是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對數學的向往!我們用我們的心靈,表達我們情不自禁的數學熱情;我們用我們的《吾童數》,見證我們堅持不懈的數學思考!”這正是“親和數學”追求的教學境界。

(人物小檔案:張冬梅,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科研優秀工作者,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專家委員。近年來,她應邀在全國各地執教公開課300多節,發表文章400多篇。其課堂教學以“親和”為特色,主張“親和數學親和學”。)(責編 蒙秀溪)

endprint

猜你喜歡
智慧數學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課堂花開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我為什么怕數學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與創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智慧決定成敗
網球俱樂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錯在哪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久综合在线| www.狠狠|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99手机在线视频|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国产精品v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狠狠v日韩v欧美v|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一区成人|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91啦中文字幕| 伊人福利视频|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久久|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91亚洲免费视频| 999国产精品|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在线观看av永久|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性影院| 午夜日b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欧美综合成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久久毛片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她的性爱视频| 国产精品xxx| 无码有码中文字幕| 国产主播喷水|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五月综合色婷婷|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www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