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杜 飛(本刊記者)
創意農業讓佛坪更具魅力
文 圖/杜 飛(本刊記者)
通過市場化運作和對資源的重解與開發,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動力,佛坪給山區小縣提供了發展的新模式。
5月4日,在北京閉幕的第二屆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展上,佛坪秦嶺V7原生態大米“熊貓米”、頑石部落手繪石頭畫分獲包裝創意類、產品創意類金獎。
一個山區小縣,何以能在全國農業大展中斬獲兩金?
發展創意農業,是佛坪發展縣域經濟邁出的重要一步。
“佛坪地處秦嶺南麓,自然風光與周邊縣區無太大差別,但勝在原汁原味,如何利用原生態自然資源吸引外資,打造獨具佛坪特色的旅游新亮點,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佛坪縣文化旅游局局長趙建強說。
此時,致力于探索創意農業發展新模式的陜西希榮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進入佛坪人的視野。
“佛坪最吸引我們的,是它的自然生態資源保存完好,而最大限度的保存原生態環境,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恰恰是希榮信公司的發展理念。”希榮信佛坪分公司總經理馮紀雙說,基于這一點,雙方的合作水到渠成。
3年前,佛坪縣與希榮信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的方式,共同打造西岔河鎮耖家莊四季秦嶺山地水稻公園。
這座公園,是以當地山水相間的自然風光為背景,以傳統水稻插秧、收獲等一系列農事活動為載體,打造獨具佛坪特色的山地水稻景觀,吸引游客來此觀光旅游,體驗農耕的無限妙趣。
“春天在泥濘里插秧;夏天在稻田旁納涼;秋天在田野里收獲……于山水懷抱間盡情享受播種與收獲的樂趣,以極具新鮮感的農業體驗活動,給游客留下難忘的記憶。”希榮信公司策劃運營總監張磊說,“對于早已厭倦了快餐式旅游的城市人,這無疑是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去年春,耖家莊山地水稻公園已完成300余畝示范田建設,試種64種優質水稻,以不同品種間的葉片色差,打造出色彩艷麗的山地五彩稻田景觀,并以水稻插秧之旅、觀光之旅、收獲之旅等一系列活動為載體,吸引了大量游客來此游玩。
發展產業,歸根結底是富裕一方百姓。佛坪人在引進外資之初,就將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條件。
2012年9月,規劃面積2萬余畝、計劃投資8000萬元的中國·佛坪王家灣創意農業現代示范景區正式開工建設。開工前,希榮信公司就定下“保留農家田舍,不拆一磚一瓦”的建設方案。
這個方案強調不搬遷原住民,不拆除原農舍,用當地的土、木、竹、石等原生態建筑材料,對景區內所有村民房屋進行重新裝修,同時提升水、電、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等軟硬件設施,打造出既融于山水田園,又能享受現代便利生活的景觀式農家樂。
今年春節剛過,陳洪波家的大門上就掛上了“秦嶺野舍—0916客棧”的招牌,這意味著他的家已經是原生度假景區品牌連鎖農家樂的一員。
“連鎖經營的模式當然是我們沾光嘍!裝修是希榮信公司派人設計指導、客源由他們下屬旅游機構聯系,只要一次性投入一筆裝修費用,之后的所有贏利就都是自己的。”陳洪波是景區第一家農家樂的老板。現在,這種連鎖經營的模式成了大多數村民的首選。
除了像陳洪波這樣坐在家里掙錢的,還有一部分當地有想法、有技術的村民,被景區人力部門聘用,變成了農業工人。
手繪石頭畫“頑石部落”工作室,是游客體驗區吸引家長和孩子們眼球的重要體驗項目,獲得金獎的手繪石頭畫就是該工作室的主打產品。
“起初,石頭畫都是公司花錢雇美院學生來畫,后來很多當地年輕人和家庭婦女也跟著邊學邊畫。”景區管理員王佩說。現在這些人成了工作室的主力軍,大部分石頭畫都是由他們來完成的,除了能掙工資,石頭畫賣出去了錢也是自己的,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等景區完全建成以后,我們可能還得求著村民來上班。”馮紀雙說。
“再也找不到比本地村民更合適的員工了,離了他們,這些體驗游恐怕一天也進行不下去。”馮紀雙說,互利共贏關系,是佛坪政企合作發展創意農業的基礎,也賦予了這種發展模式更深層的內涵。
4月19日,由省社會科學院、佛坪縣政府主辦的“佛坪新型城鎮化的實踐與探索”研討會在佛坪舉行,來自全省政府機關、科研院所、金融機構、新聞媒體等領域的30多位專家參會研討。
在實地考察了佛坪縣王家灣花花世界創意農業園區、耖家莊秦嶺山地水稻公園后,與會者們認為這些項目主題突出、模式新穎,開創了別具佛坪特色的縣域小城鎮綜合運營新模式。
省社科院農村所所長王建康說:“中央明確提出,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四化同步’。佛坪的創意農業項目引入互聯網思維和跨界思維,層次高、理念新、特色強,獨具生態環境保護和彰顯農業傳統文化的新特色,符合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道路,為山區小縣城鎮化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