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明(本刊記者)
劉興勝:打造“屬于中國的激光器”
文/周 明(本刊記者)
歸國與創業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了劉興勝。他帶領炬光科技打破了我國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被國外公司壟斷的局面。
人物簡介
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年入選國家首批“千人計劃”,200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擔任中國光學學會理事,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等榮譽。
與每一位歸國留洋者一樣,劉興勝也有自己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因為和“中國”聯系在一起,顯得宏大。
作為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的歸國夢想就是“打造屬于中國的激光器”。從此,激光成為他“闖江湖”的武器。
6年時間,劉興勝帶領炬光科技始終堅持自主創新,生產的12大系列百余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器產品,以更優的性能、更低廉的價格快速占領國內市場,打破了我國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被國外公司壟斷的局面。
1998年,劉興勝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赴美深造,2001年獲材料科學博士學位。后來,這個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實現了自己多年前的“美國夢”,留在紐約從事半導體激光器領域研發工作。
“當初選擇出國,就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后來實現了立足,又想著回國做點事情。”劉興勝兩手一攤,輕描淡寫地說。回國的決定遭到了親朋的勸阻,“很多人不理解,眼前的好生活不過,為什么非要冒險回國”。
事實上,劉興勝的“美國生活”的確不賴,住著別墅,躺在臥室就能看見遠處的皚皚雪山;院子有大片草坪,父親需要開著小型拖拉機除草;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公司已經升至中高層。
留美期間,劉興勝成功研制出了當時世界最高紀錄的開放式多模半導體激光器,在國際上首次開發出芯片倒裝技術,擁有6項美國專利和國際專利。
2007年,他被美國恩耐公司任命為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頻繁往返中國和美國總部,也正是在此過程中,劉興勝有了新的想法,開始尋找報效祖國的機會。
半導體激光器主要應用在科研軍事、美容醫療、安防監控等領域,是眾多激光機械的核心配件。當時,國內商用半導體高功率激光器幾乎被國際公司壟斷。
“國外的產品牌子響亮,二流的產品就可以在國內賣出一流的價格,這肯定是不正常的。”劉興勝說。
“為什么要花這種冤枉錢?”由此,劉興勝開始尋思著回國創業,“如果能夠實現國產,價格將會大幅度降低。”
彼時,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也在計劃籌建此項學科,所長、副所長親自跑到上海找到他,希望他回國。談到回國條件時,他只有一個請求,“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創辦企業,從事科研產業化工作”。
“回來”,劉興勝明白其中的艱難,他們全家甚至“做了最壞打算”。
2008年,劉興勝入選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同年,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始運營。
創業過程并非一路坦途,炬光科技成立之初也遭遇過“始料未及的困難”:原本確定的4人創業團隊,其中2人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回國,還有1人只干了幾個月又返回美國。
劉興勝一直在強調自己創辦的是個高科技公司,而如何衡量一個科技公司的科研含量?在他看來,技術創新是公司發展的靈魂,“沒有專門的技術,即使現在靠低價占有很大的市場,也難稱偉大”,因為“說不準哪天其他企業的產品會更加便宜”。他希望炬光科技能在技術上另辟蹊徑、獨立門派,而非大批量生產同質化產品,即便后者在短期的市場上“能賺很多錢”。
他本人想做的就是“門派掌門”,而非一個賺生活費的“學院派”。
當時,雖然國產激光器也有生存空間,但高功率激光器基本上都是國際“大佬”的陣地,國內企業受限于技術水平,始終無法觸及該領域。
公司成立伊始,劉興勝帶領團隊相繼攻克了熱管理技術、光譜控制技術、性能穩定性控制技術等9項核心技術。為趕研發進度,整個技術團隊常常加班到夜里兩三點,累了,大家就躺在公司地板上睡覺。
幾個月后,第一款性能穩定的高功率激光器研制成功。
始料未及的是,“信心滿滿”的產品卻遭遇客戶冷落。當劉興勝去一家國企推銷產品時,對方果斷拒絕。“我知道你們做得不錯,但是我不可能買你的。”如此答復讓他驚詫不已,不斷追問下,對方最終道出實情。
“國外產品如果出了問題,我跟老板講,我已經買了進口產品,還要出問題,我就沒辦法了。但如果買了你們的,我怎么跟他交代呢?他會質疑我,你為什么買國產的,是不是吃回扣了。”
“國內市場怎么會是這樣子,國產能夠滿足需求,為什么還非要買進口的?”劉興勝氣憤之極,“后來仔細一想又有什么氣憤的呢?如果換做是我的話,也可能和那位國企員工是一樣的選擇。不能全部怪客戶,企業也應該反思。”
“我們的產品質量不比那些國外公司差,但品牌卻鮮為人知,國內客戶仍然信任國際品牌。”劉興勝隨即改變策略,“從外圍啃硬骨頭”,先把公司品牌建立起來。
“大規模量產肯定進不去,我們就找新上的小項目,為客戶提供核心部件(激光器)。”這種小生意國際大品牌一般看不上,如果非要請他們做,還需預付研發費用。
和國際公司競爭,炬光科技不僅免費,還能提前交貨,“客戶一看東西不錯,就用我們的了。”之前那些“滿腹狐疑”的客戶逐漸將批量的產品訂單交給他們。
2008年開始正式生產,當年度的產值僅為幾百萬元,等到第二年,產值就上了一個量級,達到2000多萬元,并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之前近乎壟斷的國內開放式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市場,炬光科技已經擁有了30%—40%的市場,并成功打入意大利、以色列、美國、德國、日本等海外市場。
2012年,公司發往意大利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雖然不影響使用,但如果召回,公司肯定要損失部分經濟利益;不召回,公司信譽和未來的損失將無法估量。
最終,公司選擇主動召回,但客戶并沒有退貨,這讓劉興勝驚詫不已。事后思量,“一方面是由于此類質量問題不會對產品使用造成任何影響,更重要的是,客戶信任炬光。”
信任來自優異的產品品質,而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公司技術研發的領先水準。
幾年下來,公司已申請176項專利,發表論文百余篇,70%的生產設備都是自己研制。被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委員會授予“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產業先驅”的稱號。
“要想成為真正有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就必須在研發上舍得投入,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取得技術上的領先。加大研發投入,實際上就是投資未來。”
劉興勝帶領團隊不斷對工藝技術進行改進與創新,6年來,炬光科技累計投入的研發經費占到了企業總銷售收入的近30%,如此高額的研發投入,在國內高新技術企業頗為少見。
企業家的身份之外,劉興勝依然是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博導。
多年的留美經歷改變了他的教育理念,然而,他的這套“美國觀念”卻在國內顯得有點“滯后”。回國幾年,他先后在光機所帶了五六名博士。給他們安排任務沒多久,學生們開始質疑:“人家都已經開始做項目、發論文了,我們卻還在天天讀文獻搞調研,看不到一點實際成績。”后來,有學生干脆出去給別的教授“打工”,以便能盡快發表論文。
“國內好多教授把學生培養成了自己的胳膊,老師提出思路和辦法,學生只會照著操作,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經歷對他影響很大,也使他認識到企業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劉興勝一再強調: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而不是大學、研究所。
“我們對創新的判斷,不是你發明了幾項技術,而是你滿足了多少客戶,我們專注于傾聽客戶需求,它會告訴我們,下一步我們研發重點在哪里。”
當初創業,國內工程師“缺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曾讓他頗感艱難。“你必須拿出具體的實施方案,他們才能做。”后來,劉興勝要求他們獨立承擔研究課題,鼓勵他們自主探索,勇挑重擔。
現在,炬光科技已經積累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不僅能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懂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2012年,劉興勝創新團隊榮獲省科技廳評選的“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是陜西省30家入選團隊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團隊。
在劉興勝看來,“論資排輩”的企業管理模式并不適合科研創新。多年受外企影響,劉興勝在公司營造了一種平等對話、自由思辨的科研文化。
公司常常會發生這樣一幕,會議室內傳出激烈的爭吵聲,而樓道來來回回的其他員工似乎都視而不見。劉興勝說:“我們就是這樣一種環境,不因為你是上級,是老板,就全盤接受你的意見。”
平等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這也被他形容為“科研人員的理想沃土”,保障了他們可以自由地做一些“看似不太可能”的基礎研究。
“很多人不相信一個企業能做基礎研究,比如論文和專利,我們的思路是掌握核心技術,再造產品,科研成果都有了,發表論文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劉興勝說。
一次國內學術大會上,主辦方刻意“隱瞞”了劉興勝企業家的身份,只提到他是光機所研究員,等他上臺后,第一句話就是向參會人員表明自己的第一身份,“美國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就是從企業出來的,在我看來,企業照樣可以把科研搞得很好。”
一邊做半導體激光器的科研,一邊掌舵一家高科技公司,多年的“兩棲作戰”經歷,讓劉興勝對創業比常人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悟,創業是一場長跑,需要人才積累。
這么多年,公司也有技術人員離職,在上海、四川等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但他們都與炬光科技保持了一種合作關系,“我們有點像個小小的黃埔軍校,為之前的空白行業不斷培養人才,不管留在公司或者離職創業,他們都能在這個行業獨當一面。”劉興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