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藝術教育不僅包括舞蹈、音樂、美術、視覺等藝術,還包括戲曲。我認為它與幼兒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其優美的旋律和根植于民族傳統文化土壤、飽含鄉土氣息的品性,復雜多變的故事情節,愛憎分明的形象,委婉曲折清麗的戲曲唱腔,演員的臺步招式,戲曲著裝的民族意蘊,色彩豐富,構圖獨特的臉譜造型等都會讓幼兒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很多戲曲都反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美德,對于陶冶幼兒審美情趣,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具有獨特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學習戲曲是成年人的專利,不適合兒童。凡此種種,似乎都成了戲曲遠離兒童的理由。當我們在找尋年輕人不再喜歡戲曲的原因的時候,是否應該逆向尋思,這些年輕人還在童年的時候,我們的藝術教育為他們做了些什么。直到今天,我們的幼兒園除了讓幼兒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和一些幾近成人化的兒歌外,還有什么呢?即使在那些有限的兒歌中,又有多少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呢?
幼兒雖然沒有成年人那樣的嗓音,也沒有成年人那樣的“腿腳”功夫,但他們對戲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卻一點也不比成年人遜色。更重要的是,對幼兒進行傳統戲曲教育、熏陶,有利于他們在孩提時代就養成對祖國傳統戲曲親切、熟悉的情感。“戲曲教育”是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當的戲曲片段,利用戲曲優美的旋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兒童對戲曲進行欣賞、模仿、表演的活動過程。例如:在一次藝術活動中教唱《戲說臉譜》時,幼兒欣賞完音樂后,表現出對戲曲音樂的極大興趣,并能辨別出戲曲的曲調、唱腔以及伴奏樂器與其他歌曲的不同。我知道,期望幼兒像成年人那樣弄懂戲曲知識,對戲曲有深刻的理解,那是不現實的。所以,我首先讓幼兒初步了解國劇“京劇”中角色的服飾、化妝等特點。“為什么臉譜有不同的顏色”?“為什么有的臉譜上有塊白粉”?“為什么從前的人會穿這樣的衣服”……孩子提出了很多疑問。老師向幼兒一一進行了解釋: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紅臉代表忠誠和勇敢;黑臉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代表兇詐者;金色與銀色代表神妖。然后給幼兒講歌詞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隨后是整段學唱,最后是即興表演,創編動作。在活動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幼兒初步學會欣賞、演唱和表演,激發幼兒了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提高了幼兒對戲曲藝術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戲曲教育應該不拘一格的,教育活動不只限在幼兒園進行。我還發動我們班家長不失時機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如讓家長在家陪孩子觀看《梨園春》戲曲欄目,帶幼兒去劇團了解戲曲知識等,把戲曲活動引入社會,充分利用校內外環境資源為教育教學活動服務。
戲曲不是外在于我們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歷史人文環境的產物。戲曲中不少小調,直接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過程。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更容易為一定地域人們喜聞樂見。我們的河南地方豫劇《劉大哥講話》成了我們班孩子最拿手的戲曲節目,聽見音樂就會邊跟唱邊手舞足蹈起來。盡管幼兒的動作是那么的不協調,腔調是那么的不和調,但是從幼兒的表現中已經有了戲曲表演的萌芽。幼兒已在向戲曲天地走近。
一段京韻、一句豫劇,對于一個客居異國他鄉的人來說,那就是祖國和“根”的感覺。對幼兒進行傳統戲曲的教育,就是在每個幼兒的內心深處培養對民族、對祖國的一種“根”的意識和“根”的情感。都說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是幼苗,假如他們的“根”不是深扎在祖國文化這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結果會怎樣呢?
跨入21世紀的今天,讓戲曲文化走入孩子的心靈,對幼兒進行戲曲教育,不是應該,而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