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作為農產品流通關鍵節點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形勢下,也須調整經營策略、發展方向,打造核心競爭力,以應對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各種挑戰。
日前,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表示,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越來越受重視,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團化發展也逐漸成為趨勢,可以說全國農產品流通領域迎來了一個戰略機遇期。但利好的同時,挑戰并存,公益性帶來的公平問題、集團化帶來的競爭問題,都亟待正視和規范。
確定公益性內容是先導
“肯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絕對是件好事。這說明批發市場發揮的社會作用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能進一步受到政府的重視并獲得支持。”馬增俊說,“但目前也有人提出,要體現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就得讓政府出錢再建一些新的批發市場。但新的市場會對全國現有的4700多家批發市場的經營產生影響,也可能會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局面。”
對此,北京八里橋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總經理趙爾烈表示認同。“農產品流通帶有公益性,這是不言而喻的。但發展公益性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仍有難題待破解。”趙爾烈表示,“先不說是否建新的公益性批發市場,就是在全國已有的市場里指定公益性市場,那也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還是非公益性的。政府如果給公益性市場建冷庫或交易場所,那該如何對待其他非公益性的農批市場呢?兩者如何實現平等競爭?”
馬增俊認為,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建設,首先應確定公益性的內容及如何真正發揮其公益性作用。“公益性市場是否能平抑物價、保供維穩,是否能解決賣難買貴的問題,又是否能保證食品安全,政府和業界需要先明確公益性的定位。”
而對于政府對批發市場公益性的支持,馬增俊提出,普惠式的公益性應該是一個方向。“只要批發市場有公益功能,政府就應該支持。”而趙爾烈也補充道,“如現在的綠色通道,它不分市場、不分人,人人有份,這就是公益性的政策。又比如目前批發市場工商費現在全免了,商戶的蔬菜經營稅也免了,小微企業的稅費起征點抬高了,這也是普惠性的。”
集團化發展規范為先
目前,確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既能為其正名,又能讓農貿流通領域獲得更多政策支持。而集團化發展,則是農貿企業從自身挖掘發展動力,在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選擇。“集團化發展在批發市場行業是很有優勢的,不僅能夠有效地整合相關資源,讓企業的資金實力更加雄厚,也能使企業自身的素質得到提升,并推動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理念。”馬增俊說。
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就嘗到了集團化發展的甜頭。公司副總裁劉廣陽向筆者介紹,1989年,深圳農產品公司下屬的深圳布吉批發中心建成開業,開創了市場企業化為核心的組織模式。在此基礎上,公司又提出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向生產和零售兩頭延伸,搭建了以批發市場為龍頭,涵蓋農業、工業、貿工技術的集團化發展框架,成為引領中國新一代農批市場發展的開路先鋒。“但集團化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如開辟地盤造成的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以及爭搶用工帶來的勞動力緊缺。”馬增俊說,這主要由于部分地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急功近利,缺乏規劃布局。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范以及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標準應被提上議事日程。“應盡快為農產品批發市場制定出臺國家標準,根據消費人口的規模,規劃批發市場的總量。以輻射半徑確定市場的級別,將批發市場劃分為國家級市場、省級市場、市級市場、縣級市場,進行管理。這樣既能規范準入門檻,避免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又能進行合理有效的分級管理。”青島雨潤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賢平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