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
【摘 要】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文化差異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本文從中西思維差異、價值觀差異、審美差異、宗教文化差異和文化意象差異這五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文電影片名;影響
電影是一種集藝術性和商業性于一體的藝術形式,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傳播形式之一。作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片名不僅應具有導視作用,還應具有激發觀眾的興趣和提高影片的商業價值作用。幾乎每一部優秀影片都有一個吸引力十足的片名。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應當屬于一種文化交流活動, 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之間轉換和傳遞同一個信息的過程。 電影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特征,這些文化特征直接影響著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因此,譯者需要對電影本身所體現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等有充分具體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翻譯出優秀的片名。
1 思維差異的影響
由于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狀況等存在很大差異,英漢思維方式必定存在著很大差異。正如翻譯巨匠傅雷先生所說:“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西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即漢語語言重人文,強調綜合和概括,暗示和慎言;而英語語言文化則重科學,強調細微和周到。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語言表達,對同一事物也會因不同理解而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這種語言表達的差異正體現了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這些思維差異表現在電影片名方面就是漢語言中較多地使用概括性的詞匯,如《天下無賊》、《保持通話》、《東京審判》等,而英文電影片名往往使用精簡和新穎的詞匯,如Pearl Harbor、Ghost、Speed等。
以Speed為例,如果簡單地譯為《速度》,顯得平淡無味,絕對無法引起中國觀眾觀看影片欲望。退休炸彈專家佩恩由于不滿政府的退休政策而決定報復社會。他炸毀電梯未遂,繼而炸毀了一輛公交車,并在另一輛公交車上安裝了炸彈。只要這兩公交車的時速超過50英里時速就不能再低于50英里,否則將引起爆炸。當警官杰克趕上這輛公交車時,公交車已經載滿乘客,時速也早已超過了50英里。杰克冒險上了公交車,并和佩恩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譯者將其譯為《生死時速》,不僅高度概括了影片的內容,還帶給觀眾一種難以抵抗、緊張和刺激的感覺。又如Taxi譯為《的士速遞》,Next譯為《預見未來》。
2 價值觀差異的影響
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重人倫,輕視物理,重集體,輕個人。中國電影片名不常用人名作為片名,在為數不多的此類的影片中,其片名所代表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歷史名人、革命先烈或者模范人物,如 《鄭成功》、《張思德》、《焦裕祿》等。
與此相反,西方人受古希臘民主精神、人文主義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影響,主張以人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強調人的價值,強調人的決定作用,以人為中心。很多英文電影直接使用片中角色的名字為片名。多數片名是以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但也有的片名是片中配角的名字,甚至是從沒出場的人物的名字,如Gigi、Forrest Gump、Rebecca、Annie Hall 等。
翻譯時譯者往往會以原片名為基礎,再結合影片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如Forrest Gump。影片講述的是弱智者Forrest Gump以誠實、守信、勇敢、專一的態度創造奇跡的人生故事。Forrest Gump是影片主角的名字,譯者保留其姓“甘”,并增加符合了漢語表達形式的 “阿”和 “正傳”,將片名譯為 《阿甘正傳》。更多的時候,譯者會完全摒棄原片名,根據劇情提煉、歸納和翻譯片名,如Jerry Maguire、Erin Brockovich、Hamlet、Rebecca分別被譯為 《甜心先生》、《永不妥協》、《王子復仇記》、《蝴蝶夢》。
3 審美差異的影響
審美也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產物。中西方文化自身固有的巨大差異決定了其審美標準的差異,這給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譯者首先需要正確把握英語語言所傳遞的文化內容,然后考慮漢語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漢語語言文化中選擇合適的形式來傳達英語語言文化的信息,力求使兩種語言在藝術形象上達到統一,將英語作品的美準確地傳遞給漢語的電影觀眾,帶給他們美的享受。
西方影片喜歡具有概括性的語言,追求簡樸美,如Casablanca、The Piano、Matrix等。而中國的影片喜歡采用富有象征性、富含詩意的語言,追求意境美,語言結構上講究平衡美和對稱美,如《花樣年華》、《山楂樹之戀》、《夜宴》等。因此,翻譯英文片名時較多地使用四字詞語,如Death Before Honor《鐵血軍魂》,這個譯名使用了中國人熟悉的詞匯“軍魂”,蘊含了濃郁中國文化以及譯者的情感,符合漢語語言的審美要求,體現了含蓄美。又如Enter The Matrix譯為《黑客帝國》、Gone With The Wind 譯為《亂世佳人》等。
4 宗教文化差異的影響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與社會物質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宗教可以影響到不同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求。宗教文化在人類的生活中充當著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一個國家的宗教文化是它的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他們的語言交際行為和思維方式等方面。而中國人很少有宗教信仰,很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宗教文化。所以,中西方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性突出表現在語言思維方面的差異。因此,在翻譯有關宗教文化類電影片名的時候,為了幫助漢語觀眾更清晰理解影片,譯者一般都會適當地作一些補充或說明。
以Seven《七宗罪》為例。該片根據13世紀道明會神父圣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人類各種惡行的表現和天主教教義,人類有七種遭永劫的大罪(seven deadly sins):gluttony (暴食)、greed (貪婪)、sloth (懶惰)、Pride(傲慢)、lust (淫欲)、Envy(嫉妒)、wrath(暴怒)。如果僅僅按照字面譯為《七》,中國觀眾則很難理解《圣經》中“七”的特殊宗意義。譯名《七宗罪》不僅忠實傳達了原片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主題,而且點明了原片的宗教寓意。
5 文化意象差異的影響
同一個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文化意向。中西文化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對同一事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同一事物,在漢語中看來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語中卻可能有著丑惡的形象。同樣,在漢語中看來是丑惡的事物,在英語中卻可能有著相反的看法。譯者在翻譯英文電影片名時應充分考慮這一方面的影響。以“龍”為例。中國 “龍”和西方的“dragon”所承載的文化意向差異很大,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意象是不對等的。“龍”作為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一種圖騰,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勇氣、權力、吉祥的象征,是; 而西方人則把“dragon”看成是巨大的長著翅膀和長尾巴的能吐火的大蜥蜴,是邪惡、恐怖的象征。Dragon Heart如果簡單翻譯為《龍之心》,必定會誤導中國觀眾。因此將其譯為《魔龍傳奇》,更為貼合西方人對“龍”的文化意向,并符合影片的內容。又如,美國電影 ghost講述的是一對情侶至死不渝、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如果將其簡單譯成《鬼》,會讓中國觀眾誤認為是帶來恐怖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鬼”是人死后的靈魂,它青面獠牙,異常恐怖和邪惡。譯者正是考慮到中西文化意象差異,靈活地將其譯為 《人鬼情未了》,既點明了劇情,同時也能引起觀眾觀影的好奇心。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不能用機械地、單一的方法來翻譯,而是需要譯者在忠于電影內容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異基礎上大膽地進行創造。譯者必須充分了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各方面的差異性,特別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充分考慮到中西思維差異、價值觀差異、審美差異、宗教文化差異和文化意象差異等方面的翻譯對策,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實現兩種語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轉換。
【參考文獻】
[1]龔萍,申麗.英文電影片名的文體學探究[J].電影文學,2011(01).
[2]續紀.電影片名翻譯芻議[J].電影文學,2011(06):149-150.
[3]虞惠紅.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看電影片名翻譯的創造性背叛[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88-91.
[4]張曉柯.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電影片名翻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03).
[責任編輯:龐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