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輕微的創傷,碰到這種情況,不少人往往是簡單處理一下,不當一回事。但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傷口,如果不及時正確處理,則有可能會引起皮膚壞死、潰爛、骨髓炎等嚴重后果。
俗話說:“堤潰蟻穴”。同樣道理,一個小傷口也能引發致命的大病。臨床上,常可看到因小傷口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逐漸發展成慢性傷口,進而引起壓力性潰瘍(即由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浸漬所引起的缺血壞死性的皮膚損害)的例案。
曾有一名制革業工人,剛開始僅在左腳的小趾處出現一個小傷口,由于沒有對傷口及時進行處理,加上他所處的生活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小傷口慢慢成大傷口,最后發生嚴重潰爛,以至于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一年間,他輾轉多家醫院均無法得到治愈,一些骨科醫生建議他進行截趾手術,不然則有生命危險。最后,他在一位專家的救助下,經過一系列的創口治療,才得以痊愈。
壓力性潰瘍也稱壓瘡、褥瘡,壓瘡高危人群為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急性骨科創傷、脊髓損傷、心血管以及年輕的傷殘者等病人。近年來,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壓瘡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目前,昏迷、截癱病人的壓瘡發生率為24%~48%,脊髓損傷病人的發生率為25%~85%,住院的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率達20%~32%,而患病未入院在家中治療的病人壓瘡發生率高達50%。
現在,壓瘡已經成為一個很嚴重的疾病并發癥,很多病患受其影響,造成疼痛、體表變形等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由于壓瘡傷口特有的特征,導致其傷口不易治療,難愈合,周期可達數月甚至數年。據有關研究統計,難愈性壓瘡已成為截癱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之一,約占所有截癱病人的7%~8%。發生壓瘡的老年人死亡率較無壓瘡者增加4倍,如果長期不愈合,其死亡率增加6倍。調查發現,患壓瘡的病人有1/3在住院期間死亡,超過半數在出院后第二年內死亡。
對待壓瘡,有效預防要比治療來得更為重要。預防壓瘡的發生被認為是目前最經濟、最有效的壓瘡護理手段。專家提醒,病人及其家屬應學會處理技巧,做好預防措施。在臥床期間要加強翻身和皮膚清潔護理,術后及時翻身;如需要絕對臥床的病人,也必須2小時翻身一次;避免對皮膚造成過度摩擦;改善營養等。此外,提醒大家,對于一些外傷引起的小傷口,不可輕視,一定要及時進行正確有效的處理,一旦發生感染,應盡快就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