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沖及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過一段話:“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里,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他在這短短的一段話里連用了兩次“決定”這個詞,來加強語氣。
戰爭的勝敗,從根本上說,自然取決于客觀因素是否具備,取決于人心的向背,取決于勝利一方各級將領、戰士以及民眾的共同努力,而有了這些條件以后,軍事統帥的作戰指導是否正確,無疑可以起“決定”作用。
對抗雙方的統帥,在戰略決戰中總是竭盡自己的全力進行較量。雙方又各擁有一定的實力,力圖取勝,否則也沒有什么“決戰”可言。這就使歷史的發展顯得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最后,一方勝利了,一方失敗了。雙方統帥的高下和優劣,在這種全力較量的檢驗中,表現得遠比其他時候更為明顯。從而,能激起人們對研究它的濃厚興趣。我常感覺:研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歷史,必須同時研究國民黨,而研究這個時期國民黨的歷史,也必須研究共產黨,注意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如果只把眼光始終對著其中的一個方面,就難以對那段歷史有全面的真實的了解。
記得在高中讀書時,課外看過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和它的續編。有一段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我們看李瀚章做的《曾文正公年譜》,實在不能滿足我們這種欲望。因為他只敘譜主本身的命令舉動,只敘清廷指揮擢黜諭旨,其余一切只有帶敘,從不專提,使得我們看了,好像從墻隙中觀墻外的爭斗,不知他們為什么有勝有負!雖然篇幅有十二卷之多,實際上還不夠用。倘然有人高興改做,倒是很好的事情;但千萬別忘記舊譜的短處,最要詳盡的搜輯太平天國的一切大事,同時要把人的相互關系,把當時的背景寫個明白,才了解曾國藩的全體如何。”這段話是六十多年前讀的,但梁啟超所說的“從墻隙中觀墻外的爭斗,不知他們為什么有勝有負”那幾句話,至今不忘。
還可以打個比喻:看人下棋,一定要同時看雙方分別如何布局、如何下子。棋局中變化多端,充滿著未知數和變數,還要看一方走出什么;別人原來沒有料到的一著棋時,另一方又是如何應對的,應對得是對還是錯。這樣才能看懂這局棋。如果眼睛只盯著看一方的布局和下子而不看對方,那就根本無法看懂這局棋,甚至也無法真正看懂你所關注的那一方為什么勝利或為什么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