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博
【摘 要】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當之無愧的創始人,盡管學界對其褒貶不一,但他的物化思想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物化思想;異化;物的依賴性;啟示意義
1 盧卡奇物化思想探討
盧卡奇認為,物化不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且只能通過物來反映,更指的是“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即人的本性與人的存在相沖突,人由主體變成了對象,人的活動的結果與創造物變成某種自律的力量,反過來統治人、支配人,人成了物的奴仆”。[1]總體來說,物化將人與物的關系本末倒置了,通常意義上的關系應是主體施加作用于客體,但在物化過程中,這種關系遭到了扭曲。這種扭曲貫穿于人類社會三大領域:
1.1 經濟領域的物化,表現在人的主體性喪失
資本主義的機械化和智能化除帶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外,還有資本家對勞動者剝削的加重,現代生產為效率最大化,采取了流水線分工作業形式,使勞動者不得不從事機械化、單一化的勞動,這對主體性和創造性無疑是一種壓抑和扼殺,是對人的本性的異化。盧卡奇也指出:“勞動過程越來越被分解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致于工人同作為整體的產品的聯系被切斷,他的工作也被簡化為一種機械性重復的專門職能”[2]。但物化思想并未揭露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因而也就無法認識到這種異化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將物化的認識感性化了。
1.2 政治領域的物化,表現在物化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物與物的關系
使一些手中掌握公權力的領導干部為追求物質享受很可能進行權力尋租,惡化了社會法制和道德風氣,容易導致官僚作風盛行、人浮于事、買官賣官,甚至相互包庇。這種物化延伸到經濟領域,將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公平和治理造成嚴重的扭曲和破壞。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對公務人員、市場參與者、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也是壓抑和扼殺的,對人的本性也是一種異化。盧卡奇指出“法律、國家、管理等等形式上的合理化,在客觀上和實際上意味著把所有的社會職能類似地分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意味著產生合理的和非人性的類似分工,……,這不僅是指下層官僚統治完全機械化的、‘無聊的的勞動方式——它非常接近單純的機器操作,……,在客觀方面越來越強烈地按照正式和合理化的方式處理所有問題,從而越來越厲害地潼官僚處理方式具有‘物的質和物質本質相分離。……,分工中片面的專門化越來越畸形發展,從而破壞了人的人類本性。”[3]但盧卡奇不區分階級屬性談物化是不科學的,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物化對象,只有作為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才成為了物化的對象,而作為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則是統治者,也不可能成為對象,資本家占有勞動者這種提法統一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的本質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對勞動者的剝削,不分解機談物化是不科學的。物化的對象有其階級屬性,物化自然有階級屬性。
1.3 思想文化領域的物化,表現為物化手段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統治階級利用
通過物與物的關系衍生為統治人的工具,影晌著人的活動方式,而逐步積淀到人們的思想中,迫使人認同外在的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并把這種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當作外在的規律加以遵循和服從,喪失了是非判斷和批判意識。“物化意識必然絕望地陷入拙劣的經驗主義和抽象的空想主義這兩個極端之中。”[4]物化最深刻最可怕的表現莫過于人的里想意識的物化。
盧卡奇強調只有通過不斷努力來破壞整個發展中具體暴露出的矛盾具體相關的物化存在結構,通過認識這些矛盾對整個發展的內在意義,才能克服這種物化。盧卡奇的靠無產階級意識的覺醒就可以消除物化是不科學的。物化不可能自行和平消除,只能靠無產階級團結起來進行斗爭。這種觀點犯了和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同樣的錯誤,將科學技術等同于意識形態。要認清物化是作為現象存在的,它不是意識形態的范疇,即使無產階級意識成熟了,如果不通過革命斗爭,不通過社會實踐,物化仍然無法消除。與之相比,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著眼于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構成了人的內在本質,但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他的勞動是一種被迫的強制性勞動,這與盧卡奇的物化思想非常相似。
馬克思把私有制的消滅與異化勞動的消滅看作同一過程,指出異化的消滅必須通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來實現,異化的徹底消滅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前提,克服和消除異化的根本途徑是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是馬克思與盧卡奇解決異化問題的不同之處。不難看出,在物化消除論上的唯心主義傾向也是其物化學說的最大理論缺陷。雖然存在這樣的不足和缺陷,但在當時情況下,這是對馬克思《資本論》的大膽的創新和發揚,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刻批判,盧卡奇提出的無產階級只有在不斷的斗爭中樹立“總體性意識”才能消滅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觀點,在現代哲學界掀起了“物化”熱,掀起了對資本主義物化意識的反思與批判的思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現代西方哲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 物化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正如資本本身不是罪惡一樣,物化也不是絕對消極的對象,對物的追求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從正反兩方面考查,儒家思想指出,人有七情六欲,對物的欲望和追求是人的本性之一,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正是由于對物的追求,人類的物質文明才能極大豐富,不可否認,因不滿足于現狀而追求物化帶給人類的物質文明是有目共睹的。馬克思將近代資本主義以來的歷史列為人的進化發展的第二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依賴性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類已經擺脫了自然經濟條件下人的依賴關系,但還遠未達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程度,因此,這個物的依賴性階段在人類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是無法逾越的,這也是物化現象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市場經濟本身不是魔鬼,沒必要談虎色變,物化也是如此,對物化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于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現代化中期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我國生產力水平仍不夠發達且區域發展不均衡,生產相對落后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仍是目前的基本矛盾,合理必要的物化必須堅持,但在物化過程中,要著力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2.1 理性面對物化過程中的自主創新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物質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在吸引外資的同時,一些關鍵行業在很大程度程度上形成對國外資金和技術依賴,缺少自主創新,使我國的國家利益在物化過程中被套牢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甚至末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化擴展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改變我國在物化過程中的層次、升級產業結構成為當務之急,因此中國必須開啟自主創新時代,以免在未來的產業格局中受制于人。這集中表現在我國的自主品牌建設上,當走在大街上,看到路上的外資品牌、合資品牌汽車,看到各種洋快餐廣告時;當你去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外資超市時;當你買的電子產品是三星、蘋果時,我們不禁會想:中國的自主品牌在哪里。由市場開放引領的全球化本身無可厚非,但中國的民族品牌在本土市場的節節敗退甚至銷聲匿跡是不正常的,中國的民族企業應該警醒了。增強自我創新能力,拉長產業鏈,(下轉第268頁)(上接第144頁)加強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是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轉型的唯一出路,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而這本身就是一種物化。
2.2 合理解決物化過程中的貧富差距拉大問題
據201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0年間,中國內地居民基尼系數分別為: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5]均高于0.4的國際警戒線。早在2001年,全國兩會就披露,中國45%的社會財富為1%的人所有,而當代城鎮新增貧困人口主要來自下崗失業家庭,占到了貧困人口總數的95%。[6]這與勞動收入比例偏低和權利尋租密切相關,既得利益階層對物化的過分追求成為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資本收益占比過大和灰色收入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物化,是阻礙中國發展的嚴重問題,應通過政策手段進行干預調整。
2.3 正確對待物化與構建科學發展的關系
必要的物化過程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由于一定范圍內過度物化的存在,出現了資源浪費和生產過剩的現象,進而引發了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不當物化,侵蝕甚至顛覆了一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惜做出違反法律倫理道德的事情。這些不當物化背離了價值觀底線,是一種主體性的迷失。全面貫徹科學發展理念,不僅要合理運用物化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要在物的依賴性下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參考文獻】
[1,4][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47,149,162,137.
[5]新華網發展論壇[OL].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30566600/1.html.
[6]中國國情國力[J].2004(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