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寧(本刊記者)
穿行在絲綢之路上的東干人
文/張國寧(本刊記者)
東干人在絲路沿線有28個分布點,他們成為絲路經濟帶上的交流使者。
6月11日,西安西門甕城人聲鼎沸。“2014中亞東干人尋根省親西安行”入城儀式在此舉行,150多年前由陜西等地遷居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東干人,首次組團重返西安尋根省親。據悉,聚居中亞的東干人現約有12萬人,均為陜西等地回族后裔,依然保留著陜西方言土語和風俗習慣。
在回坊北院門,省親團長、哈薩克斯坦東干協會主席安胡賽表示,東干人在外152年,有七八代人了,但沒有忘記祖先、文化和母語,東干人的夢想,就是回到100多年沒有回過的老家……安胡賽激動地說,渴望能經常回家。
絲路經濟帶建設使“東干學”又成為顯學,東干人成為陜西與中亞合作的橋梁。年近70歲的王國杰是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他研究“東干學” 已經30多年,關于東干人他有聊不完的話題。據他介紹,東干人是晚清時期我國西北回民反清大起義失敗后,為逃避清兵追殺,攜家帶口被迫西撤,流落境外的回民義軍殘部的后裔,其中以陜西回民居多,自稱“陜西回回”,國內人通俗地將東干人的鄉莊稱為“陜西村”。
王國杰說,盡管他們遠離陜西(相距1萬多公里),150多年來,生活在中亞一帶的東干族始終沒有忘了中國,沒有忘了陜西,回到老家是他們永遠的夢想。他們把陜西稱作“舅家”,頑強地固守并傳承著陜西文化。
西安回坊博物館館長、中亞東干協會首席代表安和平和安胡賽是親戚,同為第八代人。他到過陜西村30多次,他說,東干人保留陜西文化的做法最令人動容。
“東干人住的房屋多為庭院式大屋頂庭房,院子中的廚房或小房仍保留著‘房子一邊蓋’的習慣;各家各戶都有一個大門樓,門面上要雕刻花邊、斜紋、菱角等中國傳統圖案,而當地其他民族不盛行蓋門樓,也沒有門飾雕刻。東干人能演奏揚琴、二胡和響板等傳統樂器,能扎出蜈蚣、龍、蜻蜓、蝴蝶等復雜的風箏,還能巧手剪紙。”安和平說。回國后,當安和平把拿回來的剪紙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專家欣賞時,專家仔細一看激動地說:“這是清朝的東西啊。”
陜西籍東干人的口音與今天關中人的口音沒區別,例如,把“小”說成“碎”,把“喝水”說成“喝費”,把“下雨”說成“哈雨”等。在中亞,一跟東干人用關中口語交談,雙方都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感受。
據王國杰介紹,東干人在婚禮程序上至今完整地保持著傳統做法。如果婚姻是按“六禮”進行的,那這個婚姻才算是正式、嚴肅、合法的。
6月13日,東干青少年夏令營的營員來到陜西師范大學。陜師大是全國東干留學生最多的地方,十幾年來培養了近2000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如今都活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為中亞和中國的經貿文化往來做著貢獻。
一向重視下一代教育的安胡賽說,他們努力通過各種途徑教授孩子們學寫漢字,在本地的學校里開設漢語課程,開設“孔子課堂”,每年派送100多個東干孩子回中國學習等。而中國政府也采取了多項措施,幫助更多的東干人學習漢語。
白浩,是白彥虎家第五代人,今年20歲,在陜師大國際漢學院讀漢語言專業,今年大三。他說,在師大有120位東干族學生,他們勉交學費、住宿費,而且每月學校發1000元的助學金。他告訴記者,從懂事起父母就告訴他,他的老家在長安焦村。而在哈薩克斯坦“陜西村”,他們家有10口人、30畝地、3輛車。
東干人對祖國濃郁的懷念之情無法用語言表達,150多年來他們追求的是生有所聚,死有所葬。至今他們還把東干族先人們居住地陜西叫做“我爺的省”。一位東干族學者就曾說:“我們這個民族有兩個母親:哈薩克斯坦是我們的養母,中國是我們的生母。”
在陜西村,安和平見到由100多人繡的“思鄉圖”,里面有城墻、鐘樓、鼓樓、石榴樹等標志,代表對家鄉深深的思念。白彥虎的孫子白六娃曾12次回西安,他叮囑家人,一定要把孩子都領回來認一下家門,不能和老家斷了聯系。
安胡賽回想起1994年第一次回到故土的情形,當時按照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回到故鄉一定要去拍西城門,因為當初他們就是從那個門出去的。現在回來還是要到西門去拍三下,說“我回來了”。代代相傳的“拍西門”習俗表達了東干人對老家陜西的想念,對三秦故土的眷戀。陜西是東干人傳統文化的源頭,陜西村鄉黨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們的故鄉是陜西,陜西就是我們的天堂。
陜師大學生張伊木前不久作為哈薩克斯坦的翻譯全程參加了西洽會,并協助江布爾州和陜西省簽訂大量合作協議。他說,“從小家人就告訴我,我的家鄉在陜西涇陽;在學校,老師也經常向我們講東干人的歷史,我們不能忘本。”
“2010年西安世園會的時候,有67名東干人第一次來到陜西,我去接站。一下火車,他們第一站就去了西門,緩步走到西門,手叩門環三下,頭抵大門說‘我回來了’,67位男女老少皆淚眼滂沱,觀者無不動容。”張伊木飽含深情地說,“從那天起,我真正明白西安對他們意味著就是回家。”
現在,東干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的糧食作物是我國西北常見的小麥、玉米,蔬菜是當地鮮見的黃瓜、茄子、韭菜、大蒜、大蔥、辣椒。除自己消費外,蔬菜大多供應當地市場。在哈薩克斯坦,一半以上的蔬菜現在都是東干人生產的。
東干人早已融入了當地的社會政治生活,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和睦相處,是受教育最高的少數民族之一,族群里有許多音樂家、畫家、藝術家、教授等。同時,他們還保持著那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古樸民風。
近幾年,國內特別是陜西省同東干人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東干人回陜西尋根問祖,不少年輕人留學西安學習漢字。東干人還先后從陜西引進了制磚機和生產餅干、油漆等設備,辦起了公司和工廠。中國企業也到陜西村大力扶持,幫助他們科學種植蔬菜,掌握溫室大棚技術。目前,哈薩克斯坦培植的蘑菇都是從陜西村購買的菌種。
6月22日,經過三個國家8年努力,在多哈召開的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并通過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絲綢之路”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東干人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東干研究專家王國杰表示,“東干人在絲路沿線有28個分布點,成為絲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力量。”
如今,東干人已成為陜西與中亞國家發展良好關系的天然紐帶。2006年,時任陜西省領導說:“把東干族留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弟。”2008年“西洽會”召開之際,陜西省和江布爾州(陜西村所在地)簽訂友好協議。2010年,西安世園會時,東干人第一次大規模回老家,“給老家人助威。”去年8月18日,20名東干青年組成的自行車隊,從西安北院門出發,踏上重走絲綢之路的漫漫征程。此次活動,意在為推動絲綢之路申遺造勢,也是一次東干人遷居中亞135周年的紀念活動。
去年6月25日,省長婁勤儉到訪陜西村后,指出“陜西與中亞國家在歷史上有很多淵源,這是難能可貴的。在哈薩克斯坦有一個陜西村,他們說著陜西話、吼著秦腔、唱著童謠、吃著陜西風味食品。作為省長當然要去‘走親戚’,看過之后令人感動。”
據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介紹,文化廳將為東干族陜西鄉黨在文化領域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打算在哈薩克斯坦“陜西村”設立陜西文化藝術中心,中亞地區東干人協會也將在陜西設立陜西傳統文化藝術中心,為故鄉人民介紹在異鄉發揚光大的陜西傳統民俗及文化。
安和平說,東干人就在絲綢之路沿線,都在著名古城周圍,東干人100多年心系中國、心系老家,光在阿拉木圖批發市場就有1萬多東干人從事邊貿批發生意,當地人都給東干人打工。我省在商貿、旅游、清真食品、農業加工、機械租賃、皮毛產業等都有尚未開發的市場。
“我們會講純正俄語,對我們來說,俄語是母語。事實上,通過我們可以順利進入中亞各個國家,在他們的市場上運作發展。我們非常熟悉中亞國家人民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因此,我們的語言和知識可以充當陜西與這些地區合作的橋梁。”安胡賽表示說。