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蕾
【摘 要】重慶市區位于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地形高低起伏,主城區建筑結構層次分明;重慶屬于典型的夏熱冬冷氣候,夏季雨水充足,日照強烈;冬季空氣濕度大,云霧濃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劇增,造成了重慶地區建筑密集,機動車輛激增。建筑布局的影響因素可分為功能性因子、經濟性因子、環境因子等進行分析研究,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本文將結合重慶市具體情況主要研究環境因子在建筑布局中的作用,從而改善建筑環境。
【關鍵詞】重慶;建筑布局;影響因子;建筑環境
建筑布局對于居住人群的生活環境影響重大[5]。建筑布局影響周圍的風速場,溫度場及污染物的流動[4,9]。對于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合理的建筑布局會節省空間,并且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重慶地區是我國面積最大,行政區最廣,人口最多的直轄市,所以研究重慶市建筑布局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1 風環境影響
自然通風的好壞體現了室外風環境的好換,而風速的大小體現在風壓上,風與風速的平方成正比。當來流風以一定的角度吹響建筑物時,會在建筑群中產生風場。實驗表明[3]:當風向與建筑物表面垂直時,建筑物背面會產生很大的湍流漩渦,造成氣流堆積。當吹入的角度變化時,建筑群中的風速場和風壓場都產生明顯的改變。當氣流入射角度與建筑表面成60°時,氣流比較順利的通過各個建筑物的迎風面進入建筑群,形成通暢的風環境。所以,實際運用中可以將建筑布局采用錯列式、斜列式、前后錯開、高低相間、疏密相間的形式布置,形成開式的建筑布局。
重慶地區位于東亞季風區,冬季主導風向是西北風,夏季則偏南風較多。夏季高溫盛行,日照強烈,最高氣溫大多出現在7、8月間,少數出現在9月,在長江谷河地帶,最高氣溫35°以上的持續在30到40天。所以,改善重慶地區建筑群風環境主要是夏季的風環境。首先,整體建筑的趨勢北低南高可以增強自然通風。由于夏季的主導風向是南風,所以南面不宜布置過長的條式建筑,以免對主導風進行阻擋,宜采用點式或條式低層;或采取住宅東南向斜向布局,讓風斜吹進住宅樓之間。將周圍東、西和北面的條式建筑底層架空,或在建筑上開通風口等手法對改善風環境也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
2 熱環境影響
重慶地處夏熱冬冷地區,夏季氣候炎熱,冬季寒冷,熱環境惡劣。現階段,造成住宅區熱環境差的因素主要是夏季太陽輻射是建筑主要得熱;夏季空調的大量使用增加建筑群得熱;高層建筑的排列密集產生相互遮擋,導致散熱困難。
建筑排列對周圍熱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5-6]:建筑排列密度越大,夜間溫度相對高。當在太陽輻射很強時,建筑排列密度對夜間溫度的影響程度降低。主要因為在低密度區,建筑的天空視角系數大,對天空的凈長波輻射強,從而增強夜間的降溫作用;高密度區中,建筑群對水平地面及相互間的遮擋均大于低密度區,在太陽輻射在建筑人環境中起主導作用是,高密度區溫度低于低密度區。
3 污染物分布影響
重慶市主城區由于汽車尾氣的排放和工業等產生了污染氣體。密集的建筑排列對污染氣體的排放產生影響。相同風速條件下,在不同的水平位置和距離上,污染物的濃度不同。通風不暢的地帶污染物不易到達,但是一旦到達又容易沉積形成高污染物濃度區域。風速變化時,污染物隨風速的增加擴散區域越廣,局部濃度降低[2]。
對于一定的建筑,當建筑物排列稀疏時,在建筑之間產生的污染物濃度較低[1]。當增加建筑密度時,新增建筑物阻礙氣體的流通,在建筑背風側風速降低,湍流強度增大;由于下風向的尾流作用,會產生一定的空腔區,將污染氣體在臨近建筑表面抬升,從而在倆個相鄰的建筑中污染物的濃度增加。
4 結論
(1)重慶地區人口密度大,建筑群排列密集并且高低層次分明,所以,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對于建筑環境比其他地區更加重要。
(2)建筑群周圍的的風環境,熱環境及污染物濃度分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有利的風環境可以促進建筑群的散熱,也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3)改善重慶居住環境,首先應該增加建筑群的綠地面積。實際的建筑面積影響建筑群接受的太陽輻射、凈長波輻射及人為熱等各項熱量收支,降低建筑密度有利于減少建筑群得熱。改善熱環境可以概括為:夏季,利用遮陽和圍護結構隔熱,加強通風散熱;冬季要增加建筑得熱。
【參考文獻】
[1]GOUSSEAU P ,BLOCKEN B ,STATHOPOULOS T et al . CFD simulation of near-field pollutant dispersion o n a high-resolution grid: a case study by LES and R ANS for a building group in downtown montreal[J]. At mospheric Environment,2011,45:428-438.
[2]高乃平,賀登峰,牛建磊,董志華.高層建筑垂直方向污染物傳播的實驗與模擬研究[J].建筑科學,2008,24(10):47-54.
[3]呂付玉,楊仕超,詹杰民,李慶祥,許偉,唐劍,高若凡.高層建筑表面風壓的數值風洞模擬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7(2):117-121.
[4]姜瑜君,劉輝志,等.建筑物表面風壓及風場的數值模擬與風洞試驗研究[J].中國科學,2007,37(11):1536-1546.
[5]陳玖玖,趙彬,等.建筑布局對小區熱環境影響的數值分析[J].暖通空調,2004,34(8):13-16.
[6]Elnahas M M, Willismson T J. An improvement of th e CTTC model for predicting urban air temperatures[J].Energy and Buildings,1997,25(1):41-49.
[7]羅曦,鄭伯紅.基于多因子評價的長沙市高層建筑布局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07(2):102-105.
[8]Cheng H,Castro 1P.Near wall flow over urban-like rou ghness[J].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2,104(2):229-259.
[9]郭棟鵬,閆函,等.復雜建筑物對近場擴散影響的數值與風洞模擬的比較分析[J].實驗流體力學,2013,27(2).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