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杜 飛(本刊記者)
白水農技服務走好“最后一公里”
文圖/杜 飛(本刊記者)
把農民需求放在首位,變“由上而下”為“自下而上”,白水農技推廣正在悄然改變。
收水鄉收水村有機蘋果實現“雙萬”,畝產值過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過萬元;雷牙鎮劉家卓村旭峰蔬菜專業合作社年銷售蔬菜400萬斤,收入600萬元;林皋鎮吳堯村小麥測土配肥試驗田,每畝增產20%……這是白水縣農業技術推廣帶來的豐碩成果。
《當代陜西》記者從白水縣農業局了解到,近年來白水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機制,改變傳統推廣模式,圍繞產業抓服務,想農民所需,以靈活的培訓方式,培育農技人才隊伍,搭建自下而上、雙向互動平臺,實現農技推廣新模式,打通農技下鄉的“最后一公里”。
“進入4月以來雨水較多,是果銹病的易發期,一定要及時噴灑三唑類殺菌劑,千萬不可大意……”6月12日上午,史官鎮南彭衙村王穩民家的果園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的專家們,正給十幾位果農講授蘋果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邊是政府為加快“科技興農”在積極采取措施,另一邊是農民群眾在科技需求上“喊渴”。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自上而下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效率太低。
“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是要讓農技人員與農民面對面。”白水縣農業局副局長、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武昌盛說,“想讓農民接受你、服氣你,必須走到田間地頭,給農民說出個子丑寅卯,干出一二三四。”
今年2月中旬開始,白水縣農業局、縣農技推廣中心在全體農技人員中開展“一線流動農技課堂”活動,改變以往集中培訓、統一授課的傳統模式,把農技課堂從村會議室、小學教室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將新技術、新方法送到農民手中。
林皋鎮云門村劉軍田家的圣女果葉子有些泛黃,與他家一樣,鄰居的大棚里也出現了類似癥狀,幾個人合計著給農技中心打電話,請專家來“把把脈”。
兩天后,由縣農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蔬菜站三位站長聯袂主講的“圣女果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專項技術綜合培訓會”在劉軍田家的蔬菜大棚邊舉辦,附近七八個自然村的300多名群眾趕來聽課。
類似這樣的大型農技生產現場培訓,今年已是第7場了。培訓內容從蘋果綠色防控到大棚蔬菜管理,從測土配方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根據農時農事,分區域、分季節開展,課程表全由群眾安排,哪里有需要流動課堂就開到哪里。
從“講什么群眾聽什么”,到“群眾要什么教什么”,是白水縣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大轉變。這種自下而上的農技推廣模式,能迅速、直接地將農業科技新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陳書明是西固鎮南峁村村民,他看中央七臺《致富經》欄目報道了山東農民靠玉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了家,想起自己剛剛承包的500畝玉米,當晚,他就撥通了農技中心技術咨詢電話。
令陳書明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早上8點,縣農技推廣直通車就開到他家的玉米地頭,縣農技中心土肥站站長張考學來為他講解急需的新技術。
“測土配肥說白了就是測量土壤成分,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實現養分平衡供應,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增產增收的目的。”張考學說,“由于需要專業的測量儀器和數據分析,農民在操作中很難獨立完成,因此就需要我們農技人員進行跟蹤指導。”
與動輒幾百人來聽課的大型培訓會相比,這種“私人訂制”式技術服務是“一線流動農技課堂”的常態。
農技中心為此專門成立服務領導小組,書記馬國民任組長,各站站長及全體農技人員共同參與,實行包村到人,每村明確一位包聯農技人員,量化任務目標,依據包聯村組農戶的需求,每月初制定“一線講堂”培訓計劃,并按計劃開展當月農技服務活動。
據統計,“一線流動農技課堂”開展以來,培訓農民6000余人次,推廣農業新技術8項,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200余次,深受群眾歡迎。
農業科技依靠人才。加強農技人員業務培訓,讓他們及時了解掌握農業科技的新成果、新技術,農技推廣的新方式、新方法,是做好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的重要保障。
為此,白水縣農技中心利用冬閑,在全體農技干部中組織開展“大練兵”。
白水縣東南3個鄉鎮是近年來新型設施蔬菜主產區。去年秋開始,一些農戶的溫室番茄出現了不明原因的萎蔫現象,試過幾種老辦法都不奏效,這事兒成了農技中心蔬菜站站長李改完的心病。直到在“大練兵”公開課上,她才將這件心事落了地。
別光講自己拿手的,要講群眾真正需要的,“大練兵”之初,農技中心就給大家立下規矩。
“為何不利用這次機會,把困擾的問題解決了。”李改完明確了目標,她的公開課被排到了12月6日,PPT課件她只用一周就制作完了,然而準備工作卻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白天咨詢西農專家、晚上查資料。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李改完跑遍縣東南蔬菜產區農戶的番茄大棚,拍攝了數百張病株照片作為課件配圖,在一個月的學習、積累、分析、總結過程中,番茄萎蔫死亡的原因漸漸顯現。
“氣溫異常、光照不足導致的灰霉病傳播和未能及時輪作倒茬,是溫室大棚番茄發生萎蔫、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講臺上,李改完以《日光溫室番茄萎蔫死亡常見原因分析》為題的公開課,贏得了臺下的一片掌聲。
這種中學語文教學法里“講公開課”的方式,是農技中心主任武昌盛想到的,語文老師出身的他明白,實戰課堂最能鍛煉隊伍,“在內行面前能講得頭頭是道,到了田間地頭才能游刃有余。”
在白水,曹謝虎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他是白水最早培育出的“土專家”。
“農技推廣,僅僅依靠縣鄉農技人員的力量遠遠不夠,要想讓新技術、新理念在廣大農村扎根,還是要依靠曹謝虎這樣的土專家、田秀才。”白水縣農業局局長雷亞洲說。
基于此,白水縣于2013年5月正式啟動“135”人才培訓工程。
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蘋果試驗站為依托,縣農技人員為骨干,由1名西農專家帶3名縣級技術員,每名縣技術員輻射帶動5名村級技術能人,用逐級擴大規模的方式,按照“一村一個信息員、一組一個技術員、一戶一個明白人”的要求,將農業人才培養一直延伸到戶。
目前,全縣已組織開展科技培訓上百場,培養農民技術員1000多人,白水縣農技推廣人才梯隊正在逐漸完善。
申麗是白水縣農技中心植保站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十幾年,她深知一項新技術教給農民容易,要推廣開卻難得多。
拿雷牙鎮東方城村蘋果示范基地來說,2008年就在這里召開了全省綠色防控技術現場會。可直到去年,仍有少數果農在防治病蟲害時還將農藥噴得像下雨一般。
原因何在?一組數字足以說明。全縣194個行政村,耕地面積72萬畝,專業農技人員不足60人。
“現在全農技中心一線同志每年下鄉時間超過四分之三,還是滿足不了群眾對農業科技的需求。”申麗說,面對人員不足與群眾需求之間的巨大反差,從今年初開始,白水縣農業局以村集體組織為基礎,農民合作社為依托,農業科技愛好者和產業大戶為代表開展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站建設,統一人員、職責和服務規范,下撥專項資金完善硬件設施。
劉三倉是東方城村蘋果種植大戶和“土專家”,今年4月,他被村民選為村級農技服務站站長,如今他在村子里有了新綽號——“班長”。
“我的任務,就是照著農技中心下發的科技入戶簡報,領大家施肥、除蟲、噴藥。”劉三倉說,農技中心每月提前下發下個月的科技入戶簡報,提醒應注意防治的病蟲害、如何施藥、配比多少,他則像個“班長”帶領村民“按課表上課”,遇到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隨時打電話請教農技專家。
截至今年5月,白水縣194個行政村的村級農技服務站全部建成,由村民選舉和自我推薦選舉出的站長全部到位,“農技推廣人員+科技示范戶+村民”的農技服務模式,成為連接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民之間的紐帶。
這種模式大幅提升了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效率。“今年綠色防控技術不論推廣面積還是效果,都是最好的一年,有了村級服務站帶動輻射,農技推廣員和村民都省力省心。”申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