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國
近日,湖北省鄂州市畜牧獸醫局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畜牧業調研活動。調研者走訪了鄂州市所有的規模養殖場、鄉鎮畜牧獸醫站、生豬屠宰場(點)。在調查過程中,筆者在思索一個問題:“今后畜牧業如何發展,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通過調查發現,鄂州市除了牛羊產業外,生豬、蛋雞、肉雞等產業都出現較大面積虧損。這種大范圍、寬領域的無序波動實在讓人憂慮,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造成困境的因素主要有幾個方面:產能過剩、進口增加、消費不足、疫情影響、銷售制約等。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畜牧業已從“中國畜牧業”演變為“世界畜牧業”,把鄂州畜牧業放在世界格局中進行推演,同政治經濟走勢相聯系,就不難理解現在的畜牧業形勢了。
畜牧業的困境不僅僅表現在市場行情下跌方面,還承受土地制約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壓力。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問題日益突出。國務院頒布了《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模化養殖場必須拿出一大筆資金解決養殖污染問題,這已經成為養殖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
對于畜牧業的困境,筆者分析,從短期看,畜牧業的震蕩,給養殖企業帶來一定困難,但從長遠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促進畜牧企業的重新洗牌,加速畜牧業的轉型升級。
近期來說,當務之急應該穩定物價,降低生產成本,化解養殖風險。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實行保護價收購,進一步研究落實收儲政策,加大保護力度。同時尊重市場規律,通過“無形的手”淘汰落后產能。作為業務主管部門,應該積極推動、支持畜牧大中型企業開展期貨貿易和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支持企業參與屠宰,定期發布生產信息,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企業指導生產,防治疫情,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長遠來看,應當大力發展牛羊等節糧型畜牧業,培植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風味的畜禽產品,引導大眾消費;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完善養殖、屠宰、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運營體系;引進社會資本,建設現代化畜禽養殖場,建立“高投入、低成本”的發展模式;按照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